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健康教育之古代篇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本世纪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当时我们的祖先已经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所研究,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对我们现在正确的认识和发展中国心理健康教育仍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心理健康教育在古代的发展情况如下:

  春秋之初,管仲在《管子内业篇》中,将人的心理状态分为善心、定心、全心、大心等不同层次,并提出了相应的养心之术。早在2000年前,我国古代医学对心身关系就十分重视,对心身关系问题有较为精辟的论述,如“形神合一”的身心统一学说,认为人的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的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是相互作用的,提出了“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惫”。在情绪与疾病的关系方面,提出了情绪能治病也能致病的观点,即“以情胜情”,“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等。古人的这些论述说明,人们当时就意识到了健全的精神宿于健康之身体。初步形成了心、身、物相统一的健康观。

  我国古代教育实践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卫生和心理教育的思想。如明代思想家王守仁认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则条达,摧残之则衰痿。”清代学人王筠在他的《教子童法》中指出:“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

  回顾中国古代心理健康教育的这些思想,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是沿着这样的途径发展的:一是哲学思想家的健康心理思想对人精神健康的影响;二是医学思想家的心理健康观对人类认识自身心身健康关系的启迪;三是教育思想家从人成长的角度对人的心理健康发展的指导。这些思想观点至今对我们仍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点击免费咨询,与心理专家在线交流《《

  原来我们的祖先对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有了如此深入的研究,为我们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就目前来讲,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世界上仍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这就需要我们全民的共同努力。

文章来源于相关推荐:选择心理医生电话咨询

;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