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潜规则是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

近年来,各类心理疾病都有低龄化的趋势。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小学生竟然也抑郁,等到要考试的时候却开始植物神经紊乱,好不容易熬到大学毕业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被就业”后难免就会焦虑。学生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被玷污的校园给“熏”的。近日,央视曝光了其中八个教育潜规则,称“其积弊之深令人震惊”。本文将分析这八个教育潜规则是如何天真可爱的孩子变得心理不协调乃至不正常的。

1“免试就近入学”异化为“争相择校”:教育部早在1984年就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要坚持让学生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禁止招收跨区择校生。但时至今日,择校现象在各地依然存在。变相买学区房、外挂户口等行为还连带影响房地产市场。学区房和只隔一条马路的同类型房价格相差令人咋舌。

2择校费“被自愿”:教育部1991年就印发《关于坚决制止中小学乱收费的规定》,然而,每每开学之时,这种名义上已经消亡的择校费现象往往“死灰复燃”。而普通老百姓最痛苦的还在于“被自愿”,学校收了你的钱,你还得感恩戴德,承认是“自愿”捐助的。

3奥数改头换面:很多地方叫停了“奥数”,但很快又出现了“希望杯”等这样那样的“杯”,题型类似,老师老面孔,换汤不换药。

4升学率还在争第一:教育部1983年就要求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但事实上,最近几年中高考结束,各中学网站上比拼的都是“谁升学率第一”、“谁育出了考试状元”。

5“重点班”改名“创新班”:2007年湖北省教育厅要求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举办各种类型的“实验班”、“提高班”、“创新班”等。但事实上,各学校分快慢班现象依然存在,无非名目上隐晦多了。

6补习班挂名“家长委员会”:今年暑假,许多中学都开办了初三和高三补习班。这些补习班还打上了“家长委员会”的名义,有的让学生写保证书。

7“你的学生我来教”:教育部已经表态反对有偿家教。但为市场需求和掩人耳目,“你的学生我来教,我的学生你来教,家教的东西课堂不教”很严重。

8全日制培训班集体易地补课:教育部1988年出台的规定中有“不得以任何借口和任何形式举办全日制升学复习班”,但学生易地集体上培训班的事仍然存在。

为什么经过长时间的清理整顿,这些“潜规则”却屡禁不止?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利益,正是在利益的驱动下,才出现了这些问题。在教育潜规则下,为了“把别人打游戏的时间用上”,不少小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睡眠时间严重不足,时间一长容易导致失眠症或神经衰弱。

无论是奥数、创新班还是有偿家教,这次打着“精英教学”的旗号实质上利字当头,也给学生带来额外的负担,参加各类学科大赛没有获奖怎么办,如果学生承受不住压力想不通怎么办?有关部门和某些老师才不管这些,不管此法是否会“炙烤”学生,先把学生赶上架再说。在多方的压力下,学生患上抑郁症后选择自杀的也不是没有,可是给有关部门以警醒了么?没有!

日前,袁贵仁接替周济,被任命为教育部部长。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期待新任教育部长的“新火”,能烧向“教育潜规则”。相信新的部长能给教育事业带来一缕清风,吹散压在学生心头多年的心理阴霾。

文章来源于相关推荐:职场7日忠告送给职场人

   第一日的忠告――经常给人一个惊喜给朋友一个惊喜,能增进友谊;给家人一个惊喜,能带来无比的欢乐;给孩子一个惊喜,能激发其活力;给同事一个惊喜,能融洽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声轻轻的问候,一份贴心的关怀,能给人意想不到的温暖。  把自己的快乐告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