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心理
十年口碑经营
下载APP
本人拒绝私聊
2021-05-26 11:57:58
抱抱TA
女,40岁,《人到无求品自高》 我相信这个人性的规律永远正确。怎样让人不患身心疾病,还有较高的品行?我觉得关健在于求的是什么。 如果只求衣食住行,在当下社会,这个绝大部分人都可以非常满足了。 如果求永生,这个没有人能够得到满足,所以人们会理智的放弃这个目标。 如果求存在感,这个绝大部分人也都能够得到满足。 如果求价值感,这个就较少有人能够得到满足。因为有竞争啊,你觉得任何一个能带来价值的点,都有人比你强啊,永远有人比你强啊! 在这个物资充裕、科技发达、文化多元的现代社会,给人的自我(曾经压抑的自我)提供了很多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但机会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竞争无形中给了人们难以化解的压力。 压力产生
焦虑
,
焦虑
强化了性格模式,强化的性格模式容易与其他人产生矛盾冲突,外在冲突引起内在冲突,内外冲突不断,导致心理疾病。 心病还得心来医,只有让“心”舒服了,病才会好。我认为,教导或引导别人改正自己去适应别人,以减少冲突,这是让当事人“委曲求全”,这是最差劲的心理咨询,还不如没有,因为生活中有太多人在教导他们,正是因为过度的教导,才导致他们生病的。 引导当事人改正自己去适应自己的梦想和理想(对象可以是某个人),这是可以的,因为理想是他们的一部分,为理想而改变自己,是爱自己的表现。但这也不是一个好办法。 更好的办法是,让当事人在达成理想之前就能够自己认可自己,提升自我价值感。我觉得这可以代表优秀咨询师的水准,也是普通咨询师的提升目标。 当然,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有不同的对治办法。我想说的是,对于没达到中重度心理疾病的人,咨询师也一味采取“引导当事人改正自己”的方法,去帮助当事人提升自己,我觉得这是完全无效的,甚至反作用非常明显。觉察能力好的人能自己保护自己,觉察能力不好的人很可能就被带到阴沟里去了,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而且事实上,越是重度的心理疾病,越需要包容接纳,所以可以总结的说,不论哪个程度的心理问题,都不能用“教导别人改正自己”的方法来恢复自信和健康。他们就是因为从来没得到过认可,没有价值感,没有安全感,无法信任别人,才生病的,然后来到咨询师那又是一次“问题检测”和对纠正的建议和教导。 让当事人无力和绝望的是,无论去到什么地方,“我”从来没有被真正的看见过。 这就是我对擅长讲道理,擅长搬运知识进行头脑灌输的陈明咨询师特别愤慨的原因。
9
7
474
获得公益心:
王 宇
你好
余文老师
很高兴再次读到你的深度思考内容,每次阅读你的长文都获益颇多。
余文老师
你认为好的咨询方式是,通过支持来访者获得更好的自尊体验,以此为基础再协助来访者去认识和修正不适应的思维或者关系模式。
龙凤
你好
本人拒绝私聊
余文老师。非常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
悄悄话
愤慨说明我们心理已经失衡了,这个世界这么大,什么人都有,人无完人,如果我们不能正视与接纳别人与自己身上的瑕疵,必定会导致心理失衡久而久之产生心理障碍
本人拒绝私聊
悄悄话。谢谢您辛苦写了这句正确的废话!
葛老师
你好,你在修心,我很感动,你的心声也是需求者的心声,我截图了,谢谢你!!!非常感谢!你在用心说话!
