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心理
十年口碑经营
下载APP
本人拒绝私聊
2021-06-06 19:36:07
抱抱TA
女,87岁,我们的烦恼和痛苦在于,能力不够,想要的却太多。想要安全感,存在感,价值感(内在价值)。 通过这个思路分析了,我现在明白我每一个烦恼痛苦对应的是什么需求。 害怕别人,憎恶别人,是生存导向,关乎安全感。 在意别人(或某人),不认可自己,是价值导向,关乎存在感。(有价值就有存在感) 否定自己,不喜欢自己,是精神导向,关乎内在价值感。 喜欢别人,不喜欢别人,被别人认可和否定,被自己认可和否定,是综合导向,关乎安全感、存在感和内在价值感。 当明白我感受背后的需求后,我发现我烦恼痛苦背后的根源是自己对自己的不认可和否定,和别人对自己的不认可和否定。 因为认可和否定是综合导向,涉及三个层面的需求,我不知道先满足哪个层面的需求,我发现任一层面的需求我都满足不了了。 我想先满足安全感的需求,但我发现满足安全感是用足够务实且中庸的方式去跟随主流,这违背了我的内在价值观。 或许我可以先满足存在感的需求,但发现满足存在感是用失去真正自己的方式取悦别人,这又违背了我的内在价值观。 我知道,在安全感和存在感没有真正满足的前提下,谈内在价值感的满足,就像空中建楼阁。 然后,我该怎么办?我继续思考吧。
11
8
439
本人拒绝私聊
夸克心理
你好
宋老师❤
你好
王 宇
你好
静静老师
你好
龙凤
你好
情绪捕手
状态都可以快速调节的
国云霞
你好
倾心
你好
燕妮姐
你好
张寨花
你好
文蔚❤️梳理导师
可以找我私聊❤️给你不一样的温度
更多内容 APP查看
女,53岁,《我着急成长的样子,我自己都觉得可笑》 我们的烦恼和痛苦在于,能力不够,想要的却太多。想要安全感,存在感,价值感(内在价值)。 “不得不要”和“一定要”,是安全感低,行为表现可能是是“攻”或“守”。 “想要”和“不满足”,是存在感低(即外在价值感低),行为表现可能是“作”或“折腾”等。 “没有活力”和“死气沉沉”,是内在价值感低,行为表现可能是“颓废”或“自虐”等。 每个人都有这三个层面面的不同程度的问题,区别在于当时的处境把TA推到了哪个层面,他的意识能力把TA带到了哪个层面。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求,是生存保障的需求;存在感是人的较高需求,是自尊的需求;内在价值感是高级需求,是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需求。 我现在的处境暴露了我的安全感问题,我不断发展的意识能力又推动了我对内在价值感的追求。在一低一高的需求的鼓动下,我被两种力量拉扯,有种精神分裂的感觉。 我现在的感觉就像玩扑克牌“跑得快”,我一定要在别人手里的王炸出来之前打完手里的牌。“王炸”就是我的“安全感问题”,我一定要在“安全感问题”压垮我之前,完成较好的内在成长。这也是一场与乌云赛跑的运动,我要在大暴雨来临之前给我的家园做有效的防护。 接下来就是有意识的进行自我整合了。希望能有进步。
女,54岁,《心理症结》 今天看到一个视频,讲抑郁康复的关健是冲破内心的卡点。以此类推,其实所有的心理疾病都有一个内心卡点。 卡点就是“害怕失去什么”,“害怕失去”对应的是“想要”。 害怕失去什么?想要什么?其实就是“安全感”,“存在感”和“价值感”。 安全感让人内心比较平稳,不容易焦躁。存在感让人温和坚定,淡定从容。价值感让人自信自爱,充满生命的活力,拥有真正的快乐。 俗世中,人们通常用追求“价值”的方式来获得自己的认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安全感。用追求虚假“价值感”的方式去获得别人的认可,获得存在感。 当通过努力获得自己和别人认可后(功成名就后),发现自己没有得到真正的快乐,这时候就会反思追问,然后开始真正的精神追求,希望活出内在价值感。 以我个人成长经验推导,我觉得——无条件包容可以解决安全感的问题,无条件关注可以解决存在感的问题,无条件给予可以解决价值感的问题。 如果缺乏这种条件,就只有在痛苦中努力的自我成长了。
女,安全感(>0)✘存在感(>0)✘价值感(>0)=正性情感在线。 恋爱中的人对上面等式内容有短期的体验。然后随着交往的深入,真实的自我慢慢展露出来,不合拍不融洽的地方慢慢呈现,对对方的接纳度慢慢降低,情感体验很可能转为负性。 不转为负性的前提是:相处初期的安全感、存在感、价值感的净值要比较高,足够高,才能让相遇不后悔,才能让关系不破裂。 这个公式适用于所有关系。 曾经与父母的关系是我们负性情感起点,父母为节约在养育方面的付出,为使我们乖巧懂事还争气,不惜无下限的打压我们,无形中严重削弱了或剥夺了我们的价值感。。。。。。 就不用论述安全感和存在感了,光价值感一条,就能让我们终生困苦。 我没了价值感不能再失去存在感啊。。。。所以价值感低的人会用极端的方式寻求存在感,比如受虐癖。其实他们是希望能在存在的前提下,慢慢恢复价值感。但受虐癖通常被视为变态,价值不被认可,所以他们只能只能在泥潭里继续挣扎,因为没有力气上岸。 。。。阿弥陀佛!
