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11/18/2021

话宅的是是非非

  

  虽说“宅”是一个人的自由选择。然而,人明明是社会动物,为何发展到现代文明,反而个个更乐于“养在深闺”、离群索居?在宅的背后,所凸显一系列深层问题又是什么呢?

  宅的原因不外乎三类:

  ●城市里生活成本过高;

  ●社交障碍;

  ●新媒介技术带来的社会效应。

  “宅”现象的形成有其时代性,又有其特殊性。 处网络时代,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我们也可以待在家里赚钱,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了解到世界另一端刚刚发生了什么;再也不必翘首企盼“鸿雁来书”,网上的即时通讯工具可以立刻让人进行视听全方位交流。

  有专家认为,适当的独处和放松是必要的,但是凡是应有“度”,不应为了追求个人的享受而放弃家庭责任、社会责任。人类的本性就是群居动物、社会动物,过分的“宅”,或许能满足物质需求,但不利于长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有高校老师呼吁,大学生不要再“宅”了,应在即将到来的暑假里积极地“走出去”。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心理健康咨询 帮未成年人解开心结

  时值暑假,去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中心接受咨询的学生和家长们多了起来,看看他们都有什么心结。   来锡务工的这位女士7月23日是专程为了女儿的“心”事来的。学习压力和人际交往是她咨询的重点。象这位女士一样,前来咨询的家长和未成年人每天就有4、5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