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心理
十年口碑经营
下载APP
匿名
2022-01-12 14:48:16
抱抱TA
我觉得人在面对别人问题时,有至少4个心理层次: (1).有办法、有耐心。(从容自信,热情大方——常见于付出型的能力超群者) (2).有办法、没耐心。(坚定自信,冷淡沉闷——常见于掌控型的能力突出者,如强弱配比的亲密关系或隶属关系) (3).没办法、有耐心。(淡定平和,讲道理——常见于付出型的能力一般者,如父母对孩子,咨询师对来访者) (4).没办法、没耐心。(心烦意乱,发脾气——常见于掌控型的能力低下者,如父母对孩子) 我觉得咨询师常见的状态是(3),因为他们熟知人的心理并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凡事都能够说出个12345来,所以能够非常淡定的面对几乎所有案例。但其实并没有能够真正有效的帮助到案主的能力。所以只能从头到尾的倾听、分析、输出(讲道理),就像玩单机游戏一样。 ———————— 以上,大家是否有识破我的“阴谋”呢? 不用大家费脑,我自招吧。 我的本意是想提醒大家认识到一个问题——心理咨询师的局限性。(建议大家在咨询前不要对他们抱有任何希望) 他们之所以态度非常好,充满人性的温暖,并不是因为他们能够帮到你而展现的自信式的热情,而是因为意识到很可能无法真正帮助到你而有的谦卑式的温暖。 事实上,正因为求助者感受不到来自对方内心深处的自信和力量,所以他们没有办法获得力量,所以只能在咨询结束后继续孤单奋战。 —————————— 我是一个狂热的心理学爱好者,所以难免以“狂”示人,还请大家见谅。
6
33
793
香风晓雾
自恋状态的人写的东西,神散形不散。不断受挫活过来或者成长,不然谁也没办法
心途心理
心途心理送了一个拥抱
香风晓雾
小时候父辈兄弟姐妹厮杀,妈妈被几个大妈骂成是迷惑奶奶的骚狐狸精,凭什么老太太只说她一人好。妈妈抱着我哇哇哭,对着我说:红阳,因为我对老人问心无愧,该给的粮食和赡养费一分不少,她们给的是发霉的,那不是人吃的!人心是肉长的,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泼脏水也得不到!!”趴在炕上呜呜大哭。。。爷爷和父母商议起诉儿女,妈妈建议带上我家。爷爷说不公平。妈妈说不如一视同仁,一来她们几家说不出她什么,二来官司后她们几家不因没带我家额外落下话柄,找您麻烦。至于村里的风言风语,妈妈说,她问心无愧,不在乎!。我妈妈没文化,没对我进行过多少对错教育。如果我曾有些能力可以做点什么,有些格局,是妈妈身体力行,看在眼里习来的。
泰山情感
泰山情感送了一个拥抱
有只鱼
有只鱼送了一个拥抱
秋水伊人
秋水伊人送了一个拥抱
慧溪心理
慧溪心理送了一个拥抱
龙凤
龙凤送了一个拥抱
舒言✨心理
舒言✨心理送了一个拥抱
心能量
心能量送了一个拥抱
大森心理
大森心理送了一个拥抱
香风晓雾
香风晓雾送了一个拥抱
橄榄树
橄榄树送了一个拥抱
秋语
秋语送了一个拥抱
丽生姐姐
丽生姐姐送了一个拥抱
心语
心语送了一个拥抱
温馨【倾听·陪伴】
温馨【倾听·陪伴】送了一个拥抱
格儿❤️
格儿❤️送了一个拥抱
玉竹情感
玉竹情感送了一个拥抱
心语❤️
心语❤️送了一个拥抱
宋老师❤
宋老师❤送了一个拥抱
安安•心理师
安安•心理师送了一个拥抱
丹丹老师
您好
暖阳心灵驿站
暖阳心灵驿站送了一个拥抱
初倾☀️
初倾☀️送了一个拥抱
月亮心师
月亮心师送了一个拥抱
王宇
你好
心向导
心向导送了一个拥抱
灵巧
灵巧送了一个拥抱
初衷两性情感
初衷两性情感送了一个拥抱
初衷两性情感
说的不对
初衷两性情感
咨询师谦和漂亮,是因为他们负责,而不是愧疚,能不能解决问题是他的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一样,又或者有的咨询师本就不想你好,因为你可以不断的咨询。懂么?
