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视角与优势评估方法|引言与学习目标
当来访者带着“我哪里都不行”的叙事进入会谈,我们若只盯着问题,就像在黑夜里寻找影子;转向资源,就像打开一盏小手电——先看得见一角,再连接成路。本章聚焦用“看得见、可动用”的资源,搭建从优势到行动的短程通道。
完成本章,你将能够:
- 清晰定义“资源视角、优势访谈、成功地图、情境资源清单、可及资源—微目标—下一步行动链条”。
- 独立完成一次10–15分钟的优势访谈,抽取3类资源(个体、关系、情境)。
- 绘制一张“成功地图”,从一次有效时刻中提炼可复制条件。
- 将资源转译为“情境—行为—证据”的微目标,并制定下一步行动。
- 在复访中用量尺与证据加速验证与微调。
核心概念解析(是什么 与 为什么)
是什么:关键术语与边界
- 资源视角(Resource Orientation):优先寻找来访者已有的能力、支持与有利条件,而非深入解释问题起源。
- 优势(Strengths):可观察、可举证的能力或品质(如坚持完成任务、按时赴约)。避免抽象、不具证据的标签。
- 可及资源(Accessible Resources):来访者在可预期的短期内能调用的资源,满足“可控、可获得、可验证”的三可标准。
- 成功地图(Success Map):将一次成功或较好时刻,拆解为触发—行动—支持—结果的可复制路径图。
- 情境资源清单:按人、地点、时间、工具、制度五类盘点可动用资源,强调具体与证据。
与“例外探询”不同:例外聚焦“问题不出现/减轻”的时刻;资源评估则盘点跨情境的能力与条件,二者常组合使用但不等同。
为什么:理论基础与改变机制
理论要点
- SFBT强调“解决与改变由对话共同建构”(de Shazer & Berg)。资源化语言减少问题饱和,放大可控感与期待。
- 资源与优势的细化描述,提升来访者的自我效能与改变期望,促使微步行动更易启动与维持。
- 实证综述显示,SFBT在教育、成瘾、家庭与医疗等领域具有小到中等效应,资源与优势的运用是其通用要素之一(例如多项系统综述与元分析的共识)。
用一个比喻:问题像杂草,资源像土壤中的养分。拔草固然重要,但在短程中,更关键的是让“想要的植物”迅速生长并稳住土壤。
实操技术与步骤分解(怎么做)
总览流程
步骤1准备与立场:未知姿态、去病理化、界定“更好是什么”。
步骤2优势访谈:抽取个人、关系、情境三类资源与证据。
步骤3成功地图:从一次有效时刻提炼可复制条件。
步骤4情境资源清单:五类资源盘点,核对可及性。
步骤5资源→微目标→下一步行动:形成S-B-E链条与检核方式。
步骤6量尺定位与回顾:0–10刻度加速验证与巩固。
步骤1:准备与立场
- 未知姿态:以提问而非判断进入,承认来访者是其生活的专家。
- 去病理化语言:用“目前有效/不那么有效的做法”替代“失败/缺陷”。
- 聚焦更好:先界定“可接受的更好”的可观察迹象,为后续资源对齐提供靶点。
步骤2:优势访谈(10–15分钟微流程)
领域 |
核心提问 |
证据化追问 |
可控性检核 |
个人能力 |
当情况稍好时,你做了哪些不同? |
别人如何看见你这样做?有什么小线索? |
哪些部分由你来决定? |
关系支持 |
谁在这件事上对你最有帮助?他们做了什么有用? |
他们的反应有哪些具体行为? |
与你有关的请求或邀请是什么? |
情境条件 |
在哪些时间/地点更容易做得更好? |
当时环境里有哪些有利元素? |
这些条件中哪些可以被你安排或提前准备? |
微技巧:
- 每获得一个资源,立刻做证据化(别人能看到的迹象)与可控性检核。
- 用三明治式赞赏:具体行为—能力命名—与目标相关性。
步骤3:成功地图(从一次有效时刻出发)
口述版“流程图”:用四格叙述将一次有效时刻拆解,找到可复制的最小差异。
- 触发(当时发生了什么使你开始行动?)
- 行动(你做了哪一步不同?)
- 支持(谁/什么在帮助你维持?)
- 结果(哪些可见变化说明更好了?)
对照检查:若“支持”缺位,优先补齐;若“行动”抽象,用再具体化提问落地到可观察行为。
步骤4:情境资源清单(五类盘点)
类别 |
示例 |
是否可及 |
证据/线索 |
人 |
能提醒的同伴、愿意共行的小组 |
本周可联系/邀约 |
聊天记录、日程邀请 |
地点 |
更少干扰的空间、固定座位 |
可预约/可常用 |
门禁卡、座位分配 |
时间 |
个人高能时段、番茄钟窗口 |
可预留 |
日历块、提醒器 |
工具 |
番茄APP、模板、清单 |
已安装/可下载 |
截图、使用记录 |
制度 |
导师周会、同伴检查点 |
可加入/可设定 |
会议纪要、打卡表 |
操作要点:每一项都用“是否可及”和“证据/线索”两列来检核真实可用性。
步骤5:资源→微目标→下一步行动(S-B-E链条)
情境 S:在什么具体情境中使用资源?
行为 B:可观察到的最小动作是什么?
证据 E:如何看见它确实发生了?(谁会看到、看到什么)
语言模板:
- 当进入(具体情境S)时,我会(可观察动作B),其证据是(可见线索E)。
- 依托(可及资源),将(抽象优势)转化为(具体行为),并用(证据)核对。
步骤6:量尺定位与回顾(0–10刻度)
- 定位:目前在0–10上你在哪一格?
