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蜗居》遭广电总局封杀看“穷二代”的“相对剥夺感”

近日,据新民网报道,火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蜗居》被传“禁播”,而事实上东方卫视照常播出。本文将透过该剧所表达的社会写实的思想成分来分析“穷二代”奋斗史,并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进行思索。

大学毕业生的奋斗:白领还是蚁族?

《蜗居》为什么这样火?《蜗居》里,三对男女的故事围绕大都市“江州”过山车般疯涨的房价的大背景下展开,深刻揭露官场腐败、包二奶、房地产界的官商勾结、拆迁钉子户、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群体、白领房奴等等当下热门的社会现实问题。按照导演滕华涛的意思,他和编剧六六希望通过《蜗居》做一个2002年到2009年之间中国的小历史。

  以往在电视剧中,“重点大学毕业生”形象往往是意气风发、职场得意的Winner,光鲜亮丽的白领,比如《我的青春谁做主》里的赵青楚、高齐,而《蜗居》里对海萍夫妇生活的表现却是经济困窘、前途茫然、专业与就业无法对口,为寻找立锥之地不得不削尖脑袋。这才是现在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真实的生存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说,《蜗居》里的海萍像是一个蚁族的代言。《奋斗》里那些刚毕业就开上奥迪或奥拓、整天打台球泡吧的年轻人究竟在奋斗什么?难怪很多人看完后得出的结论是:奋斗十年还不如有个好爸爸。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青年教师廉思对“蚁族”的定义是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毕业后月收入平均为1956元,面对北京高昂的房租,只能选择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聚居村,有时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宿舍里同时居住四个男人和一对情侣。他在调研中发现,仅北京地区保守估计就有10万以上的“蚁族”,有10%的蚁族毕业于211重点大学。

“穷二代”的“相对剥夺感”和价值观取向

  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群体大部分来自农村、县城,是名副其实的“穷二代”,他们勤奋苦读考上大学,背负着家庭很高的期望,但是目睹同学中的“富二代”、“官二代”毕业后轻易获得好职位,买房买车,自己却从村到村(农村到聚居村),求职艰难,“他们对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的感受是跟其他群体不一样的”。

社会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实际得到的远低于其期待得到的时候,这个人就会产生强烈的相对剥夺感。大学生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降低,使大学生这个群体普遍产生了程度不同的相对剥夺感。相对剥夺感与绝对剥夺感一样,也会使人产生挫折与愤怒。在一定的环境暗示下,有些人会把这种挫折、愤怒转变成侵犯,直接冲击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蚁族们有梦想,他们为自己的梦想奋斗打拼,只是这些梦想的表述形式可能是:五年内有房有车。对此,有人批评说这一代青年太物质,可是这样的价值观却是残酷现实下“被教给”他们的。教育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蚁族,这些出生于1980年后、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青年人,很多也不约而同发出了相似的感慨: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也许正是这样对自我奋斗意义的焦灼和怀疑,使网民们质疑《蜗居》的结局:宋思明和郭海藻这样走捷径、抄近道的人,真的注定自食恶果吗?

》》在线心理专家义诊免费解答80后职场心理困惑~《《

活在当下,都市人亦或是蚁族,该如何做选择呢?是自我迷惘还是自我沉沦?是自我奋斗还是自我鞭策?不管怎样,蚁族们都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虽然实现理想的过程充满着艰辛和痛苦,但是不要丢掉自己的原则,这正是《蜗居》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文章来源于相关推荐:让小女孩感到焦虑的因素

在平常人想来,小孩子即使有什么不痛快,哭一场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如今巨大的社会压力已经传导到小孩子身上,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焦虑的怪圈。而一些小女孩由于天生敏感、内向,焦虑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中,学习和朋友这两个问题最易让小女孩感到焦虑。“也不知道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