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12/31/2021

人的本性真的“难移”?

人的本性真的“难移”?

总期 号:192

出版年月:2000年2月

栏 目:卷首寄语

标 题:人的本性真的“难移”?

作 者:苏晓波

编 辑:未名

关键 词:

  一位署名为“孤独无助的读者”给编辑部的信里写道:“我是个有严重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的人。这些缺陷对我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影响很大。我很想改变,也做过各种改变性格的努力,但都失败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古语越来越得到应验。

您能不能给我一个确切的答复:人的性格能不能被改变如果人的性格不能被改变,我也就不再瞎忙乎了。如果能够改变,我该如何进行”其实,这是个带有普通性的问题。我们请专门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苏晓波医师谈谈他的看法。

习惯就是人格

若要解开“性格之谜”,我们就必须对于人的性格有一些了解。所谓人的性格,简单说,就是一个人的一整套习惯,包括情感或情绪习惯,以及思维习惯。比如,有的人就习惯于发怒、有的人习惯于忧愁,这就是情感习惯;有的人习惯于多疑、有的人习惯于幻想,这就是思维习惯。我们平常,就是凭借着这些情感和思维习惯来判断别人的性格。比如,对于多疑的人,我们会说:“他这个人太偏激、太敏感。”对于易怒的人,我们又会说:“他呀,性格不好、脾气不好。”

其实,我们偶尔都会有发火或多疑的时候,只有某种情绪、情感或思维屡次出现,成了这个人的一惯表现和习惯,人们才会把它和一个人的性格联系在一起。

只有核心人格是独特的

一个人在一生中会形成很多习惯,或者说,人的习惯和性格会形成很多侧面,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占优势、起决定作用的习惯和人格。心理学把这种独特、占优势、起决定作用的人格称做“主人格”或“核心人格”。像“大智若愚”、“含而不露”、“多愁善感”、“脆弱”、“乐观”、“忧郁”、“内向”或者“外向”,都是我们用来描述主人格或核心人格的词汇。当提起某人,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个人的主人格。

性格反应都是自动完成

人的性格的第一大特征,就是自动性,或者说本能性。意思是说,凡是性格性的东西,不需要记忆、指挥或者控制,只要有相应的环境或刺激出现,就一定会自动出现相应的情绪和思维反应。比如,有一种“奴婢型人格”,由于有强烈的劣等感的情感与思维习惯,不管见了谁,都会自动想到:“我不如他,我必须低着头。”虽然,有时候他们也会反省一下,甚至能够发现自己的感觉和判断是不符合现实的。但是,下一次,见到别人的时候,还是会迅即做出习惯了的自动反应。

人的性格相对恒定

性格的第二大特征,就是性格反应的“恒定性”。意思是说,与性格相对应的情感与思维习惯一旦形成,就基本上长期保持恒定不变。比如,你与一位中学同学在20年后突然不期而遇。表面上,你发现他发生了很大变化。可是与他饮酒畅谈,你会发现这位同窗好友骨子里根本没有变化,只是服饰变了、地位变了、面具多了而已。当你把他的服饰、地位和面具统统剥光之后,你会意识到“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性格还是那个性格、人依旧还是那个人”。

人的性格为什么具备“自动性”和“恒定性”的特征呢

生命的头5年——性格形成的关键

性格是在遗传基础上,在童年期由生存的人际环境塑造出来的。这个人格塑造和形成过程,从出生的时候开始,至5岁左右基本完成。确切地说,到了5岁左右,人格塑造已经基本上完成了80%,或者说到了5岁,一个人的人格已经基本定型,其余部分要在以后的生活经历中进一步补充和塑造。

性格——父母性格的拷贝

有些人会想,那些性格变态或扭曲的人,童年一定经受过重大或打击,给这些人的记忆和性格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种判断,有一部分是对的。但是,某种性格的形成,往往不一定具有那么多戏剧性。它往往是一点一滴、不知不觉、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慢慢地形成。我们可以算一笔账。假如有一个特别爱生气、爱发脾气的母亲,平均每天当着孩子的面发一次脾气,5年就是1800次,试问,哪个孩子在多达1800次的熏陶和影响下,能学不会发怒呢更何况,儿童的头5年是学习情绪反应和思维方式的最佳年龄段。因而,谁抚养孩子、谁和孩子长期生活在一起,谁就是孩子性格的缔造和决定者。如果人从小与野兽生活在一起,野兽就成了孩子性格的缔造者。“狼孩”即如此。

