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类型:访客、抱怨者、顾客

理解三类参与度的区分与会谈策略差异,学习匹配性介入:建立联系、转化抱怨为目标、巩固行动计划,掌握从低动机到合作状态的推进路径,提升对不同进入方式的灵活应对。

正文内容

学习目标

  • 准确区分来访者三类参与度:访客、抱怨者、顾客。
  • 掌握与三类参与度匹配的会谈策略与语言要点。
  • 学会从低动机向合作状态推进的路径与微指标。

一、概念与区分:三种“进入姿态”

把第一次会谈想象成进入健身房:有人只是陪朋友路过(访客),有人在抱怨器械不好用但还没想练(抱怨者),有人已经换好装备、愿意跟着计划动起来(顾客)。SFBT将这三种不同的参与度作为对话匹配的依据,而非“性格标签”。

理论与证据提示

事实要点:SFBT传统将来访者参与度分为访客、抱怨者、顾客,用以选择不同的提问与任务;早期的目标协商质量与工作联盟水平,稳定预测短程咨询的结果(基于简短治疗与SFBT实务研究的汇总结论)。

理论观点:该分类是一种会谈当下的功能性分型,强调关系与目标契合度;并非临床诊断、人格类型,也不等同于跨理论“改变阶段”模型。

类型 核心特征 典型语句 主要风险
访客 他人要求来的;自我问题认同低;目标外部化。 “我没啥想谈的,是学校让我来的。” 过早设定目标导致抵触,关系难以建立。
抱怨者 能描述问题及影响,但期待他人或环境改变。 “我伴侣不配合,都是他的问题。” 陷入指责循环,目标停留在他人身上。
顾客 愿与咨询师协作,愿意尝试自身可控的行动。 “我想试试这周先把晚睡延后15分钟。” 目标过大或抽象,执行难度失衡。

二、快速识别:三问小筛查

用以下三问,在开场3–5分钟内初步判断参与度,并据此选择语言:

  • 谁希望你来?若答案主要指向他人,倾向于访客。
  • 如果今天的谈话对你略有帮助,会是什么不同?若指向他人应改变,倾向于抱怨者;若指向自身可做的不同,倾向于顾客。
  • 在0–10里,你觉得现在合作与准备度在哪?分数只是参照,描述理由比分数本身更重要。

三、匹配性介入:不同类型说不同“语言”

类型 会谈目标 优先语言 推荐问句 常见任务 避免做法
访客 建立联系;识别对他人有用的线索;降低防御。 赞赏、关系问句、观察导向。 “你愿意先说说最近什么事情还算顺利?” “谁会注意到你这周哪怕一点点的不同?” 观察任务;关系问句作业;记录“哪些时刻问题较轻”。 强行设目标;立即布置高难度改变。
抱怨者 把抱怨转译为偏好;将他人语言转为自我可控行为。 再框定、未来投射、情境—行为—线索。 “当你说希望‘被尊重’,在家里会看到哪些具体不同?” “若情况好一点,你自己会先有哪些小动作?” 偏好细化清单;0–10刻度+微步;例外放大。 顺着指责细节追问;替来访者与他人谈判。
顾客 明确可观察目标;达成短程契约;进入EARS循环。 目标—证据—下一步;量表与情境化。 “当分数从4到5时,明天你会做的第一个小动作是什么?” “谁会最先注意到?” 行为实验/观察任务;三段式反馈;进展追踪。 目标过大、无情境;忽略巩固与回顾。
实践澄清

这三类是动态的:同一来访者可在不同会谈或同一会谈不同阶段出现在不同位置。识别的目的不是贴标签,而是选择对当下最有用的问句与任务。

四、推进路径:从“路过”到“动起来”

步骤1 加入对访客:以赞赏和关系问句建立合作的“最小桥”。

  • 微指标:能描述对他人有价值的一个小不同;愿意执行观察任务。

步骤2 转译对抱怨者:把“他应改变”转为“我能做的不同”。

  • 微指标:能说出一条具体、可观察、与情境相关的偏好行为。

步骤3 承诺对顾客:用刻度与证据链锚定微步与追踪。

  • 微指标:愿意尝试“本周一次、在某情境下”的小动作,并同意下次回顾证据。

五、微技能要点

  • 精准赞赏:基于证据、与目标相关、点能力而非性格。
  • 关系问句:引入他人视角,转换评价者,提升现实检验度。
  • 语言转译:从抽象名词(尊重、理解)转为可观察行动(开场问候、回应时间、语气)。
  • 刻度微步:固定0–10作为对话句法,关注“为何不是更低”和“往上0.5的第一步”。
常见陷阱与纠正
  • 把访客当顾客:改为先做观察任务与关系问句,不急于制定行动。
  • 与抱怨者讨论“谁对谁错”:改为询问偏好与可观察证据。
  • 对顾客目标过大:用情境、频率、时长把目标“切成小块”。

六、案例演练(对话+技术注解)

案例1|访客 → 建立联系与观察任务

背景:16岁学生,小测作弊后被学校转介,自述“不需要咨询”。

平庸回复(容易引发抵触):

咨询师:你得先设一个目标,不然我们没法工作。你打算怎么改变?

更优回复(匹配访客):

咨询师:听起来这次是学校希望你来。你愿不愿意先说说,最近哪件事让你觉得“还好,没有更糟”?

来访者:嗯……至少我没再被老师当堂点名。

咨询师:这对你来说已经是个缓和点。若这周有一点点类似的“还好”的时刻出现,谁会最先注意到?你准备怎么知道“出现了”?

来访者:可能是班主任;我下课会按时回教室,不在走廊逗留。

技术注解:先承认“外部动机”,用关系问句与“还好”的例外降低防御,再提出观察任务(识别“还好”的线索)。目标尚未要求行为改变,但已为下次回顾创造证据。

案例2|抱怨者 → 从他人问题转为自我可控

背景:来访者抱怨伴侣“不支持”,希望咨询师“劝对方改”。

平庸回复

咨询师:对方确实不体贴。要不要我教你如何说服他?

更优回复

咨询师:你很看重被支持这件事。设想明天如果情况稍微往你希望的方向走一点点,在家里会看见哪些小小的不同?

来访者:也许我先把下班后的安排说清楚,不再憋着闷气等他来猜。

咨询师:当你这么做时,你预期伴侣可能有什么反应线索让你知道“方向对了”?

来访者:他会点头,或者问我需要他做什么。

技术注解:将抽象价值(被支持)转译为可观察行动(提前告知安排),并用情境化证据锁定“方向对了”的可见线索,完成从抱怨者到顾客的关键一步。

案例3|顾客 → 目标—刻度—微步(EARS循环)

背景:成年来访者诉晚睡影响效率,愿意尝试调整。

结构化推进

咨询师:以你现在的状态,若把“按时上床”的把握感放在0到10,你会放在哪儿?

来访者:4吧。

咨询师:之所以不是更低,最近你做对了哪一点?

来访者:昨晚关了游戏提醒。

咨询师:很好。让分数从4到4.5,今晚你会做的第一步是什么?在哪个具体时间点?

来访者:11点半把手机放到客厅充电。

咨询师:谁会最先注意到这个变化?下次我们如何验证它发生了?

技术注解:用刻度引出已有效因素,放大到下一步微行动,并在“谁注意到/如何验证”层面建立证据链,进入EARS(引出—放大—强化—再开始)的循环。

七、小结要点

  • 类型是对话的指南针,不是诊断或性格定论。
  • 访客先合作与观察、抱怨者先转译、顾客进入微步与追踪。
  • 任何时候都可以问:这一点点上移的第一步是什么?谁会看见?如何知道它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