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心理
十年口碑经营
下载APP
毛慧颖心理咨询师
47岁
抑郁焦虑
婚姻情感
人际职场
青少年
服务
248
人
|
99%
好评
咨询
匿名
2022-06-02 19:39:51
抱抱TA
在经历了艰难的复杂的深入的痛苦的自我探索后,我无比深切的明白了自我的局限和心理学的局限,我开始学会放弃解决和“自我”有关的问题。 没想到正在看的这本书又契合了我的想法。 我在用我自己的方式跳出自我框架,和禅类似,但不相同。在尝试中。 —————— 以下为《禅与心理分析》书摘 据记载,另一位伟大的禅师临济,在被人家问到问题时,常发出令人莫解的喝声;又另一位大师,德山,甚至在发问者还没有开口时,就挥起他的棒子。 事实上,德山的名言乃是“有东西说也三十棒,没东西说也三十棒”(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 只要我们仍旧留在相对的或智力的层面上,我们就永远不能从禅师们的行为中见出什么意义;我们永远看不出在所问的问题与禅师们似乎易怒的行为间有任何关联,更不必说这些行为在发问者身上所产生的影响。整个的转机的不相关,的确不可解,至少说来也是令人困惑的。 实情是,含藏着人类生存整体的东西,不是一件属于智性的事,而是就最初始的字义来说,属于意志的事。 智力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它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但要期望从智力获得任何最终的回答,这确实是对它要求过高了,因为这不是在智力本性之内的。答案是深深埋在我们生命的床岩之下的。 要把这床岩打开,需要意志受到最基本的震撼。当一个人感受到这种震撼,知觉的诸门扉就会打开,而此前所未曾梦见的一个新界域呈现出来。 智力提出问题,但处置问题的却不是提议者自身。智力——不论我们怎么说它——终究是表面的,是漂浮在意识层面上的一种东西。为达到无意义,这个表面必须打破。 但是,这个无意识若还留在心理学领域,就不可能产生禅宗意义的悟。心理学必须被超越,并且必须叩及我们可以称之为的“本体无意识”。 宋代的禅师们,在长久的体验与对弟子的教育中,必然是发现了这个事实。他们要用“无”来把智力的障碍打破——在这个“无”中,没有一丝智力作用,而只有那越过了智力的意志。 但是我要提醒我的读者,不要把我认作是彻头彻尾的反智性主义者。我所反对的是把智性认作最终的实体本身。 实体在何处,这确实是必须用智性来决定的,不论它何等模糊。但是要抓握到实体,却只有在智性弃权之后才可能。 禅宗知道这个道理,并因此把看似有几分智性成分的话提出来,作为公案,这种话在表面上看来似乎要求着逻辑性的处理,或者,更正确些说,看来似乎有着这类处理的可能性。
11
16
276
好长
匿名
再次推荐微信读书
笑儿老师
笑儿老师送了一个拥抱
匿名
“微信读书”app,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好书真多,太满意了!
灵巧
灵巧送了一个拥抱
倾听心灵
倾听心灵送了一个拥抱
予彩【解忧心咨师】
你好,很棒!!!
张志强
张志强送了一个拥抱
大笨熊
[可爱]
阳光姐姐
阳光姐姐送了一个拥抱
安安情感
你好
心俞悦❤
心俞悦❤送了一个拥抱
虹姐懂你
虹姐懂你送了一个拥抱
安安老师
安安老师送了一个拥抱
可心聆听
可心聆听送了一个拥抱
天心【倾听】
天心【倾听】送了一个拥抱
天心【倾听】
[太阳]天心倾听:在这里为您解忧、一对一保密服务、倾听您的心事,给您传达爱的温暖、呵护您的心灵。可以和我聊聊,愿我成为您信赖的倾听者。[爱心]
雷老师
雷老师送了一个拥抱
春润❤心灵驿站
不错
秋语
秋语送了一个拥抱
董懂
董懂送了一个拥抱
王宇
你好
情感修复/大米老师
嗨,你好! 我是平台的优选咨询师,有什么困惑我可以帮到你。
陪我去看海
陪我去看海送了一个拥抱
匿名
.送了一个拥抱
明烛导师
明烛导师送了一个拥抱
明烛导师
是的,挺的app分享一个禅机八间之间一念之间天地间一寸之间神魔间一撇捺间真字间一步之间酬勤间
更多内容 APP查看
Hi,朋友,欢迎您,需要心理咨询服务吗?
