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谈脚本与对话地图

提供标准化会谈脚本与可视化对话地图,涵盖开场、目标、例外、量表、肯定与任务。学员练习在时限内完成关键环节,掌握灵活切换与回环式推进,保证质量与效率的同时保持个体化。

正文内容

会谈脚本与对话地图:标准化路径与灵活回环

课程15SFBT对话结构技能训练

当你只有50分钟,却想在一次会谈中让目标更清晰、资源更可见、下一步更可执行,如何做到“既不仓促,也不散漫”?本章提供一套可复用的标准化会谈脚本与可视化对话地图,涵盖开场、目标、例外、量表、肯定与任务的关键节点,并训练你在时限内完成必要环节的“回环式推进”。

学习目标

  • 能清晰复述“会谈脚本六节点”与“回环式推进”的核心概念与作用。
  • 能在40–60分钟内,按脚本完成开场—目标—例外—量表—肯定—任务的最短路径,并根据来访者回应灵活切换。
  • 能独立设计每个节点至少3句可执行问句,形成个人化问句库。
  • 能使用对话地图定位当前所处节点与下一步决策点,提高会谈的质量与效率。

核心概念解析(是什么 与 为什么)

1. 会谈脚本(What)

会谈脚本是指在SFBT框架下,将一次会谈拆分为可复用的六个核心节点:开场 → 目标 → 例外 → 量表 → 肯定 → 任务/总结。脚本并非僵化顺序,而是为咨询师提供“最低可行路径”(Minimum Viable Path)。

2. 对话地图(What)

对话地图是一张“可视化流程图”,标示各节点的进入条件、关键问句与可回环路径,用于在实时会谈中快速定位并决策下一步提问方向。

3. 回环式推进与灵活切换(What)

回环式推进是指咨询师根据来访者的实时反馈,在节点之间前后切换,以最短路径促成可观察的微进步。灵活切换强调不被顺序拘束,而是以目标达成为唯一准绳。

4. 为什么有效(Why)

理论要点:SFBT基于社会建构主义与资源取向。语言不是仅描述现实,它参与塑造现实;对“有效时刻”的命名与放大,促进来访者将注意力、行动与归因转向可控改变。经典研究与综述显示,解决导向短期治疗在多类场景(学校、家庭、成瘾、人际等)能以较少会谈获得实质改变,其机制包括:微目标驱动、例外放大、量表化追踪与证据化赞赏(见 Steve de Shazer 与 Insoo Kim Berg 的临床经验与后续元分析的总体结论)。

  • 脚本提供可重复的结构,降低新手的认知负荷,使提问聚焦在“目标—资源—下一步”。
  • 地图让会谈在不确定中保持方向感,支持“未知姿态”,以来访者反应决定下一步。
  • 回环机制提升适配性:当目标尚不清晰时,可先从例外或量表“暖开”,再回到目标协商。

实操技术与步骤分解(怎么做)

节点 目标 时间建议 进入条件 关键问句(示例) 可回环方向(触发)
开场 建立合作与焦点,设置时限与角色 3–5分钟 首次或每次开谈 “今天我们把时间聚焦在对你最有价值的一个小目标上,可以吗?” → 目标(愿望出现);→ 量表(若难以成形)
目标 从问题转向可观察的首选迹象 8–12分钟 出现愿望或期待 “如果今天结束时稍微好一点,那会被谁看到?看到什么不一样?” → 例外(若出现曾经做到);→ 量表(目标初定后)
例外 发现问题较轻/不出现时的做法与条件 8–12分钟 出现“有时好一点”的线索 “那一次你是怎么做到的?当时还有哪些小条件有帮助?” → 肯定(捕捉能力);→ 任务(复制路径);→ 量表(定位强度)
量表 定位现状、目标与下一步0.5分 6–8分钟 目标有初稿或需要推进 “0到10,你现在在哪里?为什么不是更低?往前半格会出现什么小迹象?” → 目标(迹象细化);→ 任务(导出行动);→ 肯定(强化自效)
肯定 证据化赞赏,促成内在归因 3–5分钟 任何出现努力/成效之处 “你已经在困难里维持了X,这显示出你的Y能力,对吗?” → 任务(利用已有效);→ 例外(再探条件)
任务/总结 产出可验证的小尝试与回顾点 5–8分钟 临近尾声或已可行动 “下次见面前,你愿意在哪个情境里尝试一个最小可行动作?我们如何验证?” → 下一次复访的起点;如尚不稳,可回到量表微调

六节点分步指南与要点

1) 开场:定框架

  • 时限与角色:说明时长与合作方式,采用去病理化语言。
  • 聚焦提示:邀请来访者选择“今天最想推进的一小点”。
  • 若迟滞:用量表快速定位起点,为后续细化争取时间。

目的:从混乱到聚焦,建立合作与方向。

2) 目标:迹象化

  • 将抽象愿望转为可观察行为与情境线索。
  • 强调可控、具体、与当下相关;避免宏大但不可实施目标。

目的:把“愿望”变成“看得见的不同”。

3) 例外:复制有效

  • 捕捉“问题较轻或不出现”的时刻,提炼条件与做法。
  • 将偶发成功转化为可重复路径。

目的:证明“能做到”,并找到“怎么做到”。

4) 量表:微增设计

  • 定位:现状点与可接受目标点。
  • 微步:向上0.5分要出现的最小迹象。
  • 证据:由谁、在何处、如何看见。

目的:把“愿景”拆成“下一步”。

5) 肯定:证据化赞赏

  • 三要素:具体情境—可见行动—能力命名。
  • 内在归因:把成果链接到能力与努力,而非运气。

目的:巩固自我效能,减少问题饱和叙事。

6) 任务/总结:低成本尝试

  • 最低可行:可控、轻量、可见、可回顾。
  • 情境-行为-证据:定义验证点与反馈方式。

目的:把“会谈中的可能”带到“日常可行”。

问句范例库(可直接使用)

