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期待两情相悦的爱情,可是这样的爱情本身就是极少存在的,所以摆在你面前的大多数是你爱的和爱你的两类人,甚至很多人是先结婚后恋爱,女人通常会问,我是嫁给我爱的还是嫁给爱我的?一个是付出,一个是享受,关键看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你需要什么。
面对这样的疑问,很多人站在过来人的口吻教育提问者:当然是找一个爱你的人结婚啦!言下之意是若找了你爱而不爱你的人,就容易被情感上的痛苦所煎熬;而若与爱你而你不爱的人一起生活,则起码能感受来自对方的百般呵护,较之前面的情况会好很多倍。
看起来后者还真是一幅蛮美妙的图景!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公认最让人痛苦的爱情,莫过于你爱他而他不爱你,这里就不再赘述;我们需要花一些篇幅来谈谈”他爱你,而你不爱他”的爱情,是否真如人们想象中那般容易幸福。
非诚勿扰舞台上,那个把男人分为A、B、C货的大嘴姑娘刘颖终于被苦苦爱恋她多年的曾可牵手成功,在人们祝福的眼神中款款走下舞台。刘颖在同意与曾可牵手之前,问了他两个问题:1、你准备娶我吗?2、如果我真的遇到A货男并与他相爱,可是之后却分手了,你还能接受我吗?
她得到了肯定的回答,所以就跟他走了。
因为这个回答,是所有年轻的女孩子都梦想得到的答案,且不论那个男人是怎样的,且不论那个男人是否是她喜欢的–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个人如此死心塌地地为她守候,并当众承诺说”我对你的保质期是一辈子”,尤其这男人当时僵着脖子,固执而坚定地望着地面,犹如望着他自己的内心来说出这句话–这对于女孩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安全感,是每个女孩子都想要的无底线的爱。
但是很明显,刘颖并不是因为喜欢曾可这个人而跟他走,是爱上了曾可的承诺以及那承诺所带给她的安全感。而曾可呢?他并不能真的明白刘颖,也不是那个能走进刘颖内心的人,他只是真诚地爱着那个在他看来光芒四射的女孩,而那正是他内心深处渴望着的自己的形象–他想做而做不到那样,所以就爱上一个那样的人,以弥补自己。
说到这里,我们就很清晰地看到,刘颖就是选择了一个爱她而她不爱的人,那么,她会得到我们想象中应该有的幸福吗?谁也不能说出一个百分之百肯定的答案,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预见:在他们最初的生活中,一定是和谐美满的,因为两个人都在对方身上得到了各自想要的东西。
可是天长日久下来呢?情况也许会朝着另一个方向迈进:”刘颖”们将无法满足于不能走进她内心的丈夫,她会觉得自己的丈夫不够有情趣,不够有才华,也无法带给她社会眼光下的成功感;”曾可”们也很快发现妻子的骄傲强烈地刺激着他的自尊,让他的男性雄风受到不小的挫折,他开始感到妻子不够温柔、不能尊重他,因而感到很多的和。然后争吵就会这样展开,此时”刘颖”们会指责”曾可”们违背了当初的承诺,而”曾可”们也正为此事谴责自己,可是又不愿意承认那就是事实–他心里有许多苦但是却只能自己消化……
年轻人常常误有各种想都想不到的矛盾和争执(大部分矛盾是没有解决方案的,只能姑且),如果关系中的两个人缺乏深厚的感情基础,更没有足够的爱情来作为支撑,是根本无法将这婚姻之路走到头的。也就是说,连相爱的人们都会为了那些沟壑、矛盾、争执而头疼不已,因而争吵和摩擦不断,有时候不得不面对感情濒临断裂的痛苦境地,更何况只是一方爱,而另一方不爱的感情呢?岂不是更脆弱和经不起风雨?
只有彼此相爱的爱情才能促使人们愿意继续留在婚姻里面,并肯学习各种婚姻的智慧,以及沟通和相处的技巧。如果不是有彼此相爱的爱情,不会有人愿意改变自己,也不会有人能每天抱着那些永远无法真正解决的矛盾却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所以我们说结婚时不是嫁(娶)你爱的,也不是嫁(娶)爱你的,而是要嫁(娶)那彼此相爱的人,如此你们的婚姻才具备长久幸福地走下去的基本条件。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由于三四岁的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有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对成人的指挥和安排表现出更大的选择性。因此常常表现出任性,不听话,你叫他这样,他非不这样,开始“闹独立”。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特点,不必奇怪。如果父母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上不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