倾听时刻
更多内容 APP查看
女,我发现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和现象。 我们从小到大,一直在期待的,努力的,挣扎的,反抗的,都是想要有人能看见自己。 父母,老师,各种权威,都没能看见我们,他们看不见那个独一无二的我们自己,有趣的自己,有价值的自己。。。。。因为他们自己就是“无趣的,无价值的”,所以无法发现别人的“存在”。 没有哪一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绩好,各方面表现好,为了实现这些“好”,他们不敢表现真实的自己,极力伪装成一个职业化的角色,去塑造“祖国的未来。这也就算了,因为他们的存在是这个社会流水线的需要,我们无力抵抗社会对我们的“塑造”。 但我觉得,心理咨询师是应该跳出所有权威的框架,用最人性化的视角和身份来对待求助者的。 可令人悲叹的是,他们不但没有跳出权威框架,甚至还发展出了比权威更隐蔽的功能,因为他们掌握的“道理”更全面更细微,对当事人的内在影响更大。 他们和所有权威一样,不敢表现真实的自己。不以真实相对,你能给予当事人什么?不还是和家长老师们一样的点评和说服吗?不还是和家长老师们一样的期望和塑造吗?不还是和家长老师们一样的软控制吗?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感受就是这样的,无论走到哪,遇见谁,我们永远都是有问题的。以为咨询师能让我感受好一点,觉得自己没那么差,但他们职业化的“欣赏和鼓励”来得太过短暂而虚假,根本无助于我摆脱问题,只会让我的内心更无助更灰暗。因为我认为我已经用了最好的办法(心理咨询)来解决问题。 没有人有能力让当事人真正的感觉好起来,而不是短暂的陪伴时的瞬间良好体验。这种体验就像吃药,药效过后更无助。 只知道拿书本知识去和当事人的问题打交道,从来没有人敢用真实的自己和当事人本人打交道,这就是我认为心理咨询效果差,甚至造成负面效果的原因。 是啊,那样当然太难了,因为你们面对自己的父母,伴侣,孩子,都会把真实的自己藏起来,用不同的面具和他们相处,又何况面对你的来访者呢。 自己不成长,如果真正的帮助到别人呢? 或许你们的方法能对少数依赖面具活着的人有效果,但对于我这种不喜欢面具,特别想要剥离面具,特别容易识别别人面具,想去摘别人面具的,处于自我成长不稳定时期的我来说,你们的方法完全无效,让我非常反感。 自欺的咨询师,有可能帮助到比他们自欺严重几倍的人,这个我是相信的。 沉睡着的自欺的人们啊,你们何时愿意醒过来看看这美丽的世界啊? 阿弥陀佛!
(匿名)
女,31岁,——【成长也是一种痛】 曾经,“权威”们无数次坚定的对我说:你必须改,你需要改,如果你能改......让我感觉到我被不同程度的坚决的否定了。 最近,我怀着求助与好奇的心态,在心理平台和不同的倾听者老师语音聊了一段时间,我体验到了另一种被否定的感觉。 咨询师职业的素养给了我头脑层面的包容接纳,并向我传达和灌输了不同的道理(道理我早就懂),即使在了解到我是多年心理爱好者,并有很多新领悟和体悟,且不断自我更新的前提下,依然把我当成一个“有问题的求助者”,并努力让我明白:我必须改,我需要改,如果我能改.......我感觉到我被不同程度的否定了,只是这种否定变得温柔和隐蔽了。 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那些语重心长、那些苦口婆心的“为你好”的人,不管显得多有耐心多有爱心,都是一种对当事人的否定,都有无法忽视的杀伤力。而这种以爱之名的否定和打击,很多咨询师本人都认可,并不会觉得这样会伤害人,所以无法理解求助者的内心,因而他们(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帮助”起不了任何作用,甚至是反作用。 人是心思细腻、情感丰富的高级生物,我们需要较好的存在感。不被认可是我们内心最沮丧的部分,无法改变自己去获得认可,是我们内心最无力的部分。 很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散发着“灵魂之光”的咨询师,让我有了追光的动力,让我从“我需要改”走到了“我想要改”,让我把关注点从“有问题的自己”变成了“美好的自己”。 曾经,我总想着给别人“看病吃药做手术”,在不断失望、受挫、被教训和被诅咒后,不得不给自己“看病吃药做手术”,拿起针给自己穿刺,拿起刀给自己剔肉刮骨.....曾经极力否认并逃避的问题,如今不得不坦诚面对,并撕开自己血淋淋的伤口,在挣扎和痛苦中坚强的努力的成长。 要给自己做“手术”了,这不是一种好的感觉,但却是最值得去做的事。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我愿意承受成长的痛。 我渴望早日看到自己更好的样子。加油! ———————————————— 补充 或许咨询师(温和的权威)眼里都有一个更好的“当事人”,这让当事人感到了不自信和压力,这种感觉无助于当事人展开行动让自己蜕变。如果咨询师能够“让我是我,让你是你”,而不是咨询师眼里的“我和你”,这样更有助于当事人听到内心的呼唤,成为更好的自己。 ——————————————