亲,我在线,有烦恼可向我倾诉。
微信咨询
接上篇——《禅与心理分析》书摘—— 不论对任何题目我们做任何陈述,只要它仍旧诉诸逻辑性的处理方式,它就无可避免地停留在意识层面。 智力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为我们提供许许多多用途,甚至于到达毁灭个体或整个人类的地步。 无疑,它是一种最有用的东西,但它却无法解决我们每个人在生命过程中必定要遇到的最终问题。这个问题即是生与死的问题,而这关乎着生命的意义。 当我们面对这个问题,智力必然得承认它无能为力;因为它必然会碰到死巷或不能越过的墙,这是它本性所无可避免的。 为此,禅宗常在背后刺激我们,让我们继续合理化思考的习惯,以便让我们自己去看清楚,用这种荒瘠的方式可以行走多远。 禅清楚知道这种思考的界限何在。但是,一般而言,除非我们发现自己身处这个死巷,我们是不知这个事实的。 为了唤起我们整个生命,这种亲身经验是必要的,因为我们平常太易于满足于我们的智力成就,而这些成就,终归说来,只是关乎于我们表面生活的。 使佛陀最终觉悟的,既不是他的哲学训练,也不是他的禁欲或德性上的严格奉行,佛陀是在放弃了所有这些围绕在我们生活外围的表面实践时,他才达到了觉悟。 智性作用、德性作用,或概念化作用,只是为了让我们去知道它们的界限。公案的训练是意在使我们深切地痛感这个道理。
(匿名)
心理分析中,你必须对所有压抑着你真实感情和心理意图的抗拒行为和个人情绪保持相当的觉知力。所有的抑制都是不纯洁的,而只有当心智被彻底净化后,心理转变才开始发生。 你只有拥有绝对纯净的心识才能保持绝对的客观,如此你才可能承认在意识中独立存在的那些意愿,比如客观地承认某种幻想。所以在你能够承认这些独立存在的心理现象之前,你必须要移除许多限制,直到任何客观存在的心理过程不再发生。 只有当你认识到心理内容拥有其自主性,那些念想出现并非是你创造了它们,它们是通过某种内在自发机制生成时,你才能够了知自己的内在。至此,客观的心理发展才能开始。然后内在的真实自我逐渐苏醒。 ———————— ”只有当你认识到心理内容拥有其自主性,那些念想出现并非是你创造了它们,它们是通过某种内在自发机制生成时,。。。。。” 这段话解除我最近的困惑,让我更加坚定了”我不是谁”。 真的是我需要什么,就刚好在看能解惑的书,简直是有如天助。
(匿名)
佛教讲的苦也许就是真相,因不可接受而生出妄心妄念妄为,远离实相,无中生有,犹如火烤求清凉,因不妄动而斩断,因觉察而觉,心定而生慧。人性本自足,红尘即道场,恰如本性,不偏不倚。连花而笑,本无需解脱之事。
(匿名)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匿名)
男,31岁,人要心静,言多必失,,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念觉,众生就是佛;,,一念迷,佛就是众生。,,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曾觉醒的佛。,,所谓的觉悟,,,不过是回归自性,看清本心得自在。,,自在,就是在做我自己。,,心无挂碍,通达无碍,,,会得到离苦得乐的境界,,,自然也会得自在的人生。,,
在典型的心理分析中,患者一旦发觉了压抑、投射等的存在,就会产生极大的觉知能量。 分析过程本身会带来意识的扩大,但是自我与客体对象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仍然存在——然而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如果意识能成功地从客体和自我中分离,继而进入无我,就能够到达另外一个既陌生又原本的意识中心。 这种不住不执的意识状态就是从激情和与物质客体纠缠的领域中解脱出来。(一旦意识与自我结合,那么心智立刻就被这个世界所纠缠。)
(匿名)
女,40岁,《人到无求品自高》 我相信这个人性的规律永远正确。怎样让人不患身心疾病,还有较高的品行?我觉得关健在于求的是什么。 如果只求衣食住行,在当下社会,这个绝大部分人都可以非常满足了。 如果求永生,这个没有人能够得到满足,所以人们会理智的放弃这个目标。 如果求存在感,这个绝大部分人也都能够得到满足。 如果求价值感,这个就较少有人能够得到满足。因为有竞争啊,你觉得任何一个能带来价值的点,都有人比你强啊,永远有人比你强啊! 在这个物资充裕、科技发达、文化多元的现代社会,给人的自我(曾经压抑的自我)提供了很多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但机会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竞争无形中给了人们难以化解的压力。 压力产生焦虑,焦虑强化了性格模式,强化的性格模式容易与其他人产生矛盾冲突,外在冲突引起内在冲突,内外冲突不断,导致心理疾病。 心病还得心来医,只有让“心”舒服了,病才会好。