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在社交活动中感到不好意思和没有自信,比如在公众面前演讲或者别人约会时会紧张,出现心跳手抖或是感觉神经性的发抖。这些恐惧情绪是暂时的,很快会消失,并不会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
单纯的害羞和暂时的焦虑恐惧情绪,均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如果长时期处于此种情绪中,甚至回避引起羞愧、恐惧的场合,并且长时间得不到排解,就会给身心健康带来伤害。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学生在课堂上害怕老师提问,甚至不敢抬头看老师;公司白领在领导面前汇报工作时出汗、脸红、喉咙发干,感觉心要蹦出来似的;不敢与人对视,出现在公共场合时全身颤抖,不知所措……上述列举的种种过分害羞的行为已经超越了正常的焦虑和恐惧状态,不是“矜持”二字能概括了。它则扰乱正常的生活和社会活动,异化成一种严重的心理问题—社交恐惧症,就必须引起重视了。
社交恐惧症在人群中的发生率却比想象中的多。有报道称,它是美国最常见的第三大精神疾患,每八个美国人中有一个患此症。美国近年出现了社交恐惧症发病年龄提前的趋势,大约在12岁前开始发病,我国青少年发病年龄大致晚1年左右,社交恐惧症严重的原因是由生理、心理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导致的。研究发现,该症可能为体内一种5羟色胺的化学物质失调所致,加之内向性格和容易紧张的个性心理作用。
治疗社交恐惧症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应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剂进行治疗,此为治标;
2)对病人社会行为障碍的认知行为心理疗法,有较好疗效,此为治本。
总之,社交恐惧症患者应树立起战胜社交恐惧症的信心,持之以恒的治疗,才能取得良好成效,掀开生活新的一页。
(责任编辑:zxwq)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疑病症就像是“疾病游击队”,随着情绪变化游走全身。可以固定在某一器官部位,又可以变幻无常。这样的疑病症似乎很神奇,其实造成这样的情形,多和患者的自我暗示有关,看的医书越多,医学知识越丰富,反而自身症状越明显,反复就医查不出身体异样,却把心理疾病,当成身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