(匿名)
《解决问题时的几种心理状态》 我觉得人在面对别人问题时,有至少4个心理层次: (1).有办法、有耐心。(从容自信,热情大方——常见于付出型的能力超群者) (2).有办法、没耐心。(坚定自信,冷淡沉闷——常见于掌控型的能力突出者,如强弱配比的亲密关系或隶属关系) (3).没办法、有耐心。(淡定平和,讲道理——常见于付出型的能力一般者,如父母对孩子,咨询师对来访者) (4).没办法、没耐心。(心烦意乱,发脾气——常见于掌控型的能力低下者,如父母对孩子) 我觉得咨询师常见的状态是(3),因为他们熟知人的心理并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凡事都能够说出个12345来,所以能够非常淡定的面对几乎所有案例。但其实并没有能够真正有效的帮助到案主的能力。所以只能从头到尾的倾听、分析、输出(讲道理),就像玩单机游戏一样。 ———————— 以上,大家是否有识破我的“阴谋”呢? 不用大家费脑,我自招吧。 我的本意是想提醒大家认识到一个问题——心理咨询师的局限性。(建议大家在咨询前不要对他们抱有任何希望) 他们之所以态度非常好,充满人性的温暖,并不是因为他们能够帮到你而展现的自信式的热情,而是因为意识到很可能无法真正帮助到你而有的谦卑式的温暖。 事实上,正因为求助者感受不到来自对方内心深处的自信和力量,所以他们没有办法获得力量,所以只能在咨询结束后继续孤单奋战。 —————————— 我是一个狂热的心理学爱好者,所以难免以“狂”示人,还请大家见谅。 下面截图内容,是我想要解决的问题。我觉得我写得太好了,直观的描述了几乎是所有心理问题的成因。但我觉得能把我写的内容真正看懂的人都不多,所以我也不奢望解答了。但欢迎探讨。 看完我的问题,请大家谦虚一点,不要说你能帮助我,这是我最反感的话。我敢说,能帮助我的人还没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来。 当然,你给我一万个亿,能从外部解决我的问题。这说的是外部解决,如果从内部解决的话,你不可能做到,所以还是谦虚点吧。
(匿名)
女,30岁,——【更好的自己】之咨询师版 最近,我怀着求助与好奇的心态,在心理平台和不同的倾听者老师语音聊了一段时间,我体验到了另一种被否定的感觉。 咨询师职业的素养给了我头脑层面的包容接纳,并向我传达和灌输了不同的道理(道理我早就懂),即使在了解到我是多年心理爱好者,并有很多新领悟和体悟,且不断自我更新的前提下,依然把我当成一个“有问题的求助者”,并努力让我明白:我必须改,我需要改,如果我能改.......我感觉到我被不同程度的否定了,只是这种否定变得温柔和隐蔽了。 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那些语重心长、那些苦口婆心的“为你好”的人,不管显得多有耐心多有爱心,都是一种对当事人的否定,都有无法忽视的杀伤力。而这种以爱之名的否定和打击,很多咨询师本人都认可,并不会觉得这样会伤害人,所以无法理解求助者的内心,因而他们(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帮助”起不了任何作用,甚至是反作用。 人是心思细腻、情感丰富的高级生物,我们需要较好的存在感。不被认可是我们内心最沮丧的部分,无法改变自己去获得认可,是我们内心最无力的部分。 很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散发着“灵魂之光”的咨询师,让我有了追光的动力,让我从“我需要改”走到了“我想要改”,让我把关注点从“有问题的自己”变成了“美好的自己”。 或许咨询师(温和的权威)眼里都有一个更好的“当事人”,这让当事人感到了不自信和压力,这种感觉无助于当事人展开行动让自己蜕变。如果咨询师能够“让我是我,让你是你”,而不是咨询师眼里的“我和你”,这样更有助于当事人听到内心的呼唤,成为更好的自己。
(匿名)
