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为第四次终结会谈,展示咨询师如何通过回顾、赞赏与量表提标,帮助来访者总结成功经验并规划维持策略。张晨在自信与希望中结束咨询,故事以“自我驱动的成长”画上圆满句号。
定位与目标:本章位于案例一的第四次会谈(终结环节)。重点示范解决导向短期治疗(SFBT)在终结会谈中的流程:进展回顾、证据化赞赏、量表提标与迹象化、维持与复发预防计划、系统性告别与自我驱动声明。避免重复前几章的起始联盟、例外识别与行动设计,转而强调“稳定化—维持—自主化”的终结逻辑。
核心能力映射:量尺评估与微增策略、赞赏与归因重构、应对问句与韧性强化、任务设置与日常化迁移、文档与反馈环、适配与边界识别。
张晨,17岁,高二,主题为厌学与学习动机低落。前三次会谈已完成:目标迹象化、例外放大、首选未来与行动计划设计。本次为第四次终结会谈,目标是巩固进展、提标与规划维持策略。
标注说明
C=咨询师,Z=张晨;注解标注所用SFBT微技能与意图。部分回合提供“平庸回复”与“优秀回复”对照,便于训练。
C:上次到今天,你觉得最值得一提的变化是什么?哪怕很小也可以。微技能:开放式、聚焦“变化”;建立终结会谈的进展框架。
Z:感觉状态更稳了吧。上周有两天都按计划做完作业。
C:你说“更稳”,在哪些时刻最明显?当时你在做什么,别人看见会说“他在往前走”?迹象化追问:把抽象词“稳”转化为可观察迹象。
Z:一个是晚自习后没有刷短视频,直接把物理错题订正完;还有就是上课打瞌睡少了。
平庸回复示例:“很好,那你以后每天都不要刷短视频。”问题:命令式、否定框架,忽略了已有效的条件与方法。
优秀回复示例:“那天能直接订正,是什么让你做到了‘先完成再休息’?有哪些条件或提醒帮了你?”资源化与条件分析:提炼可重复的触发因素与微脚本。
Z:好像是因为睡前看了那张计划卡,用了倒计时法,先定了25分钟。
C:你把“想去刷”变成了“先25分钟订正”。这听起来像你在自我引导。你当时对自己说了句什么话?语言外显化:让自我指导语可被提取、复制。
Z:就想,先把这题弄懂,懂了再玩更踏实。
C:这句“懂了再玩更踏实”很有力量。你愿意把它写进你的“自我引导语清单”里吗?文档化:把有效语言固化为工具。
Z:可以。
C:如果把你最近一周的学习动力放在0到10分的量表上,0是“完全没有动力”,10是“理想状态能稳住三周以上”。你这周大概在哪一格?量表问题:定义区间并将10分标准情境化。
Z:大概6.5吧。
C:你选择6.5,而不是4或5,说明一些事情在起作用。有哪些证据支持6.5?经典追问“为什么不是更低”:强化现有资源与有效行为。
Z:按计划完成了三次25分钟;上课记笔记更认真;还有就是心里没那么烦了。
C:这三条里,哪一条对你拉到6.5贡献最大?权重化:优先级识别,便于提标时聚焦。
Z:应该是三次25分钟的订正。
平庸回复示例:“既然是6.5,说明还差很多,为什么没到8?”问题:过早聚焦不足,可能削弱效能感。
优秀回复示例:“让你到6.5的关键做法是三次25分钟订正。为了向上半格,你希望在什么情境里先复制一次?”从有效出发的提标:在熟悉的情境微拓展。
C:如果这周到7.0,生活里会多出哪些看得见的小变化?别人怎么知道你进到7了?未来迹象化:定义“+0.5分”的可观察证据。
Z:可能是早上到校后我能先把昨天没完的题补一下,不拖到晚自习。
C:把“早补题”描述得像拍照一样具体:地点、时间、你会做的第一步动作?行为化与情境化:具体到第一步。
Z:到校后把包放座位上,先不聊天,拿出昨天那张错题清单,挑一道最简单的先做。
C:做完那道最简单的题,你会看到什么迹象提示你可以继续?建立正反馈线索,降低启动成本。
Z:如果能在10分钟内写完,就继续下一题;超过10分钟就先记个问号,课间去问同学。
C:这像是一条“7.0版早自习脚本”。愿不愿意把它命名?比如“十分钟启动车”。命名技术(社会建构主义):赋予可传播的标签,增强可记忆性。
Z:哈哈行,就叫“十分钟启动车”。
平庸回复示例:“那你每天早上必须至少完成三题,不然就退步了。”问题:僵化目标、缺乏弹性阈值,易引发失败感。
优秀回复示例:“当你因为突发情况打乱节奏时,7.0版本的你会怎么把‘十分钟启动车’重新接上?”应对问句:为波动预设复位步骤,提高持续性。
C:我想指出你做对的一件事:你没有要求自己一口气解决所有难题,而是用“最简单第一题+十分钟阈值”的方法开始。这显示你具备两种能力:一是对任务难度的精确分级,二是对注意力节奏的自我管理。三段式赞赏:具体行为—与目标相关—内在能力归因。
Z:被你这么说,我确实感觉是我自己在掌控。
C:这种掌控感,过去一个月里在哪些场景也出现过?泛化:把能力从学习迁移到其他场景,增强稳定性。
Z:篮球队训练吧,我给自己定了提前10分钟热身。
C:同样是“十分钟启动车”,你已经在不同场景用过,难怪你能稳在6.5。意义连缀:跨场景的一致性=可复制资源。
