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11/17/2021

大学生同居心理解析

虽然大学生同居现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了,但是在今天又不得不重提。因课题研究的需要,我在今年这个早到的“寒冬”里,带着几个学生就此进行了专题调查采访。在被调研的包括国家、省部重点大学在内21所大学中,获得了一组耐人寻味的数据:一个是占学生总数39%的大学生有过性经历,二是有53.2%的学生在同居(已经超过大学生总数的一半),而有过同居经历的比例已高达62.7%(其中也有同居之后分手的)。

我想数字是枯燥的,事实也是平淡的,然而这看上去很美的大学生同居潮却并不美。这里,姑且不谈大学生“可以结婚就可以同居”的论断是否有失偏颇,也不谈大学生同居对学风和校风以及自身带来何种不利影响,我只是想就当下大学生同居现象背后的心理成因做些透析。

如今的大学生因为年轻好奇、喜欢追逐时尚,所以对同居同样持有跟风赶潮的动机。认为别人同居很有派、很时尚,我也来一把同居。这其中从众和趋同的心理所占的比重较大。大一的男生W,来自并不富裕的偏远农村,但是小伙子品学兼优,人长得也帅,他看到那些成绩比自己差,自身条件比自己弱的同学都找到女朋友同居,过起了俨然小夫妻的生活,心理不免有些失落感。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同学们恰恰就拿他没有同居女朋友来调侃他,受不了同学们奚落的他,旋即找了一个同班的女生,买简易的家具和生活用品之后,两人就住到了一起。类似像W同学这样,认为同居是种时尚的学生真还不在少数。

一是好奇跟风心理。

在当今的高校仍然流行着“不在乎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的观念,不管两人之间有爱没爱,有情没情,是否非要同居,大凡都有一拍即合的同居对象,同居几天算几天,同居一段是一段。因为带着这种心理的男生和女生,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和感情基础的情况下,贸然住在一起,一般都是早聚晚散。Y是一个生性活泼开朗、追求时尚和个性的女生,在情感方面也不太收敛,且听她如是说:“别的女生找男生同居,我也可以。至于能同居多长时间,我可不管。”带着这样的心理,她努力挖掘了一个外语系的男生,他俩双方家庭条件都不错。女生Y提出不需要男生掏一分钱,就是要同居,男生当然求之不得。在这样没有感情基础和心理准备下,带着及时行乐的心理,同居3个月后就颇感腻味,不久便劳燕分飞了。像他们这样的情况,占大学生同居比例的1/3。

第二是及时行乐的心理。

一些大学生因为学习期间家庭条件的困窘,而学费过高,生活压力过大;还有一些是临近毕业之前为就业、生存问题而忧心忡忡。这就有了减压的需求。但面对这些压力,他们很难进行自我调节,于是企图通过同居来缓解压力,来缓冲一下情绪,这样的情况也不在少数。某重点大学机械专业的男生H和学中文的女生J,他们都来自外省,两人家庭条件都一般,想到平日里自己想买什么买不起,想穿的东西穿不起,想戴的东西戴不上,而且每个月都为生活费发愁,既然又是老乡,在生活上都曾互相帮助着,两人经过商量之后,索性过起了同居生活。像他们这样走到一起并同居的大学生一般都带有很明显的地域因素,要么来自相同的地方,要么高中原本就是同学,很自然就能走到一起。这种情况在大学生同居比例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责任编辑:zxwq)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学会调节心情控制“表情暴力”

  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容易会积攒一些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表现在表情上就是经常唉声叹气、眉头紧锁、焦躁不安、做苦瓜脸,久而久之,有可能人际环境变得压抑苦闷,形成“表情暴力”。   有专家研究表明,“表情暴力”多在35岁至45岁工作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