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症 · 11/09/2021

“啃老族”之家怎样心理互救

典型个案:小雨成了“啃老族”小雨今年25岁,长得高高大大。他大专毕业已经两年了,至今仍然闲在家里,说要等找到合适的工作再去上班。他刚毕业的时候曾有过一份工作,但工作不久就觉得受不了,于是逃回家了。母亲听说儿子工作很辛苦,二话不说,就让儿子等找到好工作再去上班。小雨是独生子,父母已年过五旬。母亲在几年前已经下岗,仅靠父亲一人的工资养活全家。小雨的父母总是念叨:孩子生在这个家,真是让他受罪了。他们觉得自己欠儿子的,所以对小雨百般疼爱。转眼间,小雨长大了。不过,由于父母过度宠爱,他的心灵并没有同时长大。直到现在,他依然凡事都找父母。虽说家里并不富裕,可他吃喝穿戴从不含糊。在家里吃闲饭的这两年里,父母见小雨心情不好,总是小心翼翼地让他吃好喝好。母亲还隔三差五地主动递给他三五十元零花钱,生怕他受委屈。最让父母发愁的是儿子的婚恋大事。还好,小雨长得英俊潇洒,很快就有了女朋友。尽管他没有工作,可婚还是得结。年轻人结婚要有房子。按如今的房价,一套房子至少也要二三十万元。家里哪来这么多钱?父母便绞尽脑汁东借西凑,总算给小雨买了一套房子,让他们结了婚。当然,一切借款和贷款,小雨没有一丁点儿责任,父母也没有让他还债的意思。婚后,小两口过得挺自在的。小雨的妻子本来在一家企业里打工,后来她觉得工作没意思,干脆辞职了。赋闲在家的小两口一日三餐都准时到父母家吃,其余时间就呆在自己家里。小雨的父母越来越感到不妙:一是担心儿子成了废物,二是担心儿子媳妇将来连吃饭都成问题。因此,父亲内退后继续应聘在单位里看门,母亲摆起了货摊。小两口则依然故我,继续在家里等待工作。父母实在不理解:孩子怎么会这样?小雨怎么了?按时下的时髦说法是,他成了“啃老族”。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目前我国有3%左右的成年人被父母供养着,这就是所谓的“啃老族”。由于这些人的年龄大多是2~3岁,所以这种现象又被称为“23现象”。“啃老族”主要有六种类型。第一类是挑剔型,这类人多数是高校毕业生,他们本来可以就业,但由于过分挑剔而放弃工作;第二类是逃避型,这类人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第三类是幻想型,这类人幻想干一番事业,却缺乏真才实学,又不愿给人打工;第四类是跳槽型,这类人跳来跳去,最后跳回家里无事可做;第五类是怕苦型,这类人文化低、技能差,只能找苦脏累的工作做,却因为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里;最后一类是下岗型,这类人下岗后用过去的轻松与如今的紧张相比,越比就越不如意,最后干脆不就业。这些原因往往交互作用。小雨就兼有以上几种原因。心理探源:亲子一体化心理的苦果有人把“啃老族”称为“新失业群体”,这实在有点勉强,因为这些人是主动放弃工作、拒绝工作,是逃避责任,即使上面谈到的最后一类,也是不愿再就业而“主动失业”的。“太辛苦”、“太累”,可以说是“啃老族”拒绝工作的共同理由。然而,他们正在老去的父母,却为生计埋头在“太辛苦”的工作中。所以,严格地,“啃老族”并非是失业惹的祸。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催生了“啃老族”呢?“啃老”现象并非我国独有,但在我国尤为突出。之所以会这样,既有社会的影响,也有教育的作用,而最关键的是源于我国特有的家庭亲子观。在我国,亲子关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一体化倾向,尽管孩子从降生起,与母亲身体连接的脐带就已经切断,但是亲子之间有一根似乎永不消失的心理“脐带”,让亲子成了心理上的“连体人”,彼此都失去应有的独立性。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亲子之间彼此的权利与责任界限几乎消失,变成“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出于这种亲子一体化心理,一方面,父母认为穷其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子女,他们心甘情愿被“啃”;另一方面,子女认为接受父母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心安理得地“啃老”。正所谓“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在亲子一体化心理中,与其说是子女缺乏独立意识,还不如说是父母更缺乏独立意识。或者说是,父母对子女强烈的依赖意识,培养了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意识,以致“啃老”成为必然的结果。“啃老”是对生活的逃避,逃避的直接结果是得到家庭庇护的暂时好处。人的行为一旦得到好处就会被强化,于是,“啃老”成了一种“持久战”。上述的小雨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以“等找到合适的工作再去上班”为借口,一等就是两三年,而且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他还将继续等下去,“啃”老永无终日。