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是一个情绪激荡剧烈的年份,富含各种极端的情绪体验。 2008,又是一个很荒诞的年份,在中国,有人好像活在100年之前,有人又好像活在100年之后。
2008,因为雪灾、地震与奥运,中国人彼此之间的信任与凝聚力增强了。但很多“不和谐”事件又削弱了这种信任感。 2008,我们一言难尽,或者爱恨交织,但是,这就是我们的2008。
2008,医药界同样也不平静,好事坏事喜事悲事跌宕起伏,搞得人有些赶不上趟的感觉。要说说2008都发生了什么哪些事,你把脚指头算上了也数不完。我们的肾上腺素时而达到高峰顷刻又跌到谷底,我们悲愤交加,喜乐参半,无以言表。
第一趟 最新膳食指南针 2008年一月15日,最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发布。 过年前发布最新膳食指南,真实贴心。 一般人群的膳食指南: 1.食物多样,以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强调了要吃粗粮的重要性。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3.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 把大豆和其他豆类区分开来,凸显大豆的益处。
4.常吃适量的鱼、家禽、蛋和瘦肉 5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增加了减少烹调油用量的提示,每人每天25~30克。
6.是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奥运年,强调了运动的意义。 目前我国肥胖问题日益严重,由此提出了从控制烹调油、食不过量和每天6000步的体重控制措施。
7.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 根据我们晚餐摄入过多、早餐质量过低的问题,提出三餐比例应合理分配。 目前我国食品货架上三分之一以上被零食甜点所占据,根据儿童和青少年摄入零食过多,营养质量不尽合理的问题,也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8.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 我国饮料的消费量惊人,对膳食营养的影响日益凸显出来,故而列专项经行说明。
9.如饮酒应限量
10.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江湖上流传“低碳水化合物”膳食,不吃主食,只吃肉、蛋和蔬菜水果。而新版膳食指南继续把250~400克谷类食物放在宝塔的基部。这是因为,研究证实,谷类食品并不是慢性疾病和肥胖的根源,只要适当减少精白米面,增加粗粮杂豆,就可以避免精制碳水化合物带来的不良影响,改善主食的营养质量。
还有部分人提倡不吃肉类,不喝牛奶,而新版膳食指南仍旧鼓励居民每日食用奶类,并适当食用肉类,而且增加了奶类的推荐量。这是因为,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表明,每日一杯牛奶并不会增加癌症和骨质疏松的危险,反而对於提供多种营养素有益。而适当的肉类对于低收入居民预防贫血、缺锌等疾病,仍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该指南最大亮点在于他的科学性。经过专家们的严谨讨论,考虑到了方方面面的研究证据,提供了大量的科学解释和参考资料,有利于规范媒体的宣传报道。
可是,上一版膳食指南并没有在百姓心中留下多深的印象,这一半内容更丰富更专业化的指南,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我们的生活呢?它能抵抗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畅销书和报刊文章的影响吗?或者,它还是摆脱不了成为某些“专业人士”手中玩物的命运?
第二趟 中国看病最不贵 2008月2月18日,刚过完年,听惯了“万事如意恭喜发财”的我们,突然听到广州市政协委员、市卫生局副局长曾其毅这么一句话:“我走遍全世界,看病最不难是中国,看病最不贵是中国”。“‘修’一个人一百多觉得贵,修一台机器、换一个汽车零部件要几千块却没人觉得贵,这是价值观不对。”它与“高校学费不够贵”、“房价并不高”等“精英话语”具有同样的爆炸效应。
于是人们气愤、谩骂:“走遍全世界?”我连走遍全中国都是做梦呢。这“修人”和“修车”能比吗?冷酷无情。救护车一响,两头猪白养,脱贫三五年,一并回从前,还说看病不贵?于是,人们更偏听偏信地板砖和口水齐飞,揪住半截小辫子就把这么一个敢说点“新话”的人骂的一无是处,如同阶级敌人一般打翻在地,踏上千万之脚,令其喘息不得。
热闹是够热闹的,但除了制造一次舆论泡沫之外,对老百姓又能有什么意义呢? 曾其毅只不过是《皇帝的新衣》里面的那个小孩而已。“正确”的废话谁都会说,比起某些光会迎合公众,整天说“老百姓看病真辛苦”,却从来不进行深入思考的官员,曾其毅的话虽然有些刺耳,却又组与我们认清当下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
曾其毅讲的话里面,还有更重要的一句被媒体和老百姓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老百姓老要自己掏钱(看病),所以觉得贵”。看来,他想说的是,中国看病的绝对价格不贵,但因为没有健全的医保体制,百姓看病都要自己掏钱,当然就贵了。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指望难产的医改了。现在干什么没保险?坐飞机有保险,坐车有保险,邮寄个包裹也有保险,就是生病没个保险。对了,医改到底怎样了?我们下面再讲。 第三趟 你误诊了我,我一笑而过 广州不愧为中国一线发达城市,广州官员们的言论似乎也更加开放大胆。
2008年4月9日,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发表博文《医生的诊断有三成是误诊》,博文还介绍说,如果在门诊看病,误诊率是50%。 这一“大胆”说法,又让老百姓感情上无法承受了。不过,这次老百姓似乎理智了一点,博文发出后,各大网站纷纷转载了该文,众网友有弹有赞。
作为省卫生厅副厅长,绝对不会信口开河,也不会和明星一样炒作,他说的仅仅是事实。即使在美国,2006年也有近10万人因医生的误诊而死亡,这个数字超过了凶杀、交通事故和绝症。美国卫生署的一项统计显示,在100名心脏病人中,也只有半数得到正确的治疗,而在这些的得到确诊的病人中,也只有半数得到正确的治疗。
看看医疗技术最先进国家的实际情况,再回想料副厅长此番言论,纵然您感情上无法接受,在理性上也只得认同了。 其实,浩瀚的医学是一门高风险的学科,连高科技的航天飞机都可能失事,连医学教科书也有好多常见病病因搞不清楚,连流行感冒这类小病也可能成为丧命的因素。
那么我们以后去医院看病只能提心吊胆?也不是、 英国学者、保健运动先驱维农・科尔曼告诉我们,人体是一个全面而复杂的系统,90%的疾病都能通过集体的防御机制得到治愈。正因如此,对于疾病来袭,我们首先应尊重并充分运用机体自身的恢复机制,也就是要争强自身的抵抗力,只有在其不足以抵御疾病的入侵时,我们才需要求助于医疗技术的帮助。
即便到了医院,我们也要“成为一名独立思考的医疗消费者,学会适当地提问,了解在服药的同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与医生打交道……这才能最大限度地正确发挥医院和医生的作用”。医疗服务百分之百依赖医生,不利于病人的康复,也不利于病人客观对待诊疗效果。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手机几乎就是自己生活的全部,上班路上要玩手机,吃饭的时候要玩手机,下班回家更要玩手机。不知不觉中,手机已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很多人只要长时间不看手机就会焦虑。美国有调查显示,那些离不开手机的人更缺乏耐心,更冲动。下面小编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