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案例
昨日,参与此次辅导的心理咨询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副教授王健说,人的心理在因为突发事件产生压力后,心理干预是一种治疗手段,虽然昨日主动到现场寻求干预的业主并不多,但后续的心理辅助工作还应该继续进行,“心理干预应该连续进行。”
昨日在咨询现场,针对几名心理压力表现的比较典型的业主,专家都详细的进行了辅导。
典型心理:
1得知事件后,我很害怕,心里总有恐慌感。
专家辅导:每个人遭遇发生在身边的危难事件后,都会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一种心理上的恐慌,缺乏安全感,担心类似的事件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其实,这是一个正常人在遇到突发危机事件后的正常反应。
王健说,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事件的发生有很大偶然性,不能认为它具备“传染性”,也不应该把这次的案件与之前的命案联系起来,要坚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其次,这种一定时间内的恐慌常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消退,要相信时间是最好的良药。
2总是理解不了,怎么会把自己的亲人给杀了。
专家辅导:事件发生后,小区内的一些业主难免会心生疑虑,对自己家庭关系也产生担心,这些想法都是不对的。亲情对每个人来说是最宝贵的,不应该怀疑亲情,不能钻牛角尖。家庭成员之间平时应该多沟通,交流感情,相信自己的亲人,多去体会亲情带来的温暖,共同创造一种和睦的家庭氛围。
3经常,而且身体状况不好。
专家辅导:每个人的情况是不同的,如果短期失眠可能属于一种正常的表现,但是如果经过心理治疗,失眠和身体状况仍持续不好,就应该考虑是属于一种非常态情况。这种非常态情况下,就不能单纯的依靠心理辅导的手段,而是应该到医院求助专业医师,查出症状对症下药,避免病情延误。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
从儿童身体的发展来看,不少临床医生观察到,与父亲接触很少的儿童,在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不及父子接触正常的儿童,并且患有营养不良和传染病的概率比前者高。这是因为在与儿童的交往上,父亲与母亲的方式是不同的。早在婴儿期,父婴交往与母婴交往就各有特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