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怎样的情况下,才有自残行为?自残是一种故意破坏自己身体组织的举动,但本质上,它并非像自杀一样,要让自己死去。
台大医院精神医学部医生张立人指出,自残行为是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复杂作用之下产生的最终结果。
据估计,在一般族群中,有4%曾有过自残的经验,1%达到严重程度。在求诊精神科的自残族群中,70%割伤自己的皮肤,可能是手掌、手腕、手臂或大腿等等,其他常见的方式包括撞头、捶手、香烟烫、绝食等等。
当看到家人、朋友出现自残行为,首先要问:是什么样的动机造成的?根据国际精神医学界,自残行为大致归纳为七种动机:
一、调节情绪
这是自残者最常想达到的一种效果。当个人有太多负面情绪,包括对外界愤怒、强烈的焦虑或挫折感,就可能把自残当成应对压力的方式。特别是求学的青少年和儿童,因表达、处理情绪能力还未发展成熟,常用自残行为来减轻负面情绪,家长和教师应多注意。
二、自我惩罚
对自己较无自信,或容易自责的人,会用自残来表达对自己的愤怒,以及惩罚自己的不是之处。如果父母给予孩子过度要求与批评,可能会在孩子心中种下一个过度严苛,让孩子变得自卑,未来遭遇挫折或表现达不到父母要求时,容易用自残来惩罚自己。
三、影响人际
自残者身边不乏有关切他的家人、朋友或教师,但自残者每每让关切者感到疲累、挫败,甚至让人不想理会,因为他惯以自残行为操弄他人或吸引关心,甚至控制身边重要的人。
四、标榜独立
当对方要自己做不想做的事,例如亲密伴侣要求分手、老板要炒自己鱿鱼,这时出现的自残行为是为了表达独立自主,显示只有自己能掌控自己,对方是不可能控制他的。
五、抵抗解离
解离状态(dissociation),是当人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时,会让自己变得麻木,希望能忽视痛苦。但麻木也让人失去活着的感觉,因此借着自残,让自己感觉痛楚,重新取得活着的感觉。
六、抵抗自杀
这项功能乍听吊诡,其实也合理。当负面情绪累积到一个程度,自残者可能考虑自杀;在尝试自杀前,如果以自残来减轻某部分负面情绪,就可能远离自杀。因此,自残或许是自杀的保护因子,提醒自己或他人,的确有心理困扰,必须积极面对与处理。
七、追求刺激
人体受伤时,脑部同时分泌“脑内啡”(endorphin),让人产生欣快的感觉,将痛苦驱除。有时候,自残也会引发像坐云霄飞车或高空弹跳的快感。青少年集体公开割腕,常常是用这种自残行为,一同追求快感,并借以建立同侪认同。
伤害身体会痛,但自残者常认为:“伤口一点都不痛,心比较痛。”这里的“心”,可能就是上述七种心理原因之一。
面对自残者,其家人和亲友应将眼光从不痛的伤口,转移到会痛的心,找机会倾听自残者描述他们所面对的困境,支持他的情感与想法,陪伴他们用正向的方式解决问题。许多自残者也同时患有抑郁症、焦虑症,或精神分裂症等等,如果自残者或关怀者遇到困难,应找专人协助。
(责任编辑:zxwq)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对女性来说,无论年龄多大,性生活美满与否,都会直接影响其脾气好不好、心情是否快乐。 据美国“生命科学”网站1月6日报道,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项目负责人苏珊?戴维斯完成了一项最新调查,发现女人的“性爱和谐”与其“情绪良好”之间,可以画等号。共有3名年龄在2―6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