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过稀缺的幸福易致心病

  “幸福死了”,“高兴死了”,这两个词想来我们都不陌生。当一种美事猝然临之,人们通常会将这类词挂在嘴边,以形容当时那份难以名状的愉悦之情。

  研究一下这个语词搭配,会觉得很有意思。那种心情,似乎必须将“幸福”、“高兴”和“死”进行搭配,好像只有通过如此极致的词性对比,才能准确描摹出当时境况下,当事人心情达到的那个临界状态–再多一分一毫,就会突破界点,乐极生悲,直接从喜剧转入悲剧了。

  这个悲剧,就是因为这种幸福太过稀缺,所以激动之余加之身体本身原因,甚至可能出现猝死或诱发其他突发状况。比如,在赵本山的小品《心病》中,就能看到人在毫无精神准备的情况下幸福突来遽然发病的情况:小品中,范伟饰演一个心理病人,买彩票一中大奖,就会幸福得“抽”(犯病)过去;而赵本山饰演心理医生,但当范伟痊愈后,提出分赵一百万酬金时,赵却“抽”了。为了营造喜剧效果,小品显然是经过别有匠心的艺术处理,所以人们看后大都一笑置之,没人真正思考生活中是否真有“幸福得犯病”的闹剧。

  但生活就是最好的剧本,生活的残酷有时比欧亨利的笔尖还锋利百倍。事实证明,生活中不但真有“幸福得犯病”这么离谱的事儿,甚至还有“高兴得死了”这样的悲剧:重庆一低保户朱某因病住院,所在社区领导前来看望,还承诺由社区为他报销部分医疗费用。朱某听后情绪非常激动,终因血压升高导致主动脉破裂而死亡。

  新闻后的置顶跟帖说,“朱某真是‘高兴死了’”。对逝者来说,这样的调侃或许显得不够庄重。新闻原题是“低保户得知可报销部分医疗费,过度激动猝死”。一个医疗费报销,而且还是部分报销,就能让人“激动猝死”。这样黑色幽默的语境下,网民显然难以压抑内心的情感波动,只能借助网络的异化表达来表示关注。{page}

  有代表性跟帖是,“在施救时应由该领导大声讲:‘报销是不可能的’,立马活过来”;“不对,应该这样喊:‘死了安葬费不报消’,肯定马上活过来”这种恶搞式智慧表述,凝聚着底层人民更多的辛酸和苦楚。当然丧葬之贵,在时下央视热播青春偶像剧《我的青春谁做主》中,竟然都有淋漓尽致的讽刺。

  假如剥离这个猝死事件中所谓的戏剧性看点。其实可以好好反思一下,报销医疗费对一个长期住院的低保户来说,具有怎样的“杀伤力”。说幸福也具有杀伤力,并不光是玩噱头。记得中学班主任,讲过一个关于消化不良的故事。说他们上学那阵,经济条件有限,难得沾点荤腥。所以好不容易寝室集资打牙祭时,有同学就一次吃三四个鸡腿,结果回来就拉肚子,好东西全糟蹋在厕所了。他本意是让我们做题不要贪多,而要真正消化吸收,但我却觉得在朱某猝死一事上,也可用上这个消化理论。

  幸福的杀伤力和稀缺程度成正比:对朱某来说,报销医疗费和吃鸡腿一样,也是因为长期没有这个权利,所以幸福猝然临之时,才会像小品里中奖一样,马上血压上升甚至丧命。若低保人员等城乡底层民众的生存境况能得到良好保障,能被纳入较为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报销医疗费就像一日三餐一样正常,还至于激动得猝死吗?

  相关链接:增加幸福感记得要常感恩

  全面而稳定的社会保障服务,对于底层民众来讲是一种久违的幸福。但,就像人自身的免疫系统一样,当这类幸福太过稀缺,往往会降低人们对此的免疫力。有了朱某的先例,所以在此奉劝,当您也像倒霉的朱某一样病重之时,若某位社区领导带着这种幸福关爱来看望你时,可千万得顶住这股突然袭来的猛烈的幸福冲击波!即使您从没被这幸福撞过一下腰,也必须骗自己,假装此前就一直沐浴在幸福海洋。毕竟,安全第一,保命要紧啊!

文章来源于相关推荐:阳光背后的漠然

窗外,雨肆无忌惮的下着,每一颗雨滴都在奋力去完成自己在天与地之间的最后一次撞击,犹如凤凰涅磐,然后重生,循环往复。我独自在黑暗中思索,心里压抑而空虚却又百感交集。曾经我总是想用快乐去试着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他们在乎我,珍惜我。或许正是因为我对感情过于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