开场与目标
  • “在今天的时间里,哪一小点改变对你最有价值?”
  • “如果今天结束时能好半格,那在你身上会看到什么具体不同?”
  • “谁会最先注意到那个不同?他们会怎样反应?”
例外与资源
  • “最近有没有哪怕一点点更好的时刻?当时你做了什么不同?”
  • “那个时刻还有哪些条件在起作用(地点、人物、时间、准备)?”
  • “如果再来一次,你可以复制哪两个要素?”
量表与微增
  • “0到10,现在在哪儿?为什么不是更低?”
  • “向上半格会出现什么足够小、可被看到的迹象?”
  • “为了那半格,你准备在本周做一个最省力、但最可能成功的小尝试是什么?”
肯定与任务
  • “你在X情境里坚持了Y做法,这说明你的Z能力在发挥作用。”
  • “下次见面前,你愿意在A情境里尝试B动作,并用C方式记录吗?”
  • “如果遇到困难,你过去的哪个策略最可能帮你维持在当前刻度之上?”

应用演示:个案与逐字稿

个案背景:王女士,32岁,因与同事沟通紧张而求助,自评“最近常带着火气回家”。希望“工作互动顺一点”。首次会谈,时长50分钟。

对话片段(节选)

标注说明:行尾【注】标示所用节点与意图。

:今天我们把时间用在对你最有价值的一小点上,可以吗?【注:开场—聚焦】

:我想跟同事说话不要那么火爆。

:如果今天结束时能好半格,你会怎么知道自己更接近了?有什么看得见的不同?【注:目标—迹象化】

:也许我能先停两秒再回答,不抢话。

:谁会最先注意到你停两秒?他们会怎么反应?【注:目标—他人视角】

:可能是小刘,他会放松点,不会立刻反驳。

:最近有没有哪怕一次,你成功做到了类似的两秒?【注:例外—寻迹】

:上周有一次,正好我在记录会议纪要,手上忙着,就等了下。

:当时你做了哪些有帮助的小动作或准备?【注:例外—复制条件】

:把手放在键盘上,眼睛看着屏幕,提醒自己先敲完再说。

:0到10现在在哪儿?10是“你能自然地先停两秒再说”。【注:量表—定义端点】

:大概4。

:是什么让你已经在4而不是更低?【注:量表—应对资源】

:我其实有在努力记笔记,还有练呼吸。

:你在压力下依然保持记录与呼吸,这显示出你的自我调节在发挥作用。【注:肯定—证据化】

:往上半格,会出现什么足够小的迹象?【注:量表—微增】

:在周三例会上,对小刘的提问先重复一遍再回应。

:愿意把“手放键盘—看屏幕—重复问题”当作一组动作尝试吗?我们如何验证?【注:任务—链条化】

:可以。我会在记录里打个星号,结束后自评是否做到。

解析:咨询师沿脚本“目标→例外→量表→肯定→任务”推进,数次小回环(如量表到肯定再回量表)以确保微增可执行。

常见挑战与整合应用

1. 挑战与应对

  • 目标空泛:来访者说“想快乐”。— 应对:迹象化追问“谁会看到什么不同”;若仍困难,先量表定位再回到目标。
  • 没有例外:来访者表示“从没好过”。— 应对:转用应对问句“你是如何撑到现在的”;换时间框架“有没有哪一小时轻一点”;或用量表“为什么不是更低”。
  • 对量表抗拒:觉得数字化生硬。— 应对:改用词汇刻度(如“稍好/能忍/还行”),再将词汇映射到数字以便追踪。
  • 时间不足:临近尾声而目标未稳。— 应对:快速路径“当前最小目标→量表半格→单一任务→证据化赞赏与验证点”。

2. 与SFBT其他技术的联动

  • 与奇迹问句:当目标初稿形成后,可用精炼版奇迹问句扩展“首选未来的一天”,再把线索回灌到量表与任务。
  • 与赞赏技术:在每个节点捕捉到努力与小成果时,及时做证据化赞赏,增强动机并提高任务完成率。
  • 与量表追踪:每次会谈均可用相同刻度复盘,提高进展可见度并指导微调。

提示:本章聚焦脚本与地图的结构化使用,其他专题(如奇迹问句、ORS/SRS)在相应章节有更深入展开。

本章总结与行动指南

  • 会谈脚本提供了“最低可行路径”,保证在时限内交付产出(目标、半格微增、可验证任务)。
  • 对话地图以回环为核心原则:根据来访者回应在节点间灵活切换,始终朝“可观察的更好”推进。
  • 关键微技能:迹象化语言、应对/例外提问、量表半格、证据化赞赏与任务的情境-行为-证据三元定义。

你的练习

  1. 用“六节点脚本”写出一份50分钟会谈的个人化问句清单,每个节点至少3句。与同伴进行15分钟模拟,按地图回环推进。
  2. 选一段自己以往会谈的5分钟录音(或文字),逐句标注当前节点与下一步可回环方向,并写出替代问句。

附:回环触发提示(便携清单)

  • → 例外:出现“有时/偶尔/上次更好”的线索。
  • → 量表:目标已有雏形或对话停滞需要推进。
  • → 目标:迹象散乱,需要汇拢为可观察描述。
  • → 任务:出现可复制做法或量表半格已清晰。
  • → 肯定:任何努力与成效出现之处。
微误区速查
  • 误把“脚本”当“顺序”:应以目标达成度为导向,允许前后切换。
  • 沉迷问题细节:当问题叙述超过3分钟未转向目标/资源,及时切换节点。
  • 空洞称赞:无证据不赞赏;使用具体场景与能力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