女,,心理医生的病是给病人治好的?,心态成长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病我两分。把病人和医生进行二元对立。,,,第二阶段:病我同一。认识到自己和病人的关系是老病友和新病友促膝谈心的关系。,,,第三阶段:病我互换。认识到原来病人是自己的医生,自己是病人的病人。,,,第四阶段:无病无我。认识到“病人”和“医生”这两个身份认同的空无性。,,,第五阶段:病我任运。体验到“病人”“医生”身份认同的空无性和明现性两面,并且体验到此两面相互联系转化的所有过程。,,,第六阶段:病我融摄。此时咨询师整个身心状态具有和病人一样的融摄能力,可以自由进出两分、同一、互换、双无、任运等各种心态。,,,,其意志如山安住,岿然不动;其情绪如海安住,动静相宜;其感知随境安住,本然无修;其行为明心安住,如刀出鞘,立断无染。,,,在此六阶段的成长中,除了第六阶段,咨询师在其他每个阶段都需要来访者的帮助和治疗。,, ,,,何以咨询师会如此需要患者的帮助,而自己又完全蒙在鼓里呢?,,,这是因为咨询师自己从小到大就一直被蒙在鼓里,以为自己的能耐和职责就是帮助他人,以为自己是不需要他人帮助的。,,,这种自恋幻想——我生来就是帮助他人——的产生当然不是无凭无据的。,,,它的前身是这样的念头:“成年人(爸爸、妈妈等)是需要我的帮助的,因为他们如此虚弱。”,,,这个念头形成于一个人的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并且会支配他一生的轨迹,让他终身成为一个助人者。,, ,,很多心理咨询师都会做个人体验,以了解自己的人格是如何形成的。,,,个人体验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从业动机的分析。,,,在我的个人体验中,来访者的材料总会在某个时刻打动我,让我说出这句话:“其实你一直是你们家的心理医生。”,,,
(匿名)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独立的性格特点,和清晰直接的表达能力,还有针对自己擅长的心理问题去开导相应的患者。 当一个患者站在这个空白的平台上,看到很多老师愿意拉他一把,但是,有些老师的功利心态比较明显,脆弱的患者,敏感的心灵很容易察觉,那么你们想帮他一把的举动,有可能打上狼外婆的标签,反而不容易达到你们收获患者的目的。 其实人人都是患者,只是抵抗能力有强弱之分,我也是一名长期心理抑郁的患者了,我刚了解到这个平台,加入进来,是真心希望发现能够拉我一把的人。 人类都有有独立的性格特点,我观察有些老师的风格让我很有安全感,但是有些老师的措辞,让我不敢信任。我真心希望发现那个能真心帮我的人。 希望这的老师,多一些表演天赋,针对不同的患者,真心希望帮助他们,并用心开导,隐藏自己的功利欲望。你们不会跟他一样痛,但是请装出一样痛过的感觉。 我是一条渴望上钩的鱼,但是希望你给我一个上钩的理由。
我觉得人在面对别人问题时,有至少4个心理层次: (1).有办法、有耐心。(从容自信,热情大方——常见于付出型的能力超群者) (2).有办法、没耐心。(坚定自信,冷淡沉闷——常见于掌控型的能力突出者,如强弱配比的亲密关系或隶属关系) (3).没办法、有耐心。(淡定平和,讲道理——常见于付出型的能力一般者,如父母对孩子,咨询师对来访者) (4).没办法、没耐心。(心烦意乱,发脾气——常见于掌控型的能力低下者,如父母对孩子) 我觉得咨询师常见的状态是(3),因为他们熟知人的心理并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凡事都能够说出个12345来,所以能够非常淡定的面对几乎所有案例。但其实并没有能够真正有效的帮助到案主的能力。所以只能从头到尾的倾听、分析、输出(讲道理),就像玩单机游戏一样。 ———————— 以上,大家是否有识破我的“阴谋”呢? 不用大家费脑,我自招吧。 我的本意是想提醒大家认识到一个问题——心理咨询师的局限性。(建议大家在咨询前不要对他们抱有任何希望) 他们之所以态度非常好,充满人性的温暖,并不是因为他们能够帮到你而展现的自信式的热情,而是因为意识到很可能无法真正帮助到你而有的谦卑式的温暖。 事实上,正因为求助者感受不到来自对方内心深处的自信和力量,所以他们没有办法获得力量,所以只能在咨询结束后继续孤单奋战。 —————————— 我是一个狂热的心理学爱好者,所以难免以“狂”示人,还请大家见谅。
(匿名)
其实我觉得咨询治愈不了自己,最终还不是得靠自己,咨询只是暂时的,我们要面对的是现实和人性
(匿名)
请问大家看看聊天记录是长图,可以往下翻的那种,麻烦大家往下翻一下,发的很长对吧请大家说说是不是你们在跟人说话的时候一般都不会有这么多话想对别人说呢?
