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11/21/2021

暴饮暴食因压力所致 女性是情绪性进食易感人群

  暴饮暴食是心病,都是情绪惹的祸

  当你情绪低落时是否会大吃冰淇淋、蛋糕等甜点,或挥汗如雨地品尝着火爆刺激的麻辣火锅来排解愁绪……许多女性在感到紧张或面对压力时会选择暴饮暴食,希望借由味觉的刺激,让压力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研究发现,在城市长大的年轻女性,暴食症的发病率是厌食症的2倍,在大城市甚至达到5倍。而神经性贪食症多见于女性,女性患病率为1%~3%,是男性的10倍,平均发病年龄为18~20岁。专家指出,情绪化饮食带来的是饮食过量、超重和内疚感,并不能解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情绪,反而会加剧人们情绪的不稳定性,损害身心健康。

  女白领小张心情不好时,喜欢用很多很多的零食塞满自己,尤其是薯片……中学生杨婕自从上高三以来,面对考试压力,她开始拼命吃东西,仅仅半个学期体重就猛增。在家里,杨婕把能吃的都吃了,甚至有的刚刚从冰箱里拿出的东西,来不及放到微波炉里加热就被她全部吞下。

  一年前,黄丽因为考研失败,心情低落的她开始靠狂吃食物来发泄心中的郁闷。每顿都会吃大量的食物,而且每天吃东西的频率也不断增加,因担心自己发胖,她又用手抠喉咙将吃下去的食物催吐出来,然后继续狂吃新的东西……长沙市第四医院身心障碍科副主任医师李云歌表示,黄丽患上了神经性贪食症,这是一种心理疾病,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

  人们喜欢暴饮暴食皆因压力所致

  心理学上,情绪化饮食是指摄入饮食的出发点是为了回应人的情绪感受而不是出于饥饿,这类人群通常把就餐作为抑制或缓解不良情绪的一种方式,压力、焦虑、悲伤、生活单调、愤怒、孤独、人际间交往障碍和自尊心不足都可引发。

  美国心理学协会调查发现,压力会导致人体皮质醇水平升高,进而刺激了对可口零食的欲望。多达50%的超重者,喜欢用食物缓解生气、压力和失望等情绪。历史上,曾为英国副首相的普雷斯科特也曾长年患有饮食失调症,暴饮暴食成性。他曾说:“我可以肯定暴食症和工作压力过大有关,暴饮暴食的确成为我释放压力的有效途径。”

  心理专家表示,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压力山大”的社会中,在重压之下,人们会通过各种有意或无意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比如“吃”这种方式。或许当时的你并不是饿,也并不是身体的需要,只是希望借由味觉的刺激,让压力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专家提醒,情绪化进食并不能解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情绪,反而会加剧人们情绪的不稳定性。

  女性是情绪性进食易感人群,神经性贪食症是心理疾病

  据报道,英国戴安娜王妃、日本影星宫泽理惠及美国乡村歌手艾尔顿・约翰都曾经染上过暴食症。芬兰职业健康研究所和奥卢大学的研究人员对230名女性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在工作中感到压力大和身心疲惫的女性更容易情绪化进食,从而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肥胖,危害健康。荷兰一项研究发现,在城市长大的年轻女性,暴食症的发病率是厌食症的2倍,在大城市甚至达到5倍。

  李云歌介绍,神经性贪食症和厌食症都属进食障碍,神经性贪食症还常与抑郁症、自杀、人格障碍、焦虑症、强迫症等共患,多见于女性,女性患病率为1%~3%,男性患病率约为女性的1/10,平均发病年龄为18~20岁。神经性贪食症的主要特点是:病人的摄食欲望或行为常呈发作型,一旦产生了进食欲望便难以克制和抵抗,每次进食量都较大;同时病人担心自己发胖,故常常在进食后自行催吐,也有服用泻药或增加运动量等来消除暴食后引起的发胖。这种暴食现象连续发作是比较危险的,除了可引发急性胃扩张、食道炎等疾病,严重者还有生命危险。而且,贪食症也可能发展为厌食症。

  李云歌说,神经性贪食症患者的人格一般不是很稳定,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和管理比较差,他们并不是真的饿了,而是在心理上有长期饥饿的感觉,希望通过“吃”这种方式来处理焦虑不安、寂寞或者情绪低落等负性情绪。贪食症患者通常是因为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如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症)才患贪食症的,这对他们来说比暴饮暴食和过分关注体重更重要。所以说,贪食症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疾病,应首先进行心理治疗。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想改善人际关系可多听音乐?

  音乐活动的一大功能是调动人的情绪,“情商”的提出者———美国的戈尔曼博士研究证明,情绪系统控制着生活中大量的效能感和满足感。   这些正面的感觉能减少人对社交的焦虑。所以,如果时间和条件都不允许的话,不妨多听听音乐,玩玩乐器,这也能建立与世界的连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