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是众所周知的现实。大学生就业难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我国教育制度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对职业技术教育重视不足;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供大于求是历史遗留性问题;眼前正在持续的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向实体经济蔓延。那么,当下大学生该如何应对?
从主观能动性的角度来讲,毕业生要走出就业的心理误区,具体包含五个层面;mdash ;mdash
用信心引导自己
现在,用“ 谈就业色变” 来形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不算夸张。出现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当然是“ 就业困难” 的现实,但“ 哀莫大于心死” 无疑也是重要影响。
应该看到,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到来的同时,我们的政府在努力,我们的学校在努力,我们的企业家也在努力;hellip ;hellip 全社会的种种努力可能对部分人能够直接见效,可能对部分人的效果一时还看不到。问题不在于种种努力是否能立即给大学生找到工作,而是这种积极态度本身就是“ 信心” 的体现;mdash ;mdash 我们不回避危机,我们更不会向危机低头,温家宝总理说“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就是这个道理。有了信心,大学毕业生才能充分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积极寻找就业机会,反之,没有信心,只是感叹时运不济,怨天尤人,无论是对当事人还是对社会,岂不是更糟?
用智慧武装自己
用信心引导自己可以给大学毕业生带来勇气,但有勇无谋又是不够的。现实中我们恰恰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用人单位在面试中问“ 你能为我们单位创造什么效益” 或“ 你能做什么” 时,应聘者往往“ 失语” ,起码回答不能令对方满意。其实,大学生并不缺乏专业知识,但“ 知识;ne 智慧” ,经过数年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还是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的,问题就出在如何把“ 吸收” 的知识“ 贡献” 出来,而且要用自己的方式创造性地加以重新组织、发挥。
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招人时都对大量来应聘的毕业生发出“ 没有让人眼前一亮” 的感叹,现在的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已经完全不同于人才紧缺时代了,上个世纪的大学生普遍都是“ 骄子” ,毕业立刻会有人要,甚至是抢着要;但现在教育发展水平和普及程度提高了,大学生不再是“ 稀缺” 资源,对于沿海发达地区尤其如此。这就要求当下的大学生必须“ 出新” ;mdash ;mdash 创造新的生产力,而要“ 出新” 就必须把知识变成智慧,把书本知识化为自己的能力。[NextPage]
调整自己的收入预期
我们的基础教育一直比较强调“ 升学” 和“ 应试” ,虽然国家一再倡导素质教育理念,但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稀少,基础教育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以升学为导向:初中时学生被告知“ 要考上重点高中” 就好了,进了高中,学生被告知“ 进了大学就好了” ,这样给学生造成的印象是“ 上大学就是出路” “ 考上大学等于找到好工作” 。如此,考上大学的“ 骄子” 都对“ 出路” 和“ 收入” 抱有较高的期望值,而真正等到毕业时,大学生才发现花费巨资上了十几年学,面临的职业收入想“ 收回成本” 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媒体的报道中,我们也看到有些已毕业的大学生因为“ 高不成、低不就” 宁愿“ 啃老” 也不愿意接受待遇差的岗位。类似现象与客观的就业形势一起强化了“ 大学生就业难” 这一话题。
虽然职业低收入让大学生们感觉“ 亏” 了,但目前来看,还必须接受。只要这个职业收入不突破生存的底线;mdash ;mdash 能够保障自己的生活,就先立住脚跟再说,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遏制“ 毕业即失业” 现象的增加。
生存底线与行业选择
当下,无论是学士、硕士还是博士,对报考公务员的热情可谓空前高涨:几百几千人竞争一个岗位已经屡见不鲜。类似比较热门的行业如教师、管理人员等也很受青睐,但涉及体力劳动或半体力劳动的行业普遍被冷落。大学生本人及其家长都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体力劳动是“ 不体面” 的,“ 一个大学毕业生不从事体面的文字性工作怎么能叫文化人呢” ?
虽然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但以体力劳动为宽底层的就业结构,给人们造成的“ 金字塔” 心理还非常固化,这在部分冷门专业尤其明显。比如,不少大学生及其家长不愿意报考社会工作专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社工是“ 照顾” 人的保姆,一个大学生怎么能当保姆呢?我们暂且不分析对专业的“ 误解” ,在社会进步的背景下,头脑灵活、信息丰富、知识专业型的保姆既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教育普及化出现的必然趋势。退一步讲,即使你非常不喜欢某岗位,在各行业普遍“ 开源节流” 、就业吃紧的情况下,先生存再择业又有何妨?
生存底线与发展空间选择
很多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会考虑,我的收入可以不高,但要有发展空间,即将来“ 升职” 的可能性要比较大,而不是一直做普通员工。
问题在于发展空间是不是就一定“ 可以预测” ?如果大学生当一个酒店的服务员,能够从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并在实践中再学习,最后提升酒店服务水平、改进酒店服务管理的机会应该远远大于一个初中毕业的服务员。不是有“ 行行出状元” 那句话吗?所以,“ 大学生卖猪肉” 本来就不应该成为新闻,只是传统的精英教育让人们觉得“ 卖猪肉” 与“ 成龙成凤” 发展空间的差距太大才成为新闻,而淡化这种心理暗示是改善大学生就业的必然趋势。
既然社会是动态的,我们就应该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就业与发展空间的变化。在温州、义乌等地很多私营企业的老板“ 发家” 有一个共同特征:资本起点低,文化水平低,但当初他们离开农田迈出“ 商贩” 经营第一步的时候,谁又能够料到他们今天的发展空间呢?没有更好的条件或平台时,从小事做起,从低微处做起,适度降低自己的心理预期,在实践中寻找拓展发展的空间才是更可行的。
综上所述,大学毕业生既不能回避当下的就业危机,也不能低估其带来的障碍,而应该调整自我心态,走出就业的心理误区,才能积极应对变化的就业局势。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倾诉人:乔艳,女,28岁,打工 婚姻遭遇七年之痒,一个叫杨华的女人和乔艳的老公胡家权好上了。乔艳一气之下和丈夫离了婚。 没想到,杨华的父母因女儿的所作所为羞愧难当,他们跪求乔艳复婚,并把杨华带回了老家。看着胡家权在痛苦中堕落,乔艳很是犹豫,到底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