(匿名)
女,15岁,。。。。。。。。我觉得自残可以缓解我的焦虑
(匿名)
首页
心理咨询
倾诉热线
论坛
心理测试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问题索引
|
文章索引
|
微博索引
|
资讯文章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问题列表
/
2021
/
0526
问
女,40岁,《人到无求品自高》 我相信这个人性的规律永远正确。怎样让人不患身心疾病,还有较高的品行?我觉得关健在于求的是什么。 如果只求衣食住行,在当下社会,这个绝大部分人都可以非常满足了。 如果求永生,这个没有人能够得到满足,所以人们会理智的放弃这个目标。 如果求存在感,这个绝大部分人也都能够得到满足。 如果求价值感,这个就较少有人能够得到满足。因为有竞争啊,你觉得任何一个能带来价值的点,都有人比你强啊,永远有人比你强啊! 在这个物资充裕、科技发达、文化多元的现代社会,给人的自我(曾经压抑的自我)提供了很多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但机会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竞争无形中给了人们难以化解的压力。 压力产生焦虑,焦虑强化了性格模式,强化的性格模式容易与其他人产生矛盾冲突,外在冲突引起内在冲突,内外冲突不断,导致心理疾病。 心病还得心来医,只有让“心”舒服了,病才会好。我认为,教导或引导别人改正自己去适应别人,以减少冲突,这是让当事人“委曲求全”,这是最差劲的心理咨询,还不如没有,因为生活中有太多人在教导他们,正是因为过度的教导,才导致他们生病的。 引导当事人改正自己去适应自己的梦想和理想(对象可以是某个人),这是可以的,因为理想是他们的一部分,为理想而改变自己,是爱自己的表现。但这也不是一个好办法。 更好的办法是,让当事人在达成理想之前就能够自己认可自己,提升自我价值感。我觉得这可以代表优秀咨询师的水准,也是普通咨询师的提升目标。 当然,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有不同的对治办法。我想说的是,对于没达到中重度心理疾病的人,咨询师也一味采取“引导当事人改正自己”的方法,去帮助当事人提升自己,我觉得这是完全无效的,甚至反作用非常明显。觉察能力好的人能自己保护自己,觉察能力不好的人很可能就被带到阴沟里去了,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而且事实上,越是重度的心理疾病,越需要包容接纳,所以可以总结的说,不论哪个程度的心理问题,都不能用“教导别人改正自己”的方法来恢复自信和健康。他们就是因为从来没得到过认可,没有价值感,没有安全感,无法信任别人,才生病的,然后来到咨询师那又是一次“问题检测”和对纠正的建议和教导。 让当事人无力和绝望的是,无论去到什么地方,“我”从来没有被真正的看见过。 这就是我对擅长讲道理,擅长搬运知识进行头脑灌输的陈明咨询师特别愤慨的原因。
给力心理APP
免费公益心理咨询平台
长沙给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证:湘ICP备14006375号-3
×
举报
涉黄举报
涉政举报
涉恐举报
扫码下载APP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