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段恋情的轨迹如出一辙。就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追”的游击战略,当对方热情高涨时,晓丽却冷若冰霜;当男孩失望地要转身离去时,晓丽又美目盼兮,将男孩拉回身边。如此周而复始,以至于熟悉晓丽的人,有人说她有病,有人说她花心。面对这一切,晓丽无奈地感叹:“我何尝不想获得一份幸福的爱情,可现实的爱情离我太遥远!”
原来,晓丽是在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母亲在她出生不久就因病去世。是父亲一手把她带大。父亲是一家公司的高层经理,平时的工作相当繁忙,仍对她疼爱有加,无论怎样忙,只要晓丽有需要,他就会马上放下手头的工作,陪伴在晓丽的身边。平时的生活都是由父亲打理,连晓丽的内衣都由父亲来清洗,可以说照顾得体贴周到。在晓丽的眼里,父亲是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支柱。但是八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无情地夺走了父亲的生命。对晓丽来说,生活和精神的支柱倒塌了……
心理分析:
一切似乎都很简单,晓丽在单亲家庭里长大,从小养成了对父亲的依赖。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依赖关系变成了依恋关系,这是恋父情结的体现,因此晓丽一方面渴望男性的关爱,希望这个男性就是她的父亲;而事实上,又讨厌男性,因为任何一个男性都不可能取代父亲在她心目中的地位。这意味着,在晓丽的潜意识里,她不是在找恋人而是在找父亲的替代,这种替代可能是父亲的“形象”,也有可能是父亲的“体贴”。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现,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有一种现象,即在3岁左右开始从与母亲的一体关系中分裂开来,把较大一部分情感投向与父亲的关系上。只不过男孩更爱母亲,而排斥和嫉妒父亲;女孩除爱母亲外,还把爱转向父亲,甚至要与母亲竞争而独占父亲,对母亲的爱又加进了恨的成分。这就是所谓的“俄底浦斯情结”和“埃勒克特拉情结”。
小女孩到了3岁左右,认识能力和独立性都有较大提高,达到一个转折点,意识里开始清晰地发现了父亲。这种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尽管处于朦胧之中的潜意识状态,但却明显地作用于孩子的情感和行为。这时女儿变得会撒娇,愿意与父亲接近,让父亲抱,变得柔媚。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
在吃上花的时间越多,得的病就越复杂;在唱上花的钱越多,人的寿命就越短;在抽烟上花的工夫越勤,死得就越惨;在权力上花的代价越大,受到的指责就越厉害;在女人身上花的精力越多,被女人骗去的东西就越丰厚;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溺爱越多,得到的孝顺就越少。――一位挥霍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