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只要参与社会生活,就会遇到各种压力、困难和挫折。对此,有的人坚强、乐观、勇敢地去战胜它;有的人就显得懦弱、悲观,处处逃避它。培养孩子形成遇忙不乱、遇惊不颤、宠辱不惊的心理品质,是保持健康心态的基础。
心理承受能力是一个心理品质问题,反映一个人对待困难与挫折的理智程度,社会风险意识,对自我思想、情绪、行为的控制能力。因此,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应该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基础,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循序渐进地开展起来。
一、尽可能地让孩子自己决定和处理自己的事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孩子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当他们真正面对学习、生活、交往中的一些困难或压力时,往往不知所措。他们什么事都依赖父母或老师,缺乏独立意识,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正是前面所提到的各种问题的根源所在。因此,作为父母和老师,应尽量地让孩子自己决定和处理自己的事。只要不是坏事,只要孩子能够做到,就让他们自己拿主意,自己去做。
二、尽量少奉承孩子
许多孩子是在充满奉承的环境中长大的。即使孩子做了一件他该做的事,周围的人(包括他们的父母)也总是赞不绝口;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不敢说个“不”字,还怕“刺激”着孩子,千方百计地帮孩子寻找借口。这使得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虚荣,常常因一些小事而大吵大闹。很难想象,这样的孩子能经得住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诚然,表扬、鼓励等都是极重要的教育措施,但不论什么样的措施,都应客观、公正。不奉承孩子,就是不单纯地去讨孩子的欢心,就是善于让孩子去承担他应该承担的义务,就是让孩子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小就正视自己遇到的每一个问题。
三、及时地排解孩子的心理压力
有时孩子会面对一些他自己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如成绩不良,被他人威胁、侮辱、打骂,家庭的不幸等等。这时就特别需要教师和家长进行积极的排解和疏导。常用的方法是:
l、跟孩子谈心,解开他们思想上的疙瘩。
2.给孩子做出某些承诺,消除顾虑。
3.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解决问题。
4.鼓励孩子坚强、自信,化解心理压力。
5.善意地关心孩子的事──不论与心理压力的成因有无直接关系,都会使孩子获得信任感。
6.从事一些文体方面的活动,转移其注意力。
四、盲目的地进行“心理操练”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小朋(化名)6日的第二次来电,令记者非常担心。为了消除小朋的烦恼情绪,记者再次耐心地对他进行疏导,鼓励他面对现实,快乐生活。7日下午5时许,记者数次致电小朋私下留给记者的小灵通手机,他都没有接听。正当记者焦急万分之际,小朋主动打电话到报社―――自信,让小朋扬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