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引起社会广泛争议的上海市三项新职业之一的“ 注册心理陪护师” ,专家又有了新的解读。专家指出,区别心理陪护师和令人产生歧义的“ 陪聊” 最明显的就是前者主要注重“ 护” 而非“ 陪” 。
心理陪护是“ 跌倒了有人来扶一把”
心理陪护=陪聊?春节期间,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发布的一则消息引来了各方关注。消息称,春节过后上海将诞生三项新职业:注册婚姻辅导师、注册心理陪护师和注册员工援助师。其中,注册心理陪护师与令人产生歧义的“ 陪聊” 一职,“ 被” 划上了等号。
“ 心理陪护,大家的焦点都聚在了;lsquo 陪;rsquo 字上,而忽视了;lsquo 护;rsquo 字。” 上海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会长王裕如开门见山地说:这三个职业都是心理咨询师的细分,其前提是对病人心理咨询,而后针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或慰藉。“ 注册心理陪护师,其工作方式是聊天,但与一般意义上的陪聊又有本质不同。” 对于社会上将心理陪护师与某些打着心理咨询与陪护的幌子的色情业相联系,王裕如断然回应:“ 这是一项结合了护士的医学护理与心理咨询师的精神慰藉于一体的新型工作,与那些工作毫无关联” 。
要想获得注册心理陪护师的从业资格,必须通过400课时的专业学习与考核。包括120个课时的心理学理论知识、160个课时的心理护理专业理论与务实以及120个课时的督导与实习、个案操作。这些课时内容包括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危机干预理论与技巧、心理陪护技能操作等。注册心理陪护师的服务人群是老人、重症病人、青少年、孕产妇等有特殊需求的人群,心理陪护师运用心理知识、生理护理技巧和沟通技能进行心理和生理上的护理和陪伴。“ 跌倒后需要有人;lsquo 扶;rsquo 一把,心理陪护师起的就是这个作用” ,王裕如对此解释道。
心理陪护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 上海出现心理陪护这一职业,这在我国尚属首次” ,从事心理咨询行业20余年的王裕如表示,这也是上海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后,必然会出现的一个职业。行业协会自2007年1月成立以来,已拥有80多家企业会员,其中50多家是社会机构,其余的是高校和医院。2002年开始,上海出现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 那时,只有20多人前来报名,” 王裕如回忆说,短短几年,拥有心理咨询资格证书的已有2万多人,其中1万多人执证上岗。
“ 上海有良好的心理咨询基础,市场对心理陪护也有需求。” 王裕如说,去年,上海市民政局公布一批公益项目,心理协会参与了“ 独居老人的心理慰藉” 项目招标。上海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突破300万大关,城市激烈的竞争也让城市人的心理压力日益增大,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心理陪护师的出现必然招来社会的争议,就算没有“ 陪聊” 对这个行业的名声的败坏,恐怕也是如此。公众对新生事物从陌生到误解再到了解,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视公众的认知度而定。尽管专家正在不厌其烦地解释“ 心理陪护师” 不等于“ 陪聊” ,公众的看法仍没有多大的改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如果“ 心理陪护师” 真如专家们说的那样纯洁,那就证明给大家看,光动动嘴皮子,公众是不会认同的。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这个标题不是玩笑话,或许是人们心理治疗观念转变的前兆。我们的国家尚处于发展中阶段,身为国家的一分子,比起发达国家的人们,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为国家建设,由此我们也承受更多的压力。如果您觉得自己有无法释怀的精神压力,不妨到精神病院去坐坐,这是一条解压抗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