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

  爱情是什么?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在1988年对这个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他的“爱情三元论”认为,人类的爱情虽复杂多变,但基本上不外由三种成分所组成:(1)动机成分。爱情行为背后的动机,对人类而言极其复杂。其中,性动机或性驱力,以及相应的诱因,如异性之间身体容貌等特征是重要原因之一。(2)情绪成分。属于爱情的情绪,除了爱与欲之外,肯定还夹杂着其他的成分,所谓酸甜苦辣的爱情滋味。(3)认知成分。爱情中的认知作用,对情绪与动机两种成分而言,是一种控制因素。如果将动机与情绪分别视为电流与火花,认知就是开关或调节器,它可斟酌爱情之火的热度予以适度调节。按照他的观点,虽然两性间的爱情形式因人而异,其实都是由这三种成分以某种方式的混合所演绎的。他进一步将动机、情绪和认知各自在两性间发生的爱情关系,称为热情、亲密与承诺,即以动机为主的两性关系是热情的,以情绪为主的两性关系是亲密的,以认知为主的两性关系是承诺的、守约的。而完美的爱情应该是三者俱备,且合而为一。

  大学生恋爱心理发展一般经历四个时期:

  (1)异性疏远期。一般在12~14岁,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由于生理发育的急剧变化,引起心理的不安、害羞,使男女之间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隔膜,关系疏远甚至反感。不过,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由于各种传媒的发达及人们观念上的日趋开放,这一阶段的表现已越来越不明显。

  (2)异性向往期。一般在15~16岁,随着性生理的发育,尤其是性意识的发展,男女生逐渐从疏远、抵触开始转向为彼此产生好感,愿意在一起学习、游戏和活动。

  (3)异性接近期。一般从16~18岁,随着性生理的进一步成熟,异性间产生向往和倾慕,往往采取各种方式接近异性,和异性相处感到愉快,初恋开始出现。

  (4)恋爱期或爱情产生期。18岁以后,随着性生理和性意识的成熟,男女生交往频率的增加,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多数青年进入恋爱状态。单从年龄上看,多数大学生处在上述性心理发展的后两个阶段,但由于个人经历及自身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恋爱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上的表现,可能有很大的落差。

  心理学家根据恋爱中对爱情的追求,进一步把爱情分为健康和不健康的两大类。

  健康的爱情表现在:

  (1)不痴情过分,不咄咄逼人,不显示自己的爱情占有欲,能够充分尊重对方;

  (2)将爱情给予对方比向对方索取爱情更使自己感到欢欣,并以对方的幸福为自己的满足;

  (3)是彼此独立的个性的结合。

  不健康的爱情表现在:

  (1)过高地评价对方,将对方的人格理想化;

  (2)过于痴情,一味地要求对方表露爱的情怀,这种爱情常有病态的夸张;

  (3)缺乏体贴怜爱之心,只表现自己强烈的占有欲;

  (4)偏重于外表的追求。

  人在社会中始终不是孤立的存在,而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的人际关系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对大学生而言,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伴群关系,正让位于两性间的恋爱关系。恋爱关系对大学生的意义,事实上已超出了这种关系本身,而是作为其自我认定和自我价值感的基础。所以,大学生恋爱是身心发展的需要,对其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必须是建立在真正的、健康的爱情基础之上的。反之,不仅不利于心理健康,而且由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并未完全成熟,可能对其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

文章来源于相关推荐:男女间的关系不要那么暧昧

我们要工作,要生活,要和其他人相处,那么与人的接触是肯定少不了的。不过在人际交往中,男和女的接触有些过于暧昧的,最好要避免哦。你也不希望自己的身边充满着流言蜚语吧,八卦别人的事情可是是很多女性的业余爱好,但成为别人口齿尖上的对象却不失每个人都乐见其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