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尝拖鞋的味道、把香蕉捏成泥到处拍打,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很过分?原谅他吧,他进入了口和手的敏感期!
出场人物:豆豆
年龄:1岁
豆豆有个新“嗜好”!这个嗜好多少有点让大人接受不了。怎么了?他突然对家里的那堆拖鞋感兴趣了。单纯喜欢也并没什么,要命的是,每当他玩腻了玩具后,就以非常标准的手膝爬姿势爬向那个角落,一屁股坐在地垫上,琢磨每一双拖鞋。常常还把拖鞋送到嘴里品味一番。
这多少有点让妈妈受不了。让他在厨房油乎乎的地板上爬来爬去,抬头看看锅里冒出的热气,或者坐在洗菜池里,用小脚丫把水全都踢出来,已经是妈妈给他的自由底限了。吃拖鞋?太不卫生了吧?该叫停了吧?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豆豆吃拖鞋的事儿还没解决,他有喜欢上了新的“勾当”。那天吃香蕉,他突然“哼哼”着扑过来,把软软的香蕉捏得糊满了手!还挥舞着粘满香蕉泥的双手,在自己的小餐桌上拍来打去,高兴得手舞足蹈。
专家告诉你:一切都非常正常!他正处在口和手的敏感期。孩子的初始是用口来感知世界的。这和用嘴来品尝味道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他用口认识各种事物,包括自己的手和脚。
抓捏香蕉其实是手的敏感期的一个表现。这个时期,只要可能,孩子会抓捏一切到手的软东西,果酱、面条、蛋黄、炼乳、泥巴……如果你不能给孩子提供香蕉、面团时,孩子就喜欢吃饭时用手抓饭,玩饭;会抓“屎巴巴”,去体验那“粘糊糊”的手感。
我们不要给儿童设置障碍,因为剥夺了他用手的自由,也剥夺了他认识世界的机会。
口和手的敏感期出现时间:0–2岁。
口、手敏感期的另类表现:
1、频繁吃手指。只要你不限制,他几乎一整天都把小手都在嘴里,吃完大拇指再吃食指,有时甚至把整个拳头塞进口里,吃得特别香。
这样理解和应对:这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最初方式。千万不要阻碍他。相反,如果他的衣服袖子过长,阻碍了他把手放进口里,帮他换衣服才是最好的办法。可以想象,当婴儿第一次将他的小手放入口中时,肯定会有“开天辟地”般的惊喜。
2、把所有拿到手的东西都送到嘴里,床上的枕巾、吃饭的勺子,玩具。而且咬东西,见什么咬什么。甚至把小木桌的桌边咬了一排小牙印。
这样理解和应对:他在用小嘴巴认识所有这些不同的东西。爸爸和妈妈只要勤快一些,清洗、消毒,保证他想吃的东西都是干净的,就足够了。
3、喜欢尝瓜子皮、栗子皮、吃笔帽,珠子、生豆子放进嘴里不停咬。
这样理解和应对:孩子心里肯定在说:我怎么刚刚尝到(知道)这个东西呢?一切经验都来源于感官,口腔认识事物之后,孩子们再用手、眼、耳、鼻、身体其他感官来感知事物,最终像成人一样,用眼(看)和耳(听)把握世界。所以,不需要强行制止。静静地观察着他,你会发现,他会原封不动地把嘴里的东西吐出来。
4、咬人。活泼可爱的小孩,突然开始咬人了。咬了妈妈、咬爸爸,姨妈、表姐、奶奶都难逃此劫。
这样理解和应对:不要发火,咬人事件经常发生在孩子2岁半到3岁。如果你注意,会发现他从来不咬不认识或不熟悉的人。孩子咬人并无恶意,把他抱在一边就可以了。也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替代物,比如口咬胶。但效果不一定好,有时孩子会明确告诉你,咬橡胶不好,咬皮肤的感觉才好。咬皮肤似乎能很快满足这一敏感期,并让孩子迅速度过去。然后,儿童会出现高度的宁静和下一步的智能需求。
5、打开所有的食品,吃一口扔掉,再吃别的东西。
这样理解和应对:往往成人的想法是“吃完这个,再吃那个。”要注意节约。孩子的目的不是在吃,而是认识味道、了解外在、建构自我。
6、喜欢盖瓶盖、玩锅盖。大小不同的锅盖,盖来盖去。喜欢把笔插进笔帽里,把吸管插进饮料盒。
这样理解和应对:家里的一切都是他探索的对象。在盖、插、拧这些基本动作的重复中,孩子在建构手的组装能力。当孩子能够自由使用他的手时,手就成了智慧的工具。
7、抓东西。把一个物体抓到另一处。当抓小图钉时,他会发现整个手指都伸进去有危险,就会学会用三个手指抓起图钉。
这样理解和应对:手的敏感期到来时,儿童有一个抓的过程――一把抓,三指抓,二指抓。童年期锻炼用手非常重要。我们常看到很多成人不会拿筷子、不会按键、不会用手指夹围棋子、不会点钞、不会拴绳索。这都和他们童年这方面的发展受到障碍有关。
孙老师点评:
口的敏感期,是婴儿用口进行味觉、触觉的过程。通常孩子先是用口认识自己的手,当他能自由用手进行活动时,就开始随手抓东西,把东西放到嘴里,用口、舌来认识事物的性质,甚至连软和硬这样比较抽象的概念,婴儿都是用口来认识的。
通过口认识世界,这个时期能持续到6―12岁。
手的敏感期里,婴儿喜欢抓东西,用手探索环境、认识世界。
婴儿出生时第一个能运动的器官就是口,婴儿就用这个他仅能支配的器官认识了手――他不停地吃手。在真正使用手时,幼儿几乎是见圆的就拧,见方的就按,见线就拽,音响、电视机、洗衣机……都成为他探索的对象。随着空间敏感期的到来,幼儿在使用手的同时,还在建立空间的概念:他喜欢插东西,将磁带插入,关上,打开,拿出,反复进行。
成人很害怕这个开始,成人最喜欢说:“不要动。”“安静下来。”其实,不让儿童行动,就等于不让儿童思考。
(实习编辑:张曼)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国际应用心理学会主席、法国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娜・罗兰-勒维在前不久中国心理学会主办的“抗击新冠大流行下的国际心理学”网络论坛上提出,人们面对突然发生的疫情,会经历6个心理阶段:忽略威胁,焦虑和恐慌,愤怒和反叛,逐渐适应,接受形势,疗养和康复。北京大学第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