(匿名)
女,58岁,《内在价值感对身心状态的重大影响》 最近,我根据我近两年以来的身心状态作了个评估和分析,我忽然想明白了一个逻辑。 安全感=内环境值外环境值 内环境就是内在价值感,是主观因素;外环境包括身体状况、社会环境和生活压力等,是客观因素。 存在感(即自我价值感,即外在价值感)=可交换价值,可交换价值=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心灵价值。 为什么是乘法呢,因为当其中一种价值明显降低的时候,人会感受到一种断崖式的心理冲击。如果其中两种价值同时降低,很可能产生心理疾病,只一种价值降低也可能产生心理疾病。我就是安全感降低导致心灵价值降低后引发的中轻度抑郁。 1.自然价值。这是与生俱来就有,但会随生命衰老而减少或消逝的价值。比如女性的生育能力,人的基本劳动能力。身高,体重,相貌等。 2.社会价值。这是必须后来天努力才能获得的价值。比如医生,老师,科学家。。。等掌握了不同职业技能专长和特殊才能的人。 3.心灵价值。这是先天具有,但后天没有消失的人类优良品质。比如热情,真诚,善良,温暖,包容等。 人的身心状态=安全感存在感 为什么是乘法呢?因为大数据表明,其中任一值降低都会对人的身心状态产生负面影响,任一值的提高又都会改善人的身心状态。 我现在的状态就是外环境因素导致安全感降低,安全感降低后抑制了心灵的活跃性,导致心灵价值降低,拉低了存在感。安全感与存在感两值的同时走低,影响了我的身心状态,我认为我一地直努力的成长,想要着重改善的其实并不是安全感问题,而是我的身心状态。 但也明白,改善身心状态需要从安全感着手。外环境是我无力改变的,只能从内环境入手,努力的自我成长,以提升内在价值感。
女,本人价值感好低,价值感好低,价值感好低。。。。。。 我好想像专家们一样,到不同的帖子里发同样的方案,找找存在感,更想像火球一样,到不同帖子里滚一滚,烧掉一片草。。。。 让密集的行动占据心灵,以缓解价值感低的焦虑。。。。。哈哈哈。 但也只是想想而已,从几何时起,我的愤怒已经不那么像愤怒,内驱力减弱,威力大减。焦虑也不那么像焦虑,思虑千万遍,平静如湖面。
(匿名)
女,56岁,《重大突破——探索心理疾病的情绪链条》 想要+想要=渴望想要+不想要=纠结 一般不想要+一般不想要=厌恶非常不想要+非常不想要=恐惧 失望+失望=抓狂痛苦+痛苦=悲痛失望+痛苦=苦涩 想要+自我认同=放任 想要+他人认同=纵容 想要+自我抗拒=克制 想要+他人抗拒=压制 想要+自我否定=抑制 想要+他人否定=杜绝 一般不想要+自我认同=忽视一般不想要+他人认同=允许 一般不想要+自我抗拒=拖延 一般不想要+他人抗拒=催促 一般不想要+自我否定=忍耐一般不想要+他人否定=逼迫 非常不想要+自我认同=抵触 非常不想要+他人认同=同意 非常不想要+自我抗拒=压抑非常不想要+他人抗拒=纠缠 非常不想要+自我否定=隐忍 非常不想要+他人否定=强迫 失望+自我认同=失落 失望+他人认同=安慰 失望+自我抗拒=怅然 失望+他人抗拒=疏远 失望+自我否定=淡然 失望+他人否定=嘲笑 痛苦+自我认同=悲伤 痛苦+他人认同=同情 痛苦+自我抗拒=麻木 痛苦+他人抗拒=冷漠 痛苦+自我否定=坚强 痛苦+他人否定=打击 失落+自我认同=忧愁 悲伤+自我认同=自怜 失落+自我抗拒=严肃悲伤+自我抗拒=振作 失落+自我否定=平静 悲伤+自我否定=假开心 人所有的感受都是大脑接收信息后,选择性提取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负面感受的持续是大脑发热(活跃)的结果,所以,想减少或停止负面感受,就要学会让大脑冷却。 自我分离,各自为阵,导致纠结和冲突,轮番掌权的感觉。每一种心理痛苦都是小我掌权后,标榜自己的重要性并试图扩大势力范围的结果 想要减弱心理痛苦,就得让小我识趣点,告诉它,它不是最重要的,它的能力是有限的,若不收敛,后果自负。 如果还是不识趣,就只能想一个让“自我聚合”的办法了,就像孙悟空用神奇宝贝镇妖收妖一样。自我聚合是让“小我”放弃个体利益,团结起来,集中精力办大事。。。。。。。 写不下了,剩余部分见下面的截图。
