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11/12/2021

男女们在迷茫的青春期磕磕绊绊

  “觉得他打架的时候特威风,有时候可以把老师气得那种程度,觉得真厉害。那时候觉得跟他在一起比世界上所有其他的事情都重要……”甜甜的脆脆的童音。这是长春某重点高中16岁女孩小青在2月20日央视“新闻调查”栏目中说的话。她为了那个因打架出名的“他”辍学并堕胎。

  “对男人本身就没有好感,想去试探一下一个男人他能把我伤害到什么程度,就拿自己去做实验,很疯狂式的实验……”如清晨的黄莺鸣叫的那种清纯的童音。这是16岁女孩璐璐对“新闻调查”记者说的话。她曾三次堕胎。

  青春期就像一辆冲动加速的过山车,在成长的轨道里横冲直撞。特有的好奇与无知伴随着身体的变化,让他们感到迷茫和孤独;而叛逆与冲动又使得他们想尝试新事物时不能理性地分析和冷静地思考。在性意识觉醒与社会规范这个十字路口,何去何从,需要有人作一指点。谁来担当起这一职责?

  ——学校?

  1981年起,教育部就已经要求在全国各学校开设性教育课程,然而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在升学率决定一切的应试教育大背景下,性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课程设置中唯一涉及相关知识的只有初三时的《生理卫生》,且介绍的也只是简单的生理发育知识,没有涉及性伦理、性心理等重要内容。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即使这本并不全面的生理知识课本,很多学校的处理也是遮遮掩掩,有的干脆成了书架上的摆设,压根就没有开这门课,理由是“学生自己看得懂”、“学生不太想听”、“没有这方面的老师”等。再来看看老师的意见:“面对跟自己差不多高的学生,难以启齿。”“也许不教的后果是学生不懂,教的后果是引起了他们的好奇,个中利害,孰轻孰重,应该可以权衡。”“这种知识,还是家长交流比较方便。”看来,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老师,对青春期性教育问题也抱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答答态度。

  那么,少男少女们认为谁来承担这个职责更为“方便”?

  ——家长?

  据报道,36.7%的学生选择首先向父母求教。这说明在性问题上,家长还是孩子们愿意信赖的对象,所以家庭应是性教育的第一课堂。但实际情况是只有2.6%的家长给予了孩子们满意的答复。我们来听听更多的父母们是如何解答孩子们鼓足了勇气才出口的疑惑的:“你少胡思乱想,将心思放在学习上,一门心思考大学是你的任务。其余还早着呢?”——这是责备;“不得了了,这孩子的心野了,不在学习上了。”——这是紧张;“你为什么问这,该不会是……”——这是怀疑。我们相信,当父母们如此回答孩子的询问时,决不会抱着敷衍的心态,因为,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人生道路上走得顺顺当当的。但在这些父母的意识中,性对青少年来说是不需过问、不必理会、更不得涉及的禁区。既是禁区,一旦孩子提及,家长自然会如临大敌。

  那么,真的如家长所希望的不用去理会吗?其实,由于食品结构的变化,环境污染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全球青少年性成熟已由原来的14至15岁提前到了11到12岁,中国每年有2000多万的孩子步入青春期。这些懵懂少年是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他们好奇却又无知的这方领域的呢?

  多数中学生说是“报刊杂志”,一部分说是“影视广播”和“电脑网络”。而那些以盈利为目的的媒体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吸引观看者的眼球,至于如何教育青少年学会保护自己,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不是他们所关心的。这些少男少女们只能如盲人摸象般在未知的青春道路上摸索着,磕磕绊绊,留下了一串串歪歪斜斜的泥泞的脚印。

  “如果知道会有这样的后果,我相信无论什么条件都不会这样选择的。”已经重新走进课堂的小青这样后悔着。

  “毛毛虫变成蝴蝶的时候,要经过一段漫长的等待,如果过早突破可能等来的不是美丽的春天……蝴蝶已经经过了严冬,冻得半死不活,春天花开了……这只小蝴蝶它已经没有精力再去吸花粉传播给其它的花了,然后没等花谢的时候,这个蝴蝶可能就死了。它经历的太多了,不该经历的它也经历了。”

  毛毛虫变成蝴蝶,要经过一段漫长的等待。然而于我们而言,是否可以为毛毛虫的化蛹为蝶提供一片干净的成长地?

  更多点击:

  1/5青少年尝试科技性爱

  清华学子想知道的性教育

  高中生“早恋”究竟有多可怕?

  

(责任编辑:郭涛)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关注儿童心理健康 孩子成长心理如何把握

  一、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同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