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 · 11/08/2021

年纪轻轻,心理为何走向极端?

7月1日早上,在上海上演了轰动全国的疯狂一幕:28岁的杨佳持刀捅伤大门保安后,闯入上海市闸北区政法大楼多个楼层疯狂袭警,致6名民警不幸牺牲,另有3名民警和1名保安受伤。人们在惊叹犯罪嫌疑人疯狂的同时,对其心理不禁要探究,为什么他要疯狂杀人?他心中有怎样的仇恨?年纪轻轻为什么要走极端?……

极端心理引发的暴力犯罪

“从各方面的报道来看,这是一个典型的极端心理引发的暴力犯罪案例”,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副所长许明智介绍说,看看近年来各地的新闻,暴力犯罪不断发生,而且有不少性质严重的恶性案件,远的有马加爵杀人案,近的有女大学生雇凶杀情人分尸案,都是青少年所为,而本案的主犯杨佳的极端心理的形成,也跟他的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有关。许明智副所长分析,除了病理性精神问题外,通常青少年暴力犯罪成因都是复杂的,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首先,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心理断奶期”,无论做事还是想问题,都较容易冲动。青少年犯罪一般没有事前的充分考虑和酝酿过程,没有预谋,往往只要受到某种刺激,一时冲动,就可能立即萌生恶念,突然犯罪,不计后果。

其次,逆反和爱逞强的心理也往往是造成悲剧的一个因素。青少年虽不完全成熟,但同样渴望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立,能够获得平等的权利和尊重,不愿被过度束缚,这种心理随年龄的增长有时会越来越强烈,当他们受到不良行为诱导后,一旦被激怒,轻则反感对抗,重则予以报复。并且由于年轻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

越沉默爆发力越强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杨佳的父亲杨明回忆说,儿子从小性格孤僻,不喜欢与人交谈,惟一的爱好是看书。父母离异后,父子俩会偶有短暂的交谈,但内向的儿子很少跟他说心里话。

许明智副所长介绍说,暴力犯罪主体常存在性格孤僻、情绪易变等人格特征或缺陷,这些问题是导致他们违法犯罪的重要心理原因;犯罪主体的生理特点、家庭环境等因素也与其犯罪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一遇到小事就表现出愤怒的人攻击性未必强,因为他们内心的愤怒能得到及时宣泄;而那些暂时保持沉默的人,可能因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矛盾而产生的愤怒叠加埋藏于心,难以排遣,一旦爆发,将具有很强的杀伤力。

家庭是基础因素

犯罪嫌疑人杨佳在读初中时父母离异,从此和母亲生活。许明智副所长表示,家庭环境在孩子成长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影响,“在少管所进行心理工作中,我常会明显感觉到不少孩子缺乏家的温暖。”

据调查,青少年案犯家庭状况普遍偏差,且多为畸形,有的家庭父母不和,有的父母离异,有的教育不当,管理不善。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言行、品行及教育方法,对青少年的心理、品德、爱好和思想的影响至关重要。专家提醒,父母离异,一定要及时和孩子沟通,观察他们的日常心理和行为变化,不要欺骗孩子,或对孩子隐瞒事实,孩子虽小但他们内心敏感而且脆弱,对大人的行为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中的。必要时,父母和孩子一起去找心理专家帮助。

目标泛化引起更大关注

许明智副所长介绍,此次上海“7·1”暴力袭警案,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往往起源于私愤,但其报复目标并不仅限于“利益直接相关人”,而出现报复目标泛化的趋势,进行“无差别伤害”,将私愤放大到对某个部门和单位的仇恨。这有可能是由于犯罪嫌疑人的报复对象太强,或不容易把握,所以通过对报复对象周边或类似的人进行伤害,从而引起更大关注,从而达到刺激报复对象,对其造成沉重打击的目的。

另外,许明智副所长提醒,现如今的电子游戏、电影电视、小说等其中的暴力内容,对青少年犯罪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好胜猎奇,对照模仿;其目的往往是好奇好玩或争强好胜。许明智副所长介绍说,在他接触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有的人是简单地模仿电影电子游戏中的某个镜头和情节,有的人则是模仿小说或现实社会新近发生的犯罪事件。

■专家支招

该如何扑灭心中的那团“火”

天气对人的心理具有一定的影响,冬天阴冷,人容易忧伤抑郁,而夏天温度过高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这是典型的“心理中暑”。专家表示,如果遇到困难问题,很容易刺激人做出过度行为,该如何给心理降温,不妨试试以下几点:

1.多与外界交流: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同他人交流的欲望和需要。有些人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心事,不愿意把心里的苦恼、委屈和悲伤说出来,这样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会加重自己的烦躁,久而久之还可能产生心理障碍。正确的做法是找一位知心朋友交流、谈心,也可以上网找一位网友聊天,或者写日记。如果担心隐私被人发现,把内心烦恼发到网络论坛,同时还能看到更多人的反馈,以起到逐渐消除烦躁的效果。

2.目标转移:如果你因为某件事或某个人而感觉心情烦躁,注意力无法集中,就不要强迫自己做事。这时不妨看电视、听音乐,或找些事情做,以转移对烦恼的过度注意。

3.心理暗示:人们常说的“阿Q精神胜利法”,从心理学角度看实际上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应该说这种方法在特定时期和场合是很有实际效果的。

暗示是一种心理现象,有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之分。心情不佳时,如果对自己采取消极暗示,只会“雪上加霜”,更烦躁;这时应该对自己采取积极暗示,告诫自己这是正常现象,乌云终会散尽,同时多回想一些以前经历过的美好情景和值得自豪的事情。

(责任编辑:zxwq)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焦虑症常伴有性功能障碍

据一项研究结果提示,很多惊恐障碍和社交恐怖症患者在性方面也存在问题。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发现对于治疗具有相关意义,因为有些用于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有性方面的副作用。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的ivanfigueira博士及其同事回顾了30例社交恐怖症患者和28例惊恐障碍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