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总有人对这“扫帚论人生”很不服气。最近的新片《大侦探福尔摩斯》中的神探把自己乱糟糟的屋子叫做“井然有序”。但是不管你有没有扫天下的野心,不管你的东西是多么乱中有序,一个宽敞整洁的屋子都可以让人心情更加平和。
人们的心理感受和空间感受是相对应的。我们总是借用空间上的方位词来代表一些褒义或贬义。我们瞧不起向下流的水,立志要争个上游;讨厌小气,喜欢大方;认真叫仔细,马虎叫粗心……但是上下,大小,粗细这些词语都是无辜的,它们并不存在任何高低贵贱,都是为人类服务的。之所以要用这些方位词来表达积极或消极的感受,是因为我们对这些空间方位更熟悉,早在三四个月的婴儿时期,还不懂得语言的时候,就已经能够理解近大远小这些概念了。分析这些可见的空间概念比分析我们的内心感受要容易得多。因此这些空间上的概念也促进了后来对抽象的语言理解和学习。抽象的内心感受需要借助具体的空间方位概念来表达,在不知不觉当中,这些空间的距离也影响了我们内心的感受。
有的人不把屋子收拾干净就不能安心干活,因为心里好像也随着屋子乱而烦躁不安,随着屋子的整洁而平静。Windows的设计者本来一定是想用一望无际的草原来给用户营造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但是它无法改变用户的习惯,还是有人喜欢把桌面上铺满各种图标,尽管自己看着都觉得繁乱。
有些人发现了空间上的杂乱对心理的影响,他们忽悠你去旅游,散散心;另一些人怂恿你买车买房,换一个更宽敞的空间,别再挨挤了。但是心理学家Boroditsky要做的是证明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不只是人们的“心理作用”或者商人骗钱的花招。他发现,如果一个积极词汇写在屏幕的上方或者一个消极的词汇写在屏幕的下方,人们可以更迅速地念出这些词汇。相反,如果把消极词汇写在上方而积极词汇写在下方,人们的反应则会比较迟缓。这说明人们将积极的词汇和“上”这个方位联系在一起,而将消极的词汇和“下”这个方位联系在一起。同样,人们在描述权力关系时,运用垂直方位概念比水平方位概念更容易让人理解。汉语中有上下级,上访,上贡,下乡,下基层这些词说明中国人的思维中权利是垂直方向的概念。
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LawrenceE.Williams和JohnA.Bargh继续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请了一群大学生,打着检测新考题的名义,让他们在坐标纸上按照坐标画出对应的点。这些坐标分为三组:密密麻麻组,稀稀拉拉组和不密不稀组。然后,再打着考语文的名义,让他们看一段事,并给这件事的可笑程度打分。他们发现稀稀拉拉组觉得故事最可笑,相反,密密麻麻组觉得最不好笑。也就是说画过稀稀拉拉的坐标点的参与者比画过密密麻麻的点的参与者的“笑阈”要低,也就是说他们更容易发笑。
那对其它事情呢?他们又找来另一群大学生,但这次是请他们看一段暴力描写,并评价这段描写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这一次反倒是密密麻麻组感到的影响更大,他们看到了这段描写中更多的消极内容。好像看过密密麻麻的点之后,人们就会变得更加紧张和悲观。物体之间的物理距离自动地在人的脑海中的抽象地以心理距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影响了参与者对外部世界的判断。看来如果要想开点,其实可以先试着“看”开点。看见的物体之间距离越远,心理距离也就越开阔。这些或疏或密的点可以影响人们对笑话和暴力的评价,我们每天都要围着转的办公桌和起居室的整洁程度更能影响我们的心情。
不过,“紧张”也不完全是件坏事。两位科学家还发现密密麻麻组比稀稀拉拉组对危害的认识更加深刻。这一点对减肥很重要。在让参与者分别标出比较健康的食品(酸奶,燕麦之类的)和比较不健康的食品(冰激淋,巧克力之类)的卡路里时,所有人对前者的感觉都差不多,但是稀稀拉拉组却严重低估了比较不健康的食品的卡路里,因为他们对事物的感觉相对没有那么强烈,对高热量的危害性没有那么强烈的认识,表现得过于盲目乐观。不仅如此,稀稀拉拉组的感情也比较淡漠一些,他们没有密密麻麻组的参与者那么思乡,也没有他们那么依恋自己的亲人。
人们对空间距离的感觉和心理感受是存在这关联的──越远越安全。早在1956年进化论学家(evolutionaryepistemologist)坎贝尔(Campbell)就指出视觉本身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它可以自动地从环境中搜索出安全的地方,解除人们生理上对未知危险所做出的准备。同样,当看到危险时也会调动起生理和心理上的紧张感。最近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这种现象。Mobbs等科学家发现前脑和中脑在加工个体和危险物(aloomingthreat)的距离的同时,会针对这些距离的大小进行评估,并产生不同的感觉(sensitivity).
除了空间上的距离可以影响人的判断,温度、味觉等等,可以说我们能够构成比喻的感觉都可以影响内心的判断。我们常常用“热情”和“冷漠”来形容一个人,不止是这个人的态度和行为让我们感到温暖或者冰冷,相反,如果我们自己本身体表温度高,眼中的他人也会更加温暖热情。
为什么客观的感觉会改变我们主观的判断呢?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可以解释这种现象。人类认知的发育是通过感觉运动经验得来的。口唇期的小婴儿看到什么都喜欢拿来啃啃,已经熟练使用逻辑抽象思维的你一定不记得了,那时候的自己是靠抓、听、闻这些最直接的感受来思考这个世界的。难怪那个时候看到什么都要把手申过去。渐渐地,我们学会了抽象思维,但这是建立在具像思维的基础之上的,尽管东西不在眼前,但存在在我们的脑海之中,越来越模糊。比如说,我们吃糖的时候会高兴,有一种积极的情绪,这对感觉总是同时出现,建立了比较牢固的身心反应。所以,当我们说一个人笑容甜美的时候,就会感觉到那种积极的情绪。人们发现这种表达的效果很传神,于是比喻也就成了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
对于空间位置和心理感受的关系,古人早就发现了,在风水学当中的很多摆设的讲究就是为了让人有更舒服的心理感受。床不能放在屋子中间,要尽量靠更多面墙,因为这样比较有安全感;大门不能对着镜子,不然一进门会吓一跳……屋子要保持干净整洁,不是怕散财,也不是为了“扫天下”,只是为了一份平和的心境。
打扫打扫屋子,打扫打扫心情。
(责任编辑:zxwq)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教育学上有个“5+2=”的理论,大意是说周末2天家庭教育的失败,足以抵消学生在校5天学习所得。比如,孩子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刻苦学习,回到家里,父母却在麻将桌上喷着酒气说:“读书有啥用!”当然,这样的父母现在越来越少了,家庭教育越来越多地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延续。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