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的开头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北京大学徐凯文教授曾经做过的一次危机干预。
故事里的主角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北大学生,然而他却有轻生的念头,并且有非常详细的自杀计划。他内心里不相信任何人,不相信这个世界有任何美好存在。
徐教授非常想帮助这位同学,为此穷思竭虑。在和这位同学交流并且建立了非常好的信任关系后,他们在一起谈到了一件事情:在北大的未名湖畔有一个非常著名的雕像。这个雕像坐落在一个非常偏僻的角落,雕像是北大的老校长,是北大历史上最著名和最重要的校长蔡元培先生。
北大校园里有非常多著名和伟大人物的雕像。但在徐教授在北大的十几年时间里,唯有蔡元培先生的雕像前会有一道风景。不知道什么样人在献花,也许是路人,也许是师生,也许是游客,他们会在蔡元培先生雕像前敬奉鲜花,也会在花里的明信片中写下自己的感受。
徐教授基本每天都会经过那座雕像。并且会拍下几张照片。这是一个雕像,并不是蔡元培现在的坟墓或是纪念碑,一年四季都有人在此献花,究竟是因为什么?
当时徐教授跟这位同学说:“这件事说明,虽然蔡元培先生过世很久了,虽然他不是什么主流的政治人物,但是他对北京大学的贡献,他传承下来的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和兼容并包的精神已经刻骨铭心地留在了每一个北大人以及来访北京大学游客和友人心中。这个世界虽然有这样那样糟糕的部分,但是我们内心当中的真善美还是始终留存的。“
这位同学听了徐教授这番话之后,他告诉徐教授:“我非常感动”。他连说了三次。
这位同学的病症和症很像:会出现、兴趣减退、,会有轻生念头,但是临床发现,药物治疗和传统的心理治疗对于他并不起效果,他三番五次会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一个人有轻生的念头基本上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是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如果一个人有一定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问题,相比其他人会比较容易产生或者绝望,甚至有自杀念头:第二是一个人的社会知识系统,包含了理想、信仰和价值观;第三是一个人的成就感和自我肯定。
事实上,对于症,无论是家庭治疗、精神动力治疗还是认知行为治疗,目前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方法可以改变认知。但是我们发现对于故事中的同学这一类患者,传统的心理治疗并不起作用,甚至连临床医生的杀手锏——电疗也对他们没有什么效果。
那么这位同学到底是什么患了什么病呢?
答案是“空心病”。
空心病是北京大学教授徐凯文老师提出来的概念,指的是由于价值观的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
总的来说,空心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空心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症很像,比较符合症诊断。主要表现为兴趣减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它与抑郁症不同的是,它的症状表现并不如抑郁症严重和突出,所以他们人看起来和大部分人没有多大差别。
他们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认为自己与这个世界与所有人没有任何联系。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已在哪里,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并且他们往往也是十分优秀的人,在生活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或者成就,但这种成绩对他们来说就像一种“毒瘾”,他们为了取得成就而努力工作和学习,但是当他们取得成绩后,会发觉自己内心空荡荡,产生一种强烈的无意义感。
他们的人际关系通常是良好的。他们内心十分在意他人的评价,十分在意自己的形象。为此他们努力成为好学生、好丈夫、好妻子等等,也因此疲惫不堪。
对生物治疗不敏感,甚至无效。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电疗对他们的帮助都不大,甚至完全没有效果。
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他们产生自杀的念头并不来源于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痛苦,而是源于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用他们的话讲就是:“我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每天都是行尸走肉。不如早点结束。”所以他们往往倾向于用不那么痛苦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比如炭烧、自缢、服药。
他们出现这样的问题不是一两天,往往从初中、高中甚至更早就开始有这样的迷茫,很可能之前就有过自杀的行为。
传统的心理治疗疗效不佳。他们的问题不是可以通过改变负面认知就可以解决,甚至不是去研究他们的原生家庭或者早期可以解决的。你会发现他们和父母关系不错,虽然也有各种的冲突,但总的来说,并没有那种典型的父母离异、早期依恋、早期寄养等问题。
以上,就是空心病的特征。如果被诊断为症却发现自己对生物治疗不敏感和传统的心理治疗疗效不佳,若符合以上特征,很有可能患的不是症,而是空心病。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导读:对心爱的人表达爱意不只是男人的权利,作为女人,你也可以做得很漂亮。不过把握好时机才是最重要的。要是“亮相”不够及时,恐怕是白浪费感情;如果“出镜率”太高,又让他见惯不惊。在什么时候采取主动,这要靠聪明的你随机应变。 一、当他“失算”时 这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