万灵
万灵送了一个拥抱
罗怡萱
罗怡萱送了一个拥抱
巧儿【婚恋情感】
巧儿【婚恋情感】送了一个拥抱
黄老师
黄老师送了一个拥抱
如海
如海送了一个拥抱
匿名
我诅咒给我私聊打广告搞推销的人全家倒霉。送了一个拥抱
张志强
张志强送了一个拥抱
更多内容 APP查看
《解决问题时的几种心理状态》 我觉得人在面对别人问题时,有至少4个心理层次: (1).有办法、有耐心。(从容自信,热情大方——常见于付出型的能力超群者) (2).有办法、没耐心。(坚定自信,冷淡沉闷——常见于掌控型的能力突出者,如强弱配比的亲密关系或隶属关系) (3).没办法、有耐心。(淡定平和,讲道理——常见于付出型的能力一般者,如父母对孩子,咨询师对来访者) (4).没办法、没耐心。(心烦意乱,发脾气——常见于掌控型的能力低下者,如父母对孩子) 我觉得咨询师常见的状态是(3),因为他们熟知人的心理并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凡事都能够说出个12345来,所以能够非常淡定的面对几乎所有案例。但其实并没有能够真正有效的帮助到案主的能力。所以只能从头到尾的倾听、分析、输出(讲道理),就像玩单机游戏一样。 ———————— 以上,大家是否有识破我的“阴谋”呢? 不用大家费脑,我自招吧。 我的本意是想提醒大家认识到一个问题——心理咨询师的局限性。(建议大家在咨询前不要对他们抱有任何希望) 他们之所以态度非常好,充满人性的温暖,并不是因为他们能够帮到你而展现的自信式的热情,而是因为意识到很可能无法真正帮助到你而有的谦卑式的温暖。 事实上,正因为求助者感受不到来自对方内心深处的自信和力量,所以他们没有办法获得力量,所以只能在咨询结束后继续孤单奋战。 —————————— 我是一个狂热的心理学爱好者,所以难免以“狂”示人,还请大家见谅。 下面截图内容,是我想要解决的问题。我觉得我写得太好了,直观的描述了几乎是所有心理问题的成因。但我觉得能把我写的内容真正看懂的人都不多,所以我也不奢望解答了。但欢迎探讨。 看完我的问题,请大家谦虚一点,不要说你能帮助我,这是我最反感的话。我敢说,能帮助我的人还没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来。 当然,你给我一万个亿,能从外部解决我的问题。这说的是外部解决,如果从内部解决的话,你不可能做到,所以还是谦虚点吧。
(匿名)
女,我发现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和现象。 我们从小到大,一直在期待的,努力的,挣扎的,反抗的,都是想要有人能看见自己。 父母,老师,各种权威,都没能看见我们,他们看不见那个独一无二的我们自己,有趣的自己,有价值的自己。。。。。因为他们自己就是“无趣的,无价值的”,所以无法发现别人的“存在”。 没有哪一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绩好,各方面表现好,为了实现这些“好”,他们不敢表现真实的自己,极力伪装成一个职业化的角色,去塑造“祖国的未来。这也就算了,因为他们的存在是这个社会流水线的需要,我们无力抵抗社会对我们的“塑造”。 但我觉得,心理咨询师是应该跳出所有权威的框架,用最人性化的视角和身份来对待求助者的。 可令人悲叹的是,他们不但没有跳出权威框架,甚至还发展出了比权威更隐蔽的功能,因为他们掌握的“道理”更全面更细微,对当事人的内在影响更大。 他们和所有权威一样,不敢表现真实的自己。不以真实相对,你能给予当事人什么?不还是和家长老师们一样的点评和说服吗?不还是和家长老师们一样的期望和塑造吗?不还是和家长老师们一样的软控制吗?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感受就是这样的,无论走到哪,遇见谁,我们永远都是有问题的。以为咨询师能让我感受好一点,觉得自己没那么差,但他们职业化的“欣赏和鼓励”来得太过短暂而虚假,根本无助于我摆脱问题,只会让我的内心更无助更灰暗。因为我认为我已经用了最好的办法(心理咨询)来解决问题。 没有人有能力让当事人真正的感觉好起来,而不是短暂的陪伴时的瞬间良好体验。这种体验就像吃药,药效过后更无助。 只知道拿书本知识去和当事人的问题打交道,从来没有人敢用真实的自己和当事人本人打交道,这就是我认为心理咨询效果差,甚至造成负面效果的原因。 是啊,那样当然太难了,因为你们面对自己的父母,伴侣,孩子,都会把真实的自己藏起来,用不同的面具和他们相处,又何况面对你的来访者呢。 自己不成长,如果真正的帮助到别人呢? 或许你们的方法能对少数依赖面具活着的人有效果,但对于我这种不喜欢面具,特别想要剥离面具,特别容易识别别人面具,想去摘别人面具的,处于自我成长不稳定时期的我来说,你们的方法完全无效,让我非常反感。 自欺的咨询师,有可能帮助到比他们自欺严重几倍的人,这个我是相信的。 沉睡着的自欺的人们啊,你们何时愿意醒过来看看这美丽的世界啊? 阿弥陀佛!