我认为,教导或引导别人改正自己去适应别人,以减少冲突,这是让当事人“委曲求全”,这是最差劲的心理咨询,还不如没有,因为生活中有太多人在教导他们,正是因为过度的教导,才导致他们生病的。 引导当事人改正自己去适应自己的梦想和理想(对象可以是某个人),这是可以的,因为理想是他们的一部分,为理想而改变自己,是爱自己的表现。但这也不是一个好办法。 更好的办法是,让当事人在达成理想之前就能够自己认可自己,提升自我价值感。我觉得这可以代表优秀咨询师的水准,也是普通咨询师的提升目标。 当然,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有不同的对治办法。我想说的是,对于没达到中重度心理疾病的人,咨询师也一味采取“引导当事人改正自己”的方法,去帮助当事人提升自己,我觉得这是完全无效的,甚至反作用非常明显。觉察能力好的人能自己保护自己,觉察能力不好的人很可能就被带到阴沟里去了,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而且事实上,越是重度的心理疾病,越需要包容接纳,所以可以总结的说,不论哪个程度的心理问题,都不能用“教导别人改正自己”的方法来恢复自信和健康。他们就是因为从来没得到过认可,没有价值感,没有安全感,无法信任别人,才生病的,然后来到咨询师那又是一次“问题检测”和对纠正的建议和教导。 让当事人无力和绝望的是,无论去到什么地方,“我”从来没有被真正的看见过。 这就是我对擅长讲道理,擅长搬运知识进行头脑灌输的陈明咨询师特别愤慨的原因。
男,21岁,舍曲林三片,白天玩了一上午的王者,队友又菜又爱玩,今天我带了个指套玩,玩了桑启,典韦,狄仁杰,孙尚香,孙膑,姜子牙
女,16岁,想问一下去医院要怎么找医生,是什么样的一个流程,从来都没去过大医院。
(匿名)
首页
心理咨询
倾诉热线
论坛
心理测试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问题索引
|
文章索引
|
微博索引
|
资讯文章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问题列表
/
2022
/
0602
问
在经历了艰难的复杂的深入的痛苦的自我探索后,我无比深切的明白了自我的局限和心理学的局限,我开始学会放弃解决和“自我”有关的问题。 没想到正在看的这本书又契合了我的想法。 我在用我自己的方式跳出自我框架,和禅类似,但不相同。在尝试中。 —————— 以下为《禅与心理分析》书摘 据记载,另一位伟大的禅师临济,在被人家问到问题时,常发出令人莫解的喝声;又另一位大师,德山,甚至在发问者还没有开口时,就挥起他的棒子。 事实上,德山的名言乃是“有东西说也三十棒,没东西说也三十棒”(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 只要我们仍旧留在相对的或智力的层面上,我们就永远不能从禅师们的行为中见出什么意义;我们永远看不出在所问的问题与禅师们似乎易怒的行为间有任何关联,更不必说这些行为在发问者身上所产生的影响。整个的转机的不相关,的确不可解,至少说来也是令人困惑的。 实情是,含藏着人类生存整体的东西,不是一件属于智性的事,而是就最初始的字义来说,属于意志的事。 智力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它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但要期望从智力获得任何最终的回答,这确实是对它要求过高了,因为这不是在智力本性之内的。答案是深深埋在我们生命的床岩之下的。 要把这床岩打开,需要意志受到最基本的震撼。当一个人感受到这种震撼,知觉的诸门扉就会打开,而此前所未曾梦见的一个新界域呈现出来。 智力提出问题,但处置问题的却不是提议者自身。智力——不论我们怎么说它——终究是表面的,是漂浮在意识层面上的一种东西。为达到无意义,这个表面必须打破。 但是,这个无意识若还留在心理学领域,就不可能产生禅宗意义的悟。心理学必须被超越,并且必须叩及我们可以称之为的“本体无意识”。 宋代的禅师们,在长久的体验与对弟子的教育中,必然是发现了这个事实。他们要用“无”来把智力的障碍打破——在这个“无”中,没有一丝智力作用,而只有那越过了智力的意志。 但是我要提醒我的读者,不要把我认作是彻头彻尾的反智性主义者。我所反对的是把智性认作最终的实体本身。 实体在何处,这确实是必须用智性来决定的,不论它何等模糊。但是要抓握到实体,却只有在智性弃权之后才可能。 禅宗知道这个道理,并因此把看似有几分智性成分的话提出来,作为公案,这种话在表面上看来似乎要求着逻辑性的处理,或者,更正确些说,看来似乎有着这类处理的可能性。
给力心理APP
免费公益心理咨询平台
长沙给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证:湘ICP备14006375号-3
×
举报
涉黄举报
涉政举报
涉恐举报
扫码下载APP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