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白礼芳老人用自己辛苦拉三轮车挣来的35万元,资助了天津地区大大小小300多名贫困求学的孩子,却从来舍不得给自己一份像样的生活……而另据有关报道:全国1000万家私企老板90%从不捐助慈善事业。”
也不知“穷大方,富小气”这种说法从何时开始流传开来的,大方和小气作为人的性格因素,真的与财富多少成反比吗?
人们对富人的期望值高
在富人中也不乏有乐善好施之人,为什么一旦富人表现出常人所认为的小气的一面,大家似乎都特别地不能接受?
同样是捐款,普通人捐出100元,大家就认为不少了;而富人捐出10000元,大家仍然觉得捐得少。那是因为富人阶层只占整个社会中不多的人数,却占据了不少的财富,他们整体收入高,月收入可能是寻常百姓的几百倍乃至上千倍。人们的潜意识中对他们的期望值很高,同时也拔高了对他们的要求。一旦他们捐款的数额没有达到大家的心理预期,人们就会将“小气”的帽子扣到富人的头上。
而当人们知道对方不富有后,会在心理上自动降低评判的标准,当穷人在他们仅有的财富中取出一小部分时,就会被冠以“大方”的美名。
另外,因为富人群体在整个社会群体中醒目而特殊,被普通百姓高度关注着,他们的行为被放大了,所以他们的某些小气吝啬的行为更容易被人们所牢记,而有的慷慨大方的举动却易被遗忘。
人们对穷人有着更多的宽容
人们对文学作品中的富人吝啬鬼形象记忆深刻:从巴尔扎克小说中那个一生疯狂地追求金钱、占有金钱、最后被金钱所累时仍竭力呼唤着金钱而走向坟墓的葛朗台,到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那个临死前为捻灭两根灯草而迟迟咽不了气的严监生。这些入木三分的富人吝啬鬼形象让人们的内心中有意识地将富有和小气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当人们的潜在预计和文学作品中吝啬鬼的形象碰撞后,很容易就会对富人阶层产生了刻板印象,从而将富人和小气联系了起来。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穷人小气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但因为社会大众大多认为自己属于穷人阶层,穷人对穷人有着更多的宽容。
大方与小气的性格与幼年时期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
精神分析学认为,个人的行为表现与早期的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时期的经验与训练方式,是构成人格的主要因素。如果此时父母对孩子的训练过于苛刻,将导致其形成冷酷、小气、固执的性格。
另外,家长是儿童的生活榜样,担任着人格塑造的角色。如果父母是一个对钱财看得很重,很小气的人,那么他的孩子今后多半也会形成类似的性格特征。
幼年形成的人格特征就好比人的价值观的框架,在青春期自我意识发展时,在家庭、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下,将得到近一步的巩固和完善。人们由于自身性格、自小的生活环境、父母的遗传、教育……多方面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对待钱财的态度也不同。有的人慷慨大方,而有的人则很小气,对钱财过于看重。
然而,“越穷越大方,越富越小气”现在频繁被提及,也体现了一种社会的期待,富人们大方的行为太少了,正因为缺失,所以人们期望社会富裕阶层能拿出他们的部分财富来帮助贫困人群,使得在社会生活中富也大方。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
在我们身边,总有那么些人喜欢迟到,而且他们总会为迟到找各种借口,如堵车啦,忘定闹钟啦等等。其实,守时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如果有人经常迟到,那可能因为以下几种心理。 迟到的原因1:渴望关注 心理学家让-皮埃尔・温特说,迟到者在做一种诱惑的游戏,就像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