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融合、自责与活动回避,重建有意义参与。操作:价值导向激活、去融合反刍、当下锚定;结合DSM-5-TR框架理解。
本卡片围绕“抑郁中的心理灵活性”展开,聚焦三个过程靶点:认知融合与自责反刍、经验性回避与活动回避、注意狭窄与当下断联。目标是帮助你用过程为本的视角快速完成个案概念化,并设计可执行的、价值导向的干预路径。
可以把抑郁想象成一团“黑雾”。DSM-5-TR告诉你黑雾里有哪些“成分”(症状),而ACT则带你观察黑雾如何被“风向”维持(过程),并教你在雾中继续朝价值方向前行。
维度 | DSM-5-TR(症状取向) | ACT(过程取向) | 比喻 |
---|---|---|---|
核心关注 | 症状出现频率、严重度、时长与功能损害 | 认知融合、经验性回避、当下断联、价值漂移、行动停滞 | “雾有多浓” vs “风如何吹” |
评估工具 | 如抑郁量表、临床访谈 | 过程量表(如心理不灵活性、融合、正念、价值践行)+功能记录 | 温度计 vs 风向标 |
干预目标 | 缓解症状、恢复功能 | 提升心理灵活性,即使在雾中也能向价值行走 | 等雾散 vs 学会雾中导航 |
用“情境—规则—回避/融合—行为—后果”的链条,描出问题如何被维持。
环节 | 抑郁常见表现 | ACT靶点 | 干预线索 |
---|---|---|---|
情境 | 失业/评价/亲密冲突 | 功能分析:外部触发+内部体验 | 明确触发—反应—后果的功能 |
规则/自语 | “没有意义”“我总会失败” | 融合(把想法当事实) | 去融合:给念头像标签、看作声音 |
回避 | 赖床、取消会面、减少活动 | 经验性回避与活动回避 | 价值导向的微行动与分级激活 |
后果 | 短期放松、长期更低落 | 强化路径 | 设计替代行为以获得自然奖赏 |
与传统“为减症而激活”不同,ACT强调“即使心情低落,也朝价值迈步”。像在雾里用指南针走路,指南针是价值,不是心情。
价值领域 | 目标示例 | 最小可行步 | 常见障碍 | 应对策略 |
---|---|---|---|---|
亲密/支持 | 与朋友恢复联系 | 周三晚发一条问候语音(60秒) | 担心冷场/被拒 | 提前写好两句脚本;聚焦“问候”而非“效果” |
健康/活力 | 提升身体活动 | 饭后步行10分钟 | 心情差、下雨 | 备雨具;允许“低能量走”也算完成 |
成长/兴趣 | 重启学习 | 读书5页并做一条笔记 | 注意走神 | 番茄钟10分钟+标注“有价值即完成” |
把反刍想成“一台不停播的旧电台”。去融合不是“关掉电台”,而是学会把声音当作声音,让手脚继续做对你重要的事。
我正在有一个“我又搞砸了”的念头
,每次跃入时重复三遍。练习 | 时长 | 场景 | 常见偏差 | 纠偏语言 |
---|---|---|---|---|
3×3锚定 | 1–2分钟 | 情绪起伏前/后 | 追求“空白脑袋” | 目标是看清并回到此刻,而非把念头清空 |
呼吸锚定 | 2–4分钟 | 开始任务前 | 用力控制情绪 | 把呼吸当作“节拍器”,陪伴而非控制 |
棋盘隐喻 | 3–5分钟 | 自责来袭时 | 把隐喻当理论辩论 | 回到体验:此刻,念头/情绪在这儿,你的承载感也在 |
误区 | 表现 | 功能后果 | ACT纠偏 |
---|---|---|---|
把去融合当“消极想法清除术” | 频繁检查“有没有想法” | 反而强化对念头的关注 | 强调“与之并存并行动”,不以消失为KPI |
把激活当“情绪修理” | 心情不好就停做 | 奖赏更少、情绪更差 | 价值引领:无论心情,都迈最小可行步 |
过度内省 | 每步都要“想通再做” | 延迟行动 | “边走边看”:小步—观察—微调循环 |
个案背景:小李,28岁,失业后3个月,心境低落、作息紊乱、社交减少,日均反刍2–3小时。
来访:我每天都在想“我就是失败者”,越想越不想动。
咨询师(平庸):别这么想,你有很多优点,要积极一点。
技术注解:情绪鼓励但强化了内容争辩,未触及功能与过程。
咨询师(较优):当“失败者”的想法来时,你通常会做什么?之后短期、长期分别发生了什么?
技术注解:引导功能分析:触发—反应—后果。
咨询师(优秀):我们先不评判这个想法真伪。能否把它称为一个“失败者念头”?说三遍,体会身体的感觉;同时看看今天你仍愿意做的一步小事,会是什么?
技术注解:即时去融合+价值步并行,建立“声在步也在”的经验。
来访:我想恢复联系,但总觉得自己没脸见人。
咨询师(平庸):那你先把简历写好再联系吧。
技术注解:把行动前提设为“先把心情/条件修好”,易延迟。
咨询师(优秀):把“连结”当作价值,若以3/10的能量也算数,本周最小可行步是什么?例如,给一位可信的人发一段60秒语音问候,时间定在周三晚8点,如何?
技术注解:小步具体化,允许“低能量完成”也被算作价值一致的行动。
来访:昨天又刷了两小时“我没用”。
咨询师(平庸):你应该学会想开一点。
技术注解:空泛建议,缺少可操作性。
咨询师(优秀):我们做一个60秒练习——把“我没用”唱成生日歌调;然后做3×3锚定。之后立刻发出今天的问候语音。做完我们再复盘:什么帮助你迈步?下次在哪个环节更早介入?
技术注解:去融合—锚定—价值步的三联,强调时序与功能。
工具 | 一句话教学 | 用时 | 适用时机 | 常见陷阱 |
---|---|---|---|---|
标签化念头 | 把内容命名为“我正在有一个…念头” | 30–60秒 | 反刍刚启动时 | 与念头辩论其真伪 |
唱调/变声 | 把自责句子唱30秒 | 1分钟 | 情绪强度升高时 | 以“唱完要消失”为目标 |
3×3感官 | 各点名3项感官所及 | 1–2分钟 | 任务切换前 | 追求空白 |
棋盘隐喻 | 我是棋盘,不是棋子 | 3分钟 | 价值步前的准备 | 概念化而非体验化 |
维度 | 传统行为激活(BA) | ACT的价值导向激活 | 整合策略 |
---|---|---|---|
主要机制 | 增加环境奖赏、打破回避—低奖赏循环 | 在痛苦在场时仍朝价值行动,提升灵活性 | 用价值选目标、用BA做层级与安排 |
对内在体验 | 较少直接操作 | 明确练习与内在并存(接纳、去融合) | 把接纳/去融合作为执行辅助 |
KPI | 活动数量、愉悦/掌控感评分 | 价值一致步数、与痛苦并存能力 | 双轨监测:活动+价值一致性 |
A:从“过去曾经有活力的时刻”入手;或用角色法(作为朋友/伴侣/父母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唤起方向。允许“先选一个看起来最不糟的方向”开始。
A:去融合是与内容保持适距以便更灵活地行动,而非压抑情绪。通过与价值并行的设计,体验通常更丰富而非更淡漠。
A:把步子缩到最小单位(如2分钟),并将“完成”定义为“朝价值迈步”,不把心情当成功标准。必要时纳入环境支持(提醒、伙伴、情境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