(匿名)
女,1岁,——转《心理咨询师的三种人生境界》----作者:佚名 今年,是我成为一名职业心理咨询师的第六个年头。在这一充满魅力的领域里,我有幸认识了一些辛勤探索的同行。通过个人的职业经历和对各个同行的观察中,我发现一个心理咨询(治疗)师他做的咨询是什么特点和模式的,以及他做得好还是不好,从他自身外显的气质上便能有所察觉。 处在第一种境界的心理咨询师,和他相处时,你会感觉他十分自信,性情比较张扬,很有锐气。他会非常乐意谈及他所获得的成就:职称,发表的文章或出版的书,以及经典的个案,在谈论中面有得色,同时尖锐地发表对不同观点的批评,和出现失误的同行的轻视。他的社会角色意识非常强,你能感到他确实以成为一个咨询师为荣,同时这个角色,也捆绑了他,使他对自己的着装、在公众场合的表现,别人对他的看法或批评,都表现出特别在意。 这个阶段的咨询师还有一个明显的外在行为特点,就是老是忍不住要去指出别人的心理和个性问题所在,涉及的范围包括亲人、朋友、或同行。他们的意见大多时候是有见地的,你能感觉到他确实点到了问题所在,但不知为何,就是让人心里不舒服。也许,你直觉地了解到,他说这些并不是为了帮你,只是为了证明他自己的能力和优越感而已。 常常地,此类行为影响了他的人际关系。这种类型的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采用的常常是探究型和控制型的咨询方式,乐于使用各种“立竿见影”的简快方法,出现“野蛮分析”的时候比较多。 心理咨询师在这一行里通过自身不断地学习,个人境界也常常在不断提高。这正是心理学的魅力所在——每一个全情投入于这一领域的人,最终自身也会获益良多。 到了第二种境界,心理咨询师拥有了更多的心理能量,自身的情结也解决了不少,他们成为了比一般人更健康的人,或者叫自我实现型人。 他们肚子里面装了更多的知识和智慧,变得沉静下来。当你靠近他时,你可以感觉到他内在很自信,但这种自信已经不再给他人以压力。他不会主动谈及自己的成就,表现出低调和稳健。他神情内敛,对人和气,接近他就像靠近春天的太阳般的温暖和舒适。 他明白自己的职业角色和本人真实自我的界限,也了解自身的局限。他从来没有想要把自己描述成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他可以坦然地谈及自己的不足之处。明白自身的弱点,已不能让他感觉到是一种威胁。 未完部分看截图。
(匿名)
女,28岁,我超烦某些咨询师在根本不了解他人的时候就先入为主的说,你如何如何,你是如何如何的人,各种误会加指责,你应该如何如何做,真的不配做咨询师,还在那标榜自己在国外,自己收多高的价格,起码的共情都做不到,想到这种**就来气,一个人根本不了解另一个人有什么资格说能帮助到另一个人,有什么资格指指点点评判他人,收钱就说服务还说什么帮助,有点无语。
(匿名)
从事心理咨询,犹如撑一叶小舟于大海之上。认真与诚实的态度、自觉与自我约束的能力,便是保障。这不仅是咨询师的庇佑,也是来访者的福音。
(匿名)
女,,心理医生的病是给病人治好的?,心态成长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病我两分。把病人和医生进行二元对立。,,,第二阶段:病我同一。认识到自己和病人的关系是老病友和新病友促膝谈心的关系。,,,第三阶段:病我互换。认识到原来病人是自己的医生,自己是病人的病人。,,,第四阶段:无病无我。认识到“病人”和“医生”这两个身份认同的空无性。,,,第五阶段:病我任运。体验到“病人”“医生”身份认同的空无性和明现性两面,并且体验到此两面相互联系转化的所有过程。,,,第六阶段:病我融摄。此时咨询师整个身心状态具有和病人一样的融摄能力,可以自由进出两分、同一、互换、双无、任运等各种心态。,,,,其意志如山安住,岿然不动;其情绪如海安住,动静相宜;其感知随境安住,本然无修;其行为明心安住,如刀出鞘,立断无染。