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做游戏,是做父母非常开心的事。可现在30岁以下年轻的父母们,大多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他们儿童时代的游戏,恐怕很难被今天的孩子们所接受。
有不少年轻的父母非常想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可是他们不知道都要做些什么。父母和孩子一起做游戏,不仅仅是哄孩子开心,而且还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打开他们幼小的心扉,从而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这种游戏的方式叫做“游戏式倾听”,让孩子在游戏中担任强有力的角色,让他们通过表现来表达自己的最真实的感情、想法和感受。作为家长,你可以从中观察孩子原原本本的内心世界,并且在亲密沟通中加深亲子感情,并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成长。
家长要扮演弱小无能的角色,孩子才会感到有足够的自信向你表露他在重要问题上的想法和感受。你作为观察者和倾听者,你要抓住时机,在玩耍中帮助孩子通过大笑来松弛某种特定情况引起的紧张情绪。
比如,一个孩子想给父亲打针(孩子最近刚挨过痛苦的一针),他已经向父亲要求过了。
假如父亲一反平日里威风凛凛的常态,滑稽幽默地扭转身子佯装逃跑,或者假装惊恐地叫喊,戏剧性地对孩子说:“不!我不打针!求求你了!”
孩子就会笑起来,坚持要求父亲接受他自己曾被迫接受的打针。如果在游戏中,成年人能放松自如地扮演弱小的角色,让孩子扮演强者,孩子就可能一边起劲地玩,一边在笑声中抚平自己消极的记忆。
持续这种有趣的角色颠倒,让孩子在游戏中主导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使孩子对某个问题的紧张和不安在笑声中化解,就能让孩子袒露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感受和理解。
如果做父母的能坚持玩下去,让孩子笑上半个小时或更久,效果会更为明显。很多做父母的遇到孩子紧张不安时,第一反应是训斥,或者教条地指导,其结果是孩子会更为紧张不安,他的想法也会因此封闭得更紧。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山东省安康医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杨冬林表示,每年高考后产生这种极端行为都不是罕见的,从他做心理咨询工作十多年的情况看,每年发生自杀或者有自杀行为没有自杀成功的都在三五个人以上,另外,因高考失利导致抑郁症,或者精神方面出现其他一些严重问题的就更多了。 杨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