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标准化会谈脚本与可视化对话地图,涵盖开场、目标、例外、量表、肯定与任务。学员练习在时限内完成关键环节,掌握灵活切换与回环式推进,保证质量与效率的同时保持个体化。
课程15SFBT对话结构技能训练
当你只有50分钟,却想在一次会谈中让目标更清晰、资源更可见、下一步更可执行,如何做到“既不仓促,也不散漫”?本章提供一套可复用的标准化会谈脚本与可视化对话地图,涵盖开场、目标、例外、量表、肯定与任务的关键节点,并训练你在时限内完成必要环节的“回环式推进”。
学习目标
会谈脚本是指在SFBT框架下,将一次会谈拆分为可复用的六个核心节点:开场 → 目标 → 例外 → 量表 → 肯定 → 任务/总结。脚本并非僵化顺序,而是为咨询师提供“最低可行路径”(Minimum Viable Path)。
对话地图是一张“可视化流程图”,标示各节点的进入条件、关键问句与可回环路径,用于在实时会谈中快速定位并决策下一步提问方向。
回环式推进是指咨询师根据来访者的实时反馈,在节点之间前后切换,以最短路径促成可观察的微进步。灵活切换强调不被顺序拘束,而是以目标达成为唯一准绳。
理论要点:SFBT基于社会建构主义与资源取向。语言不是仅描述现实,它参与塑造现实;对“有效时刻”的命名与放大,促进来访者将注意力、行动与归因转向可控改变。经典研究与综述显示,解决导向短期治疗在多类场景(学校、家庭、成瘾、人际等)能以较少会谈获得实质改变,其机制包括:微目标驱动、例外放大、量表化追踪与证据化赞赏(见 Steve de Shazer 与 Insoo Kim Berg 的临床经验与后续元分析的总体结论)。
节点 | 目标 | 时间建议 | 进入条件 | 关键问句(示例) | 可回环方向(触发) |
---|---|---|---|---|---|
开场 | 建立合作与焦点,设置时限与角色 | 3–5分钟 | 首次或每次开谈 | “今天我们把时间聚焦在对你最有价值的一个小目标上,可以吗?” | → 目标(愿望出现);→ 量表(若难以成形) |
目标 | 从问题转向可观察的首选迹象 | 8–12分钟 | 出现愿望或期待 | “如果今天结束时稍微好一点,那会被谁看到?看到什么不一样?” | → 例外(若出现曾经做到);→ 量表(目标初定后) |
例外 | 发现问题较轻/不出现时的做法与条件 | 8–12分钟 | 出现“有时好一点”的线索 | “那一次你是怎么做到的?当时还有哪些小条件有帮助?” | → 肯定(捕捉能力);→ 任务(复制路径);→ 量表(定位强度) |
量表 | 定位现状、目标与下一步0.5分 | 6–8分钟 | 目标有初稿或需要推进 | “0到10,你现在在哪里?为什么不是更低?往前半格会出现什么小迹象?” | → 目标(迹象细化);→ 任务(导出行动);→ 肯定(强化自效) |
肯定 | 证据化赞赏,促成内在归因 | 3–5分钟 | 任何出现努力/成效之处 | “你已经在困难里维持了X,这显示出你的Y能力,对吗?” | → 任务(利用已有效);→ 例外(再探条件) |
任务/总结 | 产出可验证的小尝试与回顾点 | 5–8分钟 | 临近尾声或已可行动 | “下次见面前,你愿意在哪个情境里尝试一个最小可行动作?我们如何验证?” | → 下一次复访的起点;如尚不稳,可回到量表微调 |
目的:从混乱到聚焦,建立合作与方向。
目的:把“愿望”变成“看得见的不同”。
目的:证明“能做到”,并找到“怎么做到”。
目的:把“愿景”拆成“下一步”。
目的:巩固自我效能,减少问题饱和叙事。
目的:把“会谈中的可能”带到“日常可行”。
个案背景:王女士,32岁,因与同事沟通紧张而求助,自评“最近常带着火气回家”。希望“工作互动顺一点”。首次会谈,时长50分钟。
对话片段(节选)
标注说明:行尾【注】标示所用节点与意图。
咨:今天我们把时间用在对你最有价值的一小点上,可以吗?【注:开场—聚焦】
来:我想跟同事说话不要那么火爆。
咨:如果今天结束时能好半格,你会怎么知道自己更接近了?有什么看得见的不同?【注:目标—迹象化】
来:也许我能先停两秒再回答,不抢话。
咨:谁会最先注意到你停两秒?他们会怎么反应?【注:目标—他人视角】
来:可能是小刘,他会放松点,不会立刻反驳。
咨:最近有没有哪怕一次,你成功做到了类似的两秒?【注:例外—寻迹】
来:上周有一次,正好我在记录会议纪要,手上忙着,就等了下。
咨:当时你做了哪些有帮助的小动作或准备?【注:例外—复制条件】
来:把手放在键盘上,眼睛看着屏幕,提醒自己先敲完再说。
咨:0到10现在在哪儿?10是“你能自然地先停两秒再说”。【注:量表—定义端点】
来:大概4。
咨:是什么让你已经在4而不是更低?【注:量表—应对资源】
来:我其实有在努力记笔记,还有练呼吸。
咨:你在压力下依然保持记录与呼吸,这显示出你的自我调节在发挥作用。【注:肯定—证据化】
咨:往上半格,会出现什么足够小的迹象?【注:量表—微增】
来:在周三例会上,对小刘的提问先重复一遍再回应。
咨:愿意把“手放键盘—看屏幕—重复问题”当作一组动作尝试吗?我们如何验证?【注:任务—链条化】
来:可以。我会在记录里打个星号,结束后自评是否做到。
解析:咨询师沿脚本“目标→例外→量表→肯定→任务”推进,数次小回环(如量表到肯定再回量表)以确保微增可执行。
提示:本章聚焦脚本与地图的结构化使用,其他专题(如奇迹问句、ORS/SRS)在相应章节有更深入展开。
你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