,,,在此六阶段的成长中,除了第六阶段,咨询师在其他每个阶段都需要来访者的帮助和治疗。,, ,,,何以咨询师会如此需要患者的帮助,而自己又完全蒙在鼓里呢?,,,这是因为咨询师自己从小到大就一直被蒙在鼓里,以为自己的能耐和职责就是帮助他人,以为自己是不需要他人帮助的。,,,这种自恋幻想——我生来就是帮助他人——的产生当然不是无凭无据的。,,,它的前身是这样的念头:“成年人(爸爸、妈妈等)是需要我的帮助的,因为他们如此虚弱。”,,,这个念头形成于一个人的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并且会支配他一生的轨迹,让他终身成为一个助人者。,, ,,很多心理咨询师都会做个人体验,以了解自己的人格是如何形成的。,,,个人体验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从业动机的分析。,,,在我的个人体验中,来访者的材料总会在某个时刻打动我,让我说出这句话:“其实你一直是你们家的心理医生。”,,,
(匿名)
男 我是一名大学生,大一上学期由于情绪问题在大学心理咨询室做心理咨询,开始时咨访关系建立得不错,之后在做咨询的过程中有些想法没敢告诉老师一起讨论,我觉得这些想法说了咨询师会生气,然后抛弃我,有担心,还有不满,情绪淤积在心里,我在网上找案例,也在咨询平台提问,想解决问题,分析了一些原因,但是一直没有勇气告诉老师。这样做的结果是浪费了大量时间在无用功上,而且对老师的能力也有怀疑,对咨询的机会也不够珍惜。 之前我跟咨询师探讨过对她信任感降低,可对探讨结果一直不满意,有意见又没有勇气当面告诉咨询师,只能自己胡乱猜测。 现在仍然在继续咨询,最近有几次做梦梦见了咨询师,似乎在梦中自己对咨询师有不满以及其他的情绪,咨询到现在进行了有二十多次了,感觉最近咨询收获都不大,更多的像是在释放情绪,并且感觉对老师有一种依赖,蛮干扰咨询效果的,老师安排下来的任务我没有去认真完成,我像是在敷衍。 老师用的咨询方法是认知行为疗法,我可能对这种方法有误解,以至我对这种方法不太感兴趣。最近的一次咨询,老师反馈我,我近几次想探讨的问题更多偏向于精神分析,我翻了咨询记录,发觉果真如此,尽管如此,我还是想探讨与咨询师的关系,其中反复提到的问题就是担心被咨询师抛弃。 现在的状态是不进也不退,有些想法反复涌现在头脑中,我采取的方式是去压抑它,但感觉很不好。 对咨询有不满,也觉得现在的咨询效果很微弱,没有与咨询师探讨,但还在继续咨询,是因为跟咨询聊天感觉很好,依赖,同时也担心老师知道了我的想法生气。 所以请各位老师,帮我分析,我需要怎样去做,十分感谢。
女,32岁,--如何寻找合适的咨询师-(给求助者的参考意见-修正版) 我在网络心理平台待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了一些规律,我想针对专家们在论坛帖子里的回复作个小结。 1.模糊信号--你好-您好 2.话术--(常见于伪专家和心术不正的有证专家)我看到了你的帖子了,能聊聊吗?--你这是--病,我能帮你,私聊我。。。。或其他类似用语。 3.套话--刚看完您所有的描述---需要什么帮助吗?--可以聊聊吗?--你想得到什么样的帮助?--有需要可以私聊我。 4.文案--20个字以上的有群发感觉的一段文字。 5.演说--主动共情,巧妙凸显自己。 6.尝试帮助,表达观点。 7.想要帮助,表达观点并提问和追问。 --------------- 我觉得 1.模糊信号的释放类似于“你猜你猜你猜猜”,因为它代表专家不明确的立场和态度,它包含以下所有内容(234567条)。 2.使用话术者的动机性太强,是诱引。类似于pua操纵术。 3.使用套话者的动机是中立的。使用套话是因为它省力且规范。 4.