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11/17/2021

你是怎么一步步沦为男友的“妈”

​  就像是《红楼梦》中,那个深得女孩子喜欢的公子,也是个文弱的模样,到了李少红版的《红楼梦》简直就只剩下“豆芽菜”一样没有长开的青春期前“小厮”了。但是你看不上的,未必其他人看不上。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爱之所以难缠就是因为它是不讲道理的,或者说不讲我们所说的道理的。

  理论上讲,女孩是想小鸟依人的,但在现实中,很多女孩是很威猛的,问题是好像很多女孩没有选择,她们明明不喜欢做包办一切的大总管,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她们就成了男友的“代理妈妈”。如果她们像王熙凤那样喜欢弄权,那倒也是个乐趣,可明明她们渴望被呵护关照过“心比天高”的生活,却过着老妈子式的“命比纸薄”的生活,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她们陷入这种恶性循环呢?

  苏苏的男友就像孩子一样,总是给她制造麻烦,他总是抱怨她对他关心不够。事实上苏苏几乎连擦皮鞋、系领带这样的事都替他做了,可是他总是挑三拣四,男友的思维简直就是儿童式的。苏苏最受不了男友倾诉工作中那些事情,她总忍不住说他行为方式太幼稚,结果男友就暴跳如雷。两人经常为此大吵,于是他们分了又合,合了又分,闹了两三年,现在苏苏真的很疲倦了,可是一想没她照顾他的可怜样,又忍不住想和他在一起。其实她父母的关系就是这个样子,她很讨厌这样的关系,可为什么她的情感生活又是如此呢?

  老实说,苏苏和男友如果有钱,他们可以雇佣一个老妈子来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可是男友的工作压力和困惑以及“幼稚想法”也许才是真正和情感有关的事情。

  苏苏身上体现了80后一代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共情能力的缺失。他们的父母是史上最焦虑的父母,因为他们是“失去的一代”,大把光阴浪费在田野和火车的漫游(大串联)中,他们最缺的是物质生活和学业上的进展,于是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就体现出某种急功近利和焦虑的情绪。因为这个时代的巨大变化,让父母一代出现了某种文化上的断裂,于是他们希望孩子尽快融入这个飞快竞争的时代。

  这些青春期最自由的家长们,用非常严苛的魔鬼训练的方式,希望孩子尽快地“一夜成熟”。于是各种天才训练营、奥数和钢琴考级班应运而生。这些孩子们身上遭受了两个极端的对待,一个是物质的极大丰富和过于饱和的生活起居方面的教育;另一个是情感的极度缺乏。他们接受了太多的考试教育,却没有爱的教育;他们看了太多的成功学案例,却没有基本的共情的能力;他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成为大人,于是他们被要求学业上的成功可以赢得一切。这让这些孩子有一种幻觉,似乎事业可以赢得一切,包括感情,他们很多时候不被允许表达情感,甚至认为幼稚和脆弱这些情绪是有待消灭的“负面情绪”。

  在情感关系中,经常会出现某种退行的“母婴关系”。对一个吃奶的婴儿来说,你哪怕迟几分钟,在他看来都是一种了不得的事情,因为他不懂,妈妈只是因为其他事情耽搁了几分钟,让他多饿了几分钟肚子。在他狭窄的认知世界里,这几分钟等待时间是没有任何信息的,他所能理解的就是被抛弃,没有资源生活下去,死亡等着他,所以他展开自救的最好方式就是亮开嗓门大喊,让周围的人注意到他。

  那么为什么男友会在和苏苏的关系中,倒退成为一个婴儿呢?因为我们在情感关系中的第一个老师,很多时候也是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就是我们的父母。

  我们不知道如何在情感中相处,而父母用他们的身体力行教了我们十多年,让我们对很多行为模式非常习惯。

  比如对某个地方的男人来说,在过节的时候,男人一桌吃饭,女人一桌吃饭,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男人要占主要位置,女人只能站着吃饭,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这样的事情,没有任何人质疑,所以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下来。如果一个男生在情感关系中发现自己的鞋带一定是由妈妈系的,那么他在情感关系中感觉到温暖和熟悉的就是别人替他系鞋带。

  这很正常,想象一下,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了十多年,他们的行为模式和观念规矩等都像年轮一样深深刻在我们的心中,即使我们在意识上反感了,在潜意识中也会接受下来。为什么苏苏会偏爱孩子式的男友,而没有找到一个宠着她的男生?因为这样的人让她感到熟悉,这是她从父母那里习得的唯一处理情感的方式,换句话说,她头脑中没有一个良好的亲密关系的模板。如果是其他类型的异性和她相爱,她需要重新建立新的“模子”,可这未免难为她了。

