恐惧性神经症即恐惧性障碍,简称恐惧症(phobia,原译为恐怖症),指患者对某些特殊处境、物体,或与人交往时,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与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可致脸红、气促、出汗、心悸,血压变化、甚至恶心、无力、昏劂等症状,因而出现回避反应。患者明知恐惧对象对自己并无真正威胁,明知自己的这种恐惧反应极不合理,但在相同场合下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以致影响其正常活动。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遗传因素
有人发现,恐惧症具有较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因而引起了遗传学家的关注。有人调查了50对同卵双生子和49对异卵双生子,调查其是否存在空间恐惧、小动物恐惧、混合恐惧及疾病恐惧,发现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的恐惧并发现象多一些,提示遗传因素有一定影响。但buglass(1977)对恐惧症家系进行的研究和torgerson(1979)对双生子同病率进行的调查,却又不支持遗传因素在恐惧症的发病中有何特殊作用。相左的结果说明家族聚集性并不只是意味着遗传倾向,因为共同生活学习经验以及其他的环境因素,也可能起重要的致病作用。
(二)素质因素
患者病前性格多为胆小、羞怯、被动、依赖、高度内向,容易焦虑、恐惧,有强迫倾向,或者自小受到母亲过多的保护,成人之后,容易发生恐惧症。
(三)生理因素
有人发现恐惧症患者神经系统的觉醒水平(arousallevel)增高,这种敏感、警觉,处于过度觉醒状态,其体内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占优势,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的分泌增加。但这处生理状态与恐惧症的因果关系尚难分清,因为交感神经兴奋可以是恐惧症的表现症状之一。临床观察发现,各种原因引起的焦虑状态,均易导致恐惧。但是,将生理因素作为恐惧症的病因,证据尚远远不足。
(四)心理社会因素
资料表明有近2/3的患者都主动地追溯到与其发病有关的某一事件。条件反射学说认为当患者遭遇到某一恐惧性刺激时,当时情景中另一些并非恐惧的刺激(无关刺激)也同时作用于患者的大脑皮层,两者作为一种混合刺激形成条件反射,故今后凡遇到这种情景,即便是只有无关刺激,也能引起强烈的恐惧情绪。如美国学者华生(watson),曾运用条件反射形成的原理使一个原来不怕兔子的儿童产生了对兔子的恐惧,后来又用条件反射消退的原理使该儿童恢复正常。然而有部分患者,并无受恐吓的经历,还有些患者的对象时常变换,这些都是条件反射学说难以解释的。
(责任编辑:zxwq)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躁狂症简称狂躁症,是指以心境显著而持久的高涨为基本临床表现并伴有相应思维和行为异常的一类精神疾病。躁狂症的危害性是巨大的,很多患者往往造成悲剧无法换回,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那么诱发狂躁症病发的原因是什么? 诱发狂躁症病发的原因是:病因一、病前性格特征:躁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