C:如果未来某一天你掉到6分甚至5.5分,最先能看见的预警信号是什么?预警信号识别:复发预防的第一步。
Z:应该是晚自习后直接打开视频。
C:当这个信号出现时,你的24小时“回到6.5计划”会包含哪三个小步骤?24小时窗口:把波动放入可控时间框。
Z:第一,关视频,站起来喝水;第二,把今天的错题清单翻开,先做一道最简单的;第三,给那个同学发个消息,约明天早上问一道卡住的题。
C:很具体。谁能成为你这个24小时计划的见证者或支持者?系统支持:把他人纳入维持回路。
Z:同学可以,还有我妈,我可以跟她说我有“十分钟启动车”。
平庸回复示例:“你要保证以后不再看视频。”问题:非现实承诺,无复位机制。
优秀回复示例:“当你已经点开了视频,你愿意不关掉自责,而是先关掉视频、喝口水、走两步,再回到‘十分钟启动车’。这套顺序对你可行吗?”去病理化+顺序化脚本:承认人性+提供复位序列。
C:想象你到达7.5。除了你自己的行为,周围人会有哪些小反应让你意识到“我在进步”?循环问句:引入他人视角,扩展可见证据。
Z:同桌可能会说“今天效率不错”;我妈可能少催我两句。
C:当你听到“效率不错”,你会怎么回应来巩固这个小循环?巩固反馈环:把他人反应变成强化剂。
Z:我可能说:嗯,我先把简单题搞定了,比较顺。
C:很到位。你把过程说出来,等于给自己再次提示“我怎么做到的”。外化策略:把“方法”用语言再固化一次。
C:我们用两三分钟,把你最近几周做对的事串成一个“成功脚本”。由你来讲,我在旁边记要点。可以吗?自我叙事重构:由来访者主讲,增强主体性。
Z:行。我先说:从记错题清单开始,用25分钟专注;实在难就先做简单的;超时就记问号;早自习再补或者问同学;晚上尽量先订正再休息。还有一个是给自己说“懂了再玩更踏实”。
C:我补充你说的顺序词,让它更像操作说明:先、如果、然后、以及。你听听看对不对——先写最简单的一题;如果超过10分钟,就先标记并停;然后在第二天早自习用“十分钟启动车”补;以及在需要休息前对自己说“懂了再玩更踏实”。结构化重述:将零散策略串成流程。
Z:对,差不多就是这个。
C:这份“成功脚本”,你想贴在书桌还是夹在错题本里?情境嵌入:把脚本放到使用场景。
Z:夹在错题本吧。
C:在不把自己逼得太紧的前提下,下一周你愿意尝试把6.5稳定在7.0,并在两天里看见“十分钟启动车”的迹象各一次吗?我们只需要两个可验证的证据。提标=小幅稳定+可验证证据;降低负担感。
Z:可以。
C:我们定义“验证方式”:你在错题本页角画一个小闪电标记,每次完成就打一个。下周你自己数一数达到几个。证据化追踪:自我监测工具。
Z:好。
平庸回复示例:“我期待你下周把分数提到8分以上。”问题:提标过度,脱离可见证据,易挫败。
优秀回复示例:“如果你发现一两天状态下滑,但‘闪电标记’依然各完成一次,那也算达标。我们关注可复制的行为,而不是完美。”去完美化:允许波动,强调可复制性。
C:我想用三句话来结束这段旅程。第一,你在最困难的时候没有把自己否定到底,而是找到了“先做最简单的一题”。第二,你把注意力管理从模糊的“自律”变成了具体的“十分钟启动车”。第三,你愿意让别人看到你的努力,并且用语言把方法说出来。这三点,是你自己带来的改变。三段式赞赏+内在归因:把成果归还给来访者。
Z:谢谢。我感觉这次不像被人推着走,更多是我自己在动。
C:终结后如果有波动,你已经有24小时回到6.5的计划、两个“闪电证据”、和一个“十分钟启动车”。这三样像是你的工具包。未来,你就是这套方法的使用者与升级者。自我驱动声明:巩固主体地位。
Z:嗯,我觉得我可以。
C:你愿意回去跟妈妈说一句“请求性的说明”吗?比如:“我在尝试一套学习节奏,如果我晚自习后先订正再休息,请您先别催,等我打完‘闪电’再交流。”家庭沟通微脚本:降低外部干扰,转化为支持。
Z:可以,我回去试试。
训练要点提示:终结会谈中的“提标”不等于设立更高分数,而是定义更清晰的可观察迹象与维持机制。赞赏需要连接“目标—证据—能力”,避免空泛夸赞。应对问句把波动纳入计划内,提升持续性。
要素 | 我的内容 |
---|---|
目标分数区间 | 本周稳定在7.0(允许波动±0.5) |
关键脚本 | “十分钟启动车”:先做最简单一题;超过10分钟标记问号;早自习补或请教 |
自我引导语 | “懂了再玩更踏实” |
预警信号 | 晚自习后直接打开视频、拖延订正 |
24小时复位序列 | 关视频—喝水走动—做一题最简单—发消息约同学—在错题本打“闪电” |
可见证据 | 一周至少两个“闪电”标记 |
支持者 | 同桌A、妈妈(知情并支持) |
实操练习(可点击)
常见偏差与修正
提示:可将本章对话用于刻意练习。建议录制自我练习音频,逐句比对“平庸—优秀”差异,优化微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