使用文案者是求胜心态,想打一手好牌。 5.使用演说方式者是表现欲强的自恋者。动机中立。 6.尝试帮助是低调的务实者。 7.想要帮助是听到了爱的呼唤。 --------------- 抛开心理行业伪善的骗子和败类,我认为心理咨询师有几种不同的类别。 1.以施予者自居的自大狂。(自我膨胀,控制欲强,居心不良) 2.成功欲爆棚的自恋狂。(以自我为中心,目标性强,动机不纯) 3.拯救欲爆棚的英雄和圣母。(自我突出,干扰性强,能力一般,动机为善) 4.稳重低调的务实者。(隐藏自我,尊重对方,关注绩效,能力较好,动机为良) 5.真诚谦和的布道者和求道者。(收敛自我,适应对方,能力较好,动机为善) 6.求实创新的开拓者。(关注自我,引领他人,能力很好) 7.温暖包容且智慧的爱的天使。(接纳自我,接纳他人,有神奇的疗愈能力) 我认为以上类别中,常见1234,偶见5,难见67。 --------------- 正是由于全社会对心理专家的极度需要和依赖,才把从业者抬高到了一个接近神的位置。我也相信每位从业者都心怀理想,想要完成使命。 但是,“神啊”,您为何没能带我们出苦海,还让我更加怀疑人生呢! --------------- 补充:我是心理学爱好者,代表大众发言
(匿名)
我对于小时候发生的事情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梦境 对于朋友所向我说的事情我的记忆里基本没有印象
(匿名)
女,31岁,厨具也得全都喷擦干净了!好喜欢这干净的感觉。
(匿名)
首页
心理咨询
倾诉热线
论坛
心理测试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问题索引
|
文章索引
|
微博索引
|
资讯文章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问题列表
/
2022
/
0112
问
我觉得人在面对别人问题时,有至少4个心理层次: (1).有办法、有耐心。(从容自信,热情大方——常见于付出型的能力超群者) (2).有办法、没耐心。(坚定自信,冷淡沉闷——常见于掌控型的能力突出者,如强弱配比的亲密关系或隶属关系) (3).没办法、有耐心。(淡定平和,讲道理——常见于付出型的能力一般者,如父母对孩子,咨询师对来访者) (4).没办法、没耐心。(心烦意乱,发脾气——常见于掌控型的能力低下者,如父母对孩子) 我觉得咨询师常见的状态是(3),因为他们熟知人的心理并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凡事都能够说出个12345来,所以能够非常淡定的面对几乎所有案例。但其实并没有能够真正有效的帮助到案主的能力。所以只能从头到尾的倾听、分析、输出(讲道理),就像玩单机游戏一样。 ———————— 以上,大家是否有识破我的“阴谋”呢? 不用大家费脑,我自招吧。 我的本意是想提醒大家认识到一个问题——心理咨询师的局限性。(建议大家在咨询前不要对他们抱有任何希望) 他们之所以态度非常好,充满人性的温暖,并不是因为他们能够帮到你而展现的自信式的热情,而是因为意识到很可能无法真正帮助到你而有的谦卑式的温暖。 事实上,正因为求助者感受不到来自对方内心深处的自信和力量,所以他们没有办法获得力量,所以只能在咨询结束后继续孤单奋战。 —————————— 我是一个狂热的心理学爱好者,所以难免以“狂”示人,还请大家见谅。
给力心理APP
免费公益心理咨询平台
长沙给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证:湘ICP备14006375号-3
×
举报
涉黄举报
涉政举报
涉恐举报
扫码下载APP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