逃避生活的最终结果是成为废人。必须清醒认识的是,问题的严重性决非到此为止!因为如此“啃老”不但会影响老一代人的生活,也会影响下一代人的生活。也就是说,对父辈,“啃老族”缺乏赡养能力;对子女,“啃老族”无力承担教养责任。如此下去,不仅是可怕的家庭问题,而且会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解决“啃老族”的问题是复杂的工程。从心理学角度说,只有两代人共同积极进行心理自救,“啃老族”才能走出误区。心理互救:父母的应对策略一、转变观念。父母首先要从根本上转变亲子观念,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真正切断亲子之间的心理脐带,彻底消除亲子一体化心理。父母要认识到:即使亲情再浓,两代人也是彼此独立的,父母的责任是有限的,义务也是有限的,能力更是有限的;子女的生活要他们自己开创,子女的道路要他们自己走。父母观念的转变,会促使子女及时心理“断乳”,促使子女走向独立。二、调整角色。孩子总是要长大成人的。子女长大成人后,父母可以还是子女情感的后盾,但绝不能继续充当子女生活的靠山。随着子女逐渐长大,父母不要总是扮演强者的角色,应该有意识地调整角色定位,让子女意识到父母并非无所不能,而且正在变老、正在变成弱者。父母主动示弱,会加速子女的心灵成长,促使子女成为强者。三、及时“断炊”。观念转变了,角色调整了,接下来就需要父母狠着心给子女“断炊”,狠着心把子女推出家门,并与子女明确约定:长大成人的他们,不管怎样都必须自食其力。这样,子女才能真正走上独立的人生。反之,家庭庇护带来的恶性循环是,子女越来越没有动力去工作,越来越甘愿靠在父母身上“啃老”。可以说,小雨长期“啃老”,就是父母没有及时“断炊”造成的。四、学会独立。亲子一体化心理中,更重要的是父母缺乏独立意识。要想让子女独立,父母首先要学会独立。父母不要再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应该学会照顾好自己,学会独立安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五、学会拒绝。经过上述种种努力,如果子女由于积习成性,还要强行“啃老”,父母就要学会说“不”,即明确而坚决地拒绝。这不仅是维护合法权益的问题,更是心理策略问题。只要父母心理上有了坚决说“不”的意识,往往就已经得到自救了,而且还会促进子女学会自食其力,学会自己走人生之路。心理互救:子女的应对策略一、主动“断乳”。年轻人“啃老”的心理实质,是不愿心灵长大,是主观上延长青春期,是潜意识里害怕心理“断乳”。心理“断乳”是痛苦的过程,但又是不能逃避的过程。现实就摆在面前,适者生存,不适者只能被生活淘汰。所以,作为已经成人的子女,应该拿出勇气,主动在心理上“断乳”,让自己的心灵早日长大。二、调整认知。有些年轻人由于虚荣心理或攀比心理,陷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困惑中,无奈之下,开始了“啃老”生活。这样的年轻人必须调整认知、改变就业观念。他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人生之路,首先是生存,然后才是发展;刚刚开始谋生,最大的光荣是自己养活自己,最大的成功是自食其力。三、挑战自我。“啃老”意味着寄生。对年轻人来说,过寄生生活是羞耻的,是痛苦的。“知耻近乎勇”。年轻人要勇于面对自己的内心,勇于挑战自我,从而激发独立意识、自强精神和尝试的勇气,进而激发自立的潜能。四、拿出行动。其实,不少年轻人内心并不认可在家里“啃老”。经过上面的心理调整后,最重要的就是拿出行动了。在行动之前,人们常常会有一种心理定势,习惯把事情想象得很困难(这是有些人放弃行动的心理原因)。其实,一旦行动起来便会发现,事情比想象的容易得多。五、逐步前进。为了减少行动中的困难,最好在行动上采取小步子的策略,因为步子越小越容易成功。比如,第一步是承担家务,第二步是勇敢走出家门,第三步尝试容易适应的短期工作,第四步从事比较长期的工作,第五步谋求比较理想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记录下每一步小小的成功,不断自我强化,促使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必要时,可以在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责任编辑:zxwq)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家教成功的三大核心奥秘!

23年3月,在北京中土大厦的“学习型中国家庭教育论坛”上所作的演讲。如何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最优秀的父母,成为一个让儿女骄傲的父母?且听家教成功的三大奥秘――各位朋友:晚上好!这些天我正在看和澳洲土著一起过游牧生活的作家玛洛・摩根的书,我很喜欢他说的一句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