  是习惯而不是观念,最终让我们跟着“感觉”(熟悉的感觉)做出了“无奈”的选择。可是她真正需要的是男友而不是一个儿子,她想成为情人,而非母亲。如果爱情关系与母子关系重合,那么这个情感注定要充满痛楚。

  如果你长期用右手写字,有一天你决定要用左手来写,那么一旦事情到来的时候,你还会情不自禁地用右手来写,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最有趣的是,虽然苏苏非常照顾男友的生活起居,可是她最无法也无力照顾的是男友的情绪,她无法接受男友跟她倾诉自己的心事。她的包容和爱心仅限于生活,不涉及到心灵层面。

  可是我倒觉得,一方面可能苏苏的男友是过度儿童化,而苏苏可能对应的是过度成人化,一个是完全无法承担压力,另一个却是完全无法承受脆弱。

  当人走向极端的时候,痛苦往往就此产生。我们的老祖宗之所以给我们这个国家起名为“中国”,其实是想让我们这些子孙牢牢记住一种生活的哲学,想教我们如何寻找我们的“中庸”之道。

  什么时候,苏苏能不再那么无法接受脆弱和情感的流露,什么时候她的男友愿意面对自己的痛苦和折磨,那么他们就成功地“中和”了。

  不过苏苏应该感谢她的男友,他让她产生了困惑,他让她意识到需要做一些改变,他让她感觉到自己正在走入一个恶性循环,发现需要摆脱父母在自己身上刻下的烙印。

  苏苏为什么需要一个如此孱弱的男友呢?也许因为她本身对情感没有信心,因为父母没有给她提供足够好的示范,她的伴侣往往就是她内心的投影,他没有长大,她也没有。

  心理学里对他们这种关系,有个定义叫“重演”。也许不只是男友喜欢做孩子,而是苏苏期望通过扮演母亲,重演一次父母的婚姻。也许父母的婚姻给她留过伤口,所以她希望“重演”一次,她通过“拯救”男友,拯救她曾无法拯救的青少年时代的父母关系,或者说通过这种方式重新照顾当年受伤的自己,这也是一种本能的自我疗伤的方式。但问题是大多数时候,没有社会资源的支持,“重演”只是重演,但没有“重构”。苏苏觉得她未必非要离开男友,只要他能成长起来。她不用要求他必须像个男子汉,因为他可能也深深为此而困扰。苏苏的人生最需要的是“共情”别人,感受对方的情绪,因为她男友的内心缺乏力量,他需要找一个新的“母亲”去依赖。

  如果想要重建新关系,她需要做下面五步:

  一是接受:接受他们都是心理需要成长的人。我们可以不接受对方的幼稚想法,但我们需要接受这个幼稚想法后面的恐惧、痛苦、挣扎与委屈等情绪,接受不意味着姑息,但接受意味着我们可以感受对方缺乏力量的痛苦。

  二是分享:感觉当男友抱怨以后自己内心的想法,自己的情绪。当我们感觉自己的情绪时,就可以驾驭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让自己的情绪放纵地沉溺式地爆发出来,而且也给男友做了一个示范:如何和自己的情绪交朋友。

  三是设范:苏苏可以先找出他话语中可以接受的地方,加以肯定,如果找不到可以肯定的地方,起码可以肯定他的情绪,这样,当他愿意听她说的时候,就可以跟他说一些建议,帮他找到做男人的尊严。

  四是导向:当他一再表现孩子气的时候,往往是他失去了方向的时候,这时让男友自己思索,不要试图代替他自己思考,看到其他选择的可能性。“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会让他感觉自己有一种掌控感,努力进行头脑风暴,跳出单向思维。

  五是鼓励:苏苏可以在男友面前适当地撒娇和表达自己的软弱,因为她也需要卸下盔甲。她必须要培养男友爱自己的能力。实际上,往往当你让出位置,给对方一个空间的话,也许他会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事,让你惊喜也未可知。此外她要对男友取得的细微变化进行具体的鼓励,比如他某一天主动承担了家务,需要立刻夸他擦的哪些地方有多好,这样就会适当增加他的积极正面的行为。

  当我们能这么做的时候就会发现,男友成长之日也就是自己成长之时,因为我们终于可以驾驭自己的情感和人生了。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分析为何50%成人害怕长大

  国际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中强调,健康的人在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上均要符合其年龄特征。换句话说,人的心理年龄要与生理年龄保持一致;心理上过度幼稚或老气横秋都暗示着某些问题的存在。   典型例子是,女大学生和年轻白领一度流行穿娃娃装、梳娃娃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