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弃的松子》这部电影没有女性愿意再看第二边,象国内余男的<万箭穿心/>一样,写尽小人物的挣扎和倔强。看一边都要体会一场万箭穿心,有内伤的。和最近的协和大瓜一样,为原配的多年隐忍不值,简直是浪费生命。早点放手成全别人,更是放过自己。(当然让人愤怒的远不止渣男蠢女那点破事儿)
回到电影本身,“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是松子留在世界上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她一生的注解。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用绚烂的童话色调包裹着残酷的悲剧内核,讲述了一个女人如何在追逐爱的过程中彻底迷失自我,最终走向毁灭的故事。松子的一生,是女性主体性逐渐消解的缩影,也是社会、家庭与个人共同编织的困境寓言。

波伏娃说,”我们一半是受害者,一半是共谋”。这句话是对于所有女性的困境和悲剧的注解。不要渴望被爱,而是去爱。不要等着被表扬,而去创造价值。不要害怕失去,因为你将得到的会更多会好。
一、原生家庭:自我认同的坍塌
松子的悲剧,始于童年时父爱的失衡。父亲将全部的关注倾注于体弱多病的妹妹久美,松子只能通过扮鬼脸博得父亲转瞬即逝的笑容。这一行为成为她人生的隐喻:“被爱的前提是自我牺牲”。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青少年时期是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关键阶段,而松子却在此时将自我价值完全绑定于他人的认可。
父亲的冷漠是一种隐性的情感虐待。松子从未被真正“看见”,她的存在只是填补家庭情感空缺的工具。成年后,她对爱的饥渴演化为病态的讨好型人格——在每一段关系中,她都以飞蛾扑火的姿态燃烧自己,却从未问过“我想要什么”。这种“洋葱型人格”(剥开层层伪装后没有内核)让她成为男性欲望的附庸,而非独立的生命主体。

二、男权社会:女性价值的系统性绞杀
松子的悲剧并非偶然,而是社会结构压迫的必然结果。影片中的男性角色几乎全部“失能”:父亲是情感缺席的暴君,恋人们是自私暴力的掠夺者,而社会对女性的规训则要求她们以男性为中心构建人生意义。
在日本的男权文化中,女性的生存空间被挤压为“依附者”或“服务者”。松子试图通过爱情填补原生家庭的空洞,却一次次沦为男性暴力的承受者。即便她短暂觉醒(如杀 death背叛的情人),社会仍以监狱和流放惩罚她的反抗,最终将她推向更深的深渊。这种结构性压 p 迫,让女性难以建立独立的主体价值,只能通过男性的认可确认存在感。
三、自我救赎:从“被爱”到“自爱”
松子的悲剧最刺痛人心之处,在于她始终未意识到:*爱不是乞讨,而是自我充盈后的自然流动。
心理学研究指出,缺爱者的痛苦并非源于“无人爱”,而是因缺乏自我认同,无法识别和接纳真实的爱。
1. 重建自我认同
松子的“鬼脸”象征着她对自我价值的否定。真正的自爱,需要打破“我必须完美才配被爱”的魔咒。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言,自我接纳是健康人格的基础——承认脆弱,接纳缺陷,才能构筑稳固的内心堡垒。
2. 拒绝“拯救者”幻想
松子将爱情视为救赎的稻草,却忽略了爱的本质是平等对话。女性主义作家波伏娃曾警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造就的。”唯有摆脱对男性“拯救者”的幻想,女性才能真正掌握命运的主导权。
3. 与社会规训对抗
电影中的松子始终在男性书写的剧本中挣扎,而现实中女性的出路在于重构叙事。无论是《绝叫》中阳子以恶制恶的反抗,还是蒋方舟通过“愤怒”找回主体性,都证明:女性的力量源于对自我需求的正视。
四、写在最后:成为自己的光
松子临终前扔掉了象征希望的名片,却在幻觉中为妹妹剪发——这一刻,她短暂地找回了“给予爱”的纯粹快乐。这或许暗示着:女性的救赎不在于被爱,而在于重新定义“爱”的意义。
长久以来,女性被规训在“被爱”的叙事里——仿佛只有被认可、被选择、被呵护,才能证明存在的价值。但真正的救赎,恰恰在于打破这种单向度的逻辑,将“爱”从被动接受的客体,转化为主动建构的力量。
爱不是供奉在神龛里的奖章,而是流动的、生长的土壤。当女性开始以创造者的姿态定义爱,它便不再是他人赋予的恩赐,而成为自我滋养的根系。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揭示的困境,本质上是对“爱”的垄断——男性将爱塑造为权力关系的装饰品,而女性被允许的爱,只能是谦卑的回应。但今天的女性正在重写脚本:爱可以是母女间未说出口的默契,是女友深夜电话里的笑声,是陌生女性在职场中伸出的手,甚至是对镜自照时那句“我值得”。
当女性不再将“被爱”等同于生存的氧气,她们便发现了爱的另一种形态——它不必以牺牲边界为代价,不必用痛苦来佐证纯度。就像诗人艾德丽安·里奇所言:“爱不是改变对方,而是彼此在火焰中仍能保持形状。”
非洲女作家阿迪契在《亲爱的安吉维拉》中写道:“教会她爱是给予,也是拒绝。”这才是解放的开端:爱的定义权回归女性手中时,它既可以是温柔的铠甲,也可以是果断的刀 刃。
历史总爱将女性描绘成爱的囚徒,却鲜少承认她们始终是爱的炼金术士。从简·奥斯汀笔下伊丽莎白那句“我的勇气始终随着我的际遇而改变”,到当代女性打破“恋爱脑”污名化的抗争,每一次对爱的重新诠释,都是对生命主权的宣誓。或许真正的救赎就在于:当女性凝视爱的深渊时,终于看清那映照出的,从来都是自己灵魂的倒影。
爱自己,不是自私,而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王尔德说,爱自己是一场终身的浪漫。在女性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路上,那个真正的爱就出现。要拥有什么,你必须得先是什么。正如电影结尾,松子化作童年的自己,沿着阶梯走向光明。那条路,本不必由他人点亮。
人的价值不在于得到什么,而在于付出什么。但请记住——
- 唯有先成为完整的自己,你的付出才不会沦为一场悲剧的注脚。
- 别人对你说的话,做的事,从来不能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
- 你对别人说的话,做的事,才能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
愿每个“松子”,都能在爱自己的路上,与真正的自由相遇。
参考资料
[1] 物道.《人这一辈子,最该讨好的是自己》
[2] 豆瓣影评.《为爱永世的追逐》
[3] 操磊.《男性价值的缺失对女性悲剧的影响》
[4] 简书.《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人的一辈子很短,要为自己而活》
[5] 豆瓣读书.《绝叫:写给所有“被嫌弃的松子”的生存启示录》
[6] 美文网.《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7] 知乎回答.《为什么说松子的悲剧源于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