性格改变的惰性来自改变者自身

性格是一种固定的适应环境的模式。人们会围绕着从小形成的性格,建立与自己的性格相应的人生哲学体系,坚定不移地保护自己的人格。比如,多疑的人信奉的是“怀疑一切”;具有负罪感的人相信“因果报应”。这种体系一旦建立,就会有相应的模式与之配套。每个人都基于自己的人格体系和人生哲学,为自己相应人格的合理性寻找很多理由。如果一个人的人格被触动或需要进行改变的话,必然与本能的自动性和恒定性相抵触,必然会遇到本能的全面抵抗。这种阻力的关键来源,就在于人本身抗拒改变的本能和面对改变的不安全感。

性格改变——错过最佳期的努力

除了我们内在的抵抗之外,人格难于改变的第二个原因在于:“错过了的最佳期”。大家都知道,学习体操是有一定年龄限制的,超过了一定年龄,韧带的柔韧性差,就无法进行高难度的体操动作了,也就失去了练习体操的机会了;同样,人格也是在5岁之前最容易塑造,过了这个年龄段,由于很多情感的“神经反射弧”已经固定,改变起来将难上加难。

根据以上两点分析,我们可以推断,“一个人的性格从根本上是很难改变的,人们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做出有限的调整”。

年龄和是性格改变的资本

性格难改变,但并不是不能改变。经过艰苦努力,还是可以发生变化的。性格的改变受以下因素制约:首先,是年龄制约。性格的可塑性,与年龄成反比例。年纪越大,越难改变。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性格改变的年龄上限大概在42—47岁。但是,这不是绝对的,极个别人在70余岁的时候还可以做出一些性格调整。性格改变的第二个制约因素是,最初的性格是否具备改变的潜力。衡量性格改变潜力的指标有以下三方面:一、对于自己的性格缺陷是否有批判和排斥力——即是否“自我失谐”;二,对于改变自己的性格是否具有足够的精神能量;三、对于性格改变的承受力——即是否具备一定强度的自我功能。

生活和时间是性格的最佳雕塑师

性格发生改变的核心机制,就是在寻求改变的内在驱动力之下,通过环境刺激或者生活经历塑造人格。换句话说,生活和时间是性格的雕塑师。这还可以分为自然经历、心理治疗经历、宗教体验等几方面。生活经历,还可以被分为日常体验和超常体验。所谓超常体验,就是强度超常的、接近人忍受极限的体验,比如濒死感或死亡体验、极度冷热、孤独、饥饿、危险体验等等。有一少部分人,就是在极度超常的生活体验的刺激下,改变了人格、改变了生活态度、改变了人生观。日常生活的体验,对于性格的塑造效果,必须天长日久才能发现。心理治疗经历和宗教体验,不是人的性格能否改变的关键。最关键的,是人本身的改变潜力、改变欲望和改变能力。

“彻底改变人格”——徒劳无益

世界上没有最好或最坏的性格。每种人格,都有其独特的适应性。没有任何一种人格需要被彻底改变。我们想要改变的,只是矛盾、不适应、于己于人不利的那部分人格特征。我们不是要重建人格,而是要修改、重新搭配和组合人格。只要一个人能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足以证明,他人格中的大部分是健康和适应的。“彻底改变人格”不太可能,也没必要。

改变性格的三大要点

改变的要点有三。首先是,在不能改变的情况下,暂时接受自己的性格缺陷。自责和自卑不会给自己带来丝毫益处。况且,性格缺陷不是自己的错,它是父母亲的“杰作”。我们只是命运的承受者和改变者。

其次,完全接受了自己之后,就是冷静的分析自己性格的所长所短,尽可能扬长避短。

第三点,就是学会等待和寻找机会。所谓等待,就是充分意识到“改变是一个时间函数”。有时候,听其自然,就是最佳的改变方式。所谓机会,包括超常的生活经历、心理治疗等外界的帮助。机会总是出现在准备好了的人面前。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

相关推荐: 礼仪小提示

  礼仪提示    大扫除别把灰尘”出口”    春节不但是全国人民大喜的日子,同时也是“大洗”的日子。春节前,各单位、各家各户都免不了要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清除所有卫生死角,扫去所有尘埃,窗明几净地迎接新的一年。搞清洁是好事,但是也要稍微注意一下别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