- 放大:为什么不是更低?说明了哪些资源已在发挥作用?
- 微进步:上移0.5需要用到哪些已盘点资源?会在哪一天、哪个场景出现第一个迹象?
问句范例库(可直接使用)
通用资源提问
- 这周哪一刻让你觉得事情稍微顺了一点?你做了哪一步不同?
- 谁在那一刻给了你哪怕一点点帮助?他们具体做了什么?
- 在什么时间或地点,你更容易做成这件事?那里的哪些元素值得复制?
- 如果把这份能力放到明天的某个场景,会出现什么可见的小线索?
个体来访情境
- 当你状态略好时,你通常提前做了哪些准备?能举一个别人也能看到的例子吗?
- 如果把这份准备缩小成5分钟的动作,会是哪一步?
伴侣/家庭情境
- 上次沟通更顺的时候,你们各自做了哪一小步不同?家里谁第一个注意到?
- 如果把这份不同固定在一个具体时段或仪式里,会长什么样?
教育/职场情境
- 班级/团队什么时候更有效率?当时的规则或分工有什么不一样?
- 下周要复制这份效率,你会优先保留哪两个条件?
健康/康复情境
- 你最容易按时服药/锻炼的时段是何时?有哪些提醒或环境布置在帮你?
- 若把这份布置搬到明天,会具体多出哪一个可见差异?
应用演示:案例与对话分析
个案背景
来访者:研二学生,论文推进缓慢,自评拖延严重,情绪低落。希望“别再拖”。目前每周仅产出零散笔记。
师:如果这周“稍微更好一点”,你会看见什么小线索?【注释】先锁定“更好”的可见迹象,后续资源对齐有靶点。
访:也许至少有一次连续写满40分钟。
师:你过去哪一次更接近这个状态?当时你做了什么不同?【注释】进入优势访谈,寻找已发生的能力与条件。
访:上个月有一次,去图书馆,坐固定座位,开了番茄钟。
师:别人会怎么知道你在进入那种状态?【注释】证据化追问,锁定可观察线索。
访:我会把手机倒扣,并且戴上降噪耳机。
师:这些做法里,哪些由你可以直接安排?【注释】可控性检核,筛选“可及资源”。
访:去图书馆、固定座位、耳机和番茄钟都可以。
师:我们把那次经历做个“成功地图”:当时触发是什么?你第一步做了什么?谁或什么在支持?结果有何迹象?【注释】四格拆解,提炼可复制条件。
访:触发是中午吃完饭直接去图书馆;第一步先坐老位置,打开大纲;支持是耳机和番茄APP;结果就是写了两段,还标了参考文献。
师:如果把这些资源放进明天的某个时段,哪个时段最容易?【注释】转入S-B-E链条的“情境”。
访:明天午饭后到两点半。
师:那时你会做的第一步可观察动作是什么?别人能看到什么线索?【注释】完成S-B-E的“行为—证据”。
访:走到三楼固定座位,手机倒扣放左上角,戴耳机,开番茄钟,打开大纲。
师:若用0–10评价你对完成一次40分钟的把握,现在在哪一格?为什么不是更低?【注释】量尺定位+放大已有资源,强化自我效能。
访:大概在4。不是更低,因为最近午后精神还可以,而且位置熟悉。
师:从4到4.5,哪一个最小的安排最有帮助?【注释】微增策略,与可及资源对齐。
访:前一晚把耳机充好,并把番茄APP调好。
师:很好。我们把明天的目标写成一句S-B-E:午饭后到两点半(情境),你坐到固定位、倒扣手机、戴耳机并开番茄钟(行为),证据是完成一段可被复制粘贴的大纲文本并在文档里可见(证据)。【注释】将资源转译为可验证的微目标句。
常见挑战与整合应用
- 挑战1:来访者说“我没有优势”。
应对:转为“应对问句”与微证据追问,如“在这么难的情况下,你是如何挺过来的?”继而捕捉哪怕微小的坚持、选择、求助行为,并证据化。
- 挑战2:资源过于抽象,如“我要自律”。
应对:用具体化与情境化追问,将抽象品质转译为S-B-E句;必要时引入时间与地点限定,或用“别人会看到什么不同”来锚定行为。
- 挑战3:资源依赖他人而不可控。
应对:区分他人行为与自我可控的请求/邀请/准备,重写为“我将发出怎样的明确请求、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
与其他技术的联动
- 与量尺问题:把资源化为“从当前格到下一格”的具体推动因素与验证线索。
- 与例外探询:例外提供素材,资源评估做跨情境泛化与条件复制。
- 与动机性访谈(MI):先用改变言语激发动机,再用资源—微目标链条落实行动。
- 与CBT行为实验:用SFBT语言定义目标与迹象,将资源嵌入实验设计与复盘。
本章总结与行动指南
- 资源视角的价值在于:缩短从“看到可能”到“迈出一小步”的距离。
- 三大工具:优势访谈(抽取能力/支持)—成功地图(提炼条件)—情境资源清单(核对可及)。
- 关键是可控与证据:所有资源最终都要落到S-B-E句,配合量尺做及时验证。
明日午后(S),坐固定位、倒扣手机、戴耳机、开番茄钟(B),完成一段可复制文本,文档中能看到(E)。
你的练习
- 练习1:个人成功地图:回忆最近一次“稍微更好”的时刻,写下触发—行动—支持—结果四格,并用一条S-B-E句将其搬到明天的具体场景。
- 练习2:3×3资源快写:在3分钟内写出3个个人能力、3个关系支持、3个情境条件,每一项都加上一条“别人能看到的证据”。选择其中任意两项,写成可执行的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