女,41岁,-好文分享-《自我的深入》 但接下里,我要说的是,更深的关于自我的内容。 是的,我想说的是逃离情绪这个习惯下的东西。逃离情绪就是逃离自己。因为自我意味着分离,分离意味着孤独。因为害怕孤独。 因为害怕孤独,所以要逃避自由,要时刻寻求庇护。我们不停向外搜寻强大的客体,靠近他,当然也希望自己强大,但因为都在逃离,所以人人不安、自危,在寻求庇护与失落中强迫性重复,无穷无尽。 自我意味着对边界的建立,对过去的舍弃,对文化的批判和对权威的“攻击”。 权威就是父母,就是领导,也是超我。所以,如果自我尚未独立,攻击权威意味着风险,就是攻击自己,为了回避痛苦,自我愿意迷失。 迷失之下是混沌,是盲从,是虚假的安全。服从下个体以为是安全的,却不由自己掌控,或部分掌控。没有自我就会被环境推动,被文化催眠,被他人利用。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渴望出人头地少有放松,努力拼搏却不快乐,因为这是“他我”的要求,我们拼命挣钱又拼命消费,热衷比较少有满意,这是商业文明的暗示?什么才是好的,为什么这么努力却依然不安?因为对文化少有质疑。 人们经常为了虚假的安全逃离自我,又不能完全没有自我。想要存在意义,满足自恋,为了身份认同,往往可以“遗忘自我、忍受别离、牺牲个人自由、舍弃一己念想,甘冒风险,完成服从行为,目的是为了唤起身份认同感。”
(匿名)
男 你好本人今年21岁独生子。 我有一个很好的假设 1a.你会感到开心当你正在做自己喜欢,兴趣和有自信心的东西。 1b.你会感到不开心当你必须做你不喜欢/被逼迫和没有自信心的东西。 2a.做自己以及我就是我自己 2b.我可不可以理解为自私,自我中心,以及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呢?(至少我的朋友是那么理解的) 3a.以其说贪心,爱慕虚荣 3b.我能不能理解为是上进心,有抱负,有野心呢?毕竟穷怕了。 我本人有焦虑症问题,可是未雨绸缪,又算什么呢? 欢迎各位朋友以及专业人士的回应。
(匿名)
女,30岁,找到弟弟妹妹,我找到小时候的一些照片,我和弟弟妹妹
(匿名)
女,爱来爱去爱的是自己,恨来恨去恨的也是自己。
(匿名)
首页
心理咨询
倾诉热线
论坛
心理测试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问题索引
|
文章索引
|
微博索引
|
资讯文章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问题列表
/
2021
/
0606
问
女,87岁,我们的烦恼和痛苦在于,能力不够,想要的却太多。想要安全感,存在感,价值感(内在价值)。 通过这个思路分析了,我现在明白我每一个烦恼痛苦对应的是什么需求。 害怕别人,憎恶别人,是生存导向,关乎安全感。 在意别人(或某人),不认可自己,是价值导向,关乎存在感。(有价值就有存在感) 否定自己,不喜欢自己,是精神导向,关乎内在价值感。 喜欢别人,不喜欢别人,被别人认可和否定,被自己认可和否定,是综合导向,关乎安全感、存在感和内在价值感。 当明白我感受背后的需求后,我发现我烦恼痛苦背后的根源是自己对自己的不认可和否定,和别人对自己的不认可和否定。 因为认可和否定是综合导向,涉及三个层面的需求,我不知道先满足哪个层面的需求,我发现任一层面的需求我都满足不了了。 我想先满足安全感的需求,但我发现满足安全感是用足够务实且中庸的方式去跟随主流,这违背了我的内在价值观。 或许我可以先满足存在感的需求,但发现满足存在感是用失去真正自己的方式取悦别人,这又违背了我的内在价值观。 我知道,在安全感和存在感没有真正满足的前提下,谈内在价值感的满足,就像空中建楼阁。 然后,我该怎么办?我继续思考吧。
给力心理APP
免费公益心理咨询平台
长沙给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证:湘ICP备14006375号-3
×
举报
涉黄举报
涉政举报
涉恐举报
扫码下载APP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