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兰的黑玫瑰/文
每个人都知道,抑郁状态下,运动是一个比较好的治愈方式。但很多人,包括抑郁患者或者家人,只知道运动可以帮助人改善情绪,却不知道怎么去运动;或者到底怎样运动,才能激活和驱动自己,并长久地坚持。
其实,运动不枯燥,不需要坚持,不需要自律,不需要劳累,更不需要强大的毅力。
回归“运动”的本身涵义
每个人接触健身可能都有动机,我的动机来源于初中同学的欺负与打压。
小时候我体弱多病,经常往医院跑。家人只知道让我去医院治病,不知道怎么让我变得更强壮。因为体弱,我常被人欺负,就一直寻找让自己变得更强大的机会。
初二时,有一天,实在受不了同学的打压与欺负,我跟一个同学去附近的篮球场约架,结果输了。正好那时家里附近突然开了一个健身房,我仿佛找到了人生的光一样。
刚开始接触健身,就像牛一样不断去健身房,每天练的精疲力尽。初二那年的暑假就开始在健身房工作,做销售。
自打那之后,初三、高一、高二休学的那一年、高三,一直现在大二,我一直都在健身房工作与训练,所以对运动和健身有一定的认识与经历,包括怎么从一开始的以报复同学为目的,转换到后来对健身的热爱。
谈到运动之前,我们先来讨论一个东西:关于一些被我们赋予了社会涵义的词语,和我们对它在自己脑子里面的印象。
比如,我说手机,你脑子里浮现的画面可能是手机这个物质的画面;我说美丽,你会想到美女;我说毒品,你会想到暴利和犯法;我说钱,你会想到富裕、权力与纵色。有时候,你可能会浮现几种印象和构象,除了它本身的释义,你可能也会构建适合你自己的理解。
我在健身房这么多年,有太多太多人一去到健身房,看到健身器械的第一反应,就说怕自己练出肌肉;一说要付费办会员卡,就怕自己坚持不了,。很多人本身对运动或者健身这个事情有太多的误解和刻板印象,导致还没有进入运动和健身这个过程,就自己给自己限定死了,没有办法去体验真正的运动享受。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抑郁或者固执的人那么难改变,是因为很多时候大众所理解的很多东西已经根深蒂固了,但这个观念是局限的,其实不是这样子的。
事实上,运动是肢体的各种动作,它本身并没有太多的社会含义。运动是一种体力活动,只是出汗。”运动”这个词语的词性与涵性,是社会灌输给你的,它并不真实。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它不能在人类个体中稳定地存在;同时,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抗拒”运动”。
不是运动没有乐趣,你只是在抗拒外界附加的意识。比如,提到运动时,尽量不要急着想它是什么样子,你就不会感觉到太多的精神负担和疲惫。不要过早理解与定义事物,不然可能会阻止你去接触它。
如果你能意识到这一点,你也许可以慢慢丢下以前的刻板印象,打消抑郁状态带来对运动的无助感和惧怕感,就可以慢慢去接触运动了。
运动,关键在先动起来
在我的健身工作与陪伴者生涯中,遇到过不少人,自己给自己定义为“没有运动天赋”、“怕运动”等等。
比如一个女孩,性格内向,抑郁状态时会有自残的行为,很长一段时间自己都是日夜颠倒、饮食不规律,胃口很差,也抗拒医生和药物治疗。有一天,我鼓励她去运动。可是她的第一反应,就说自己体力不行,没有天赋。我说没事,你可以试试。她第二天和妈妈去打羽毛球,打完后,她和她妈妈都说自己的体力不好,打不了太久。
很多人都会和她们一样,把运动当成一个难事。这个念头会导致自信心受挫。于是我对女孩说,运动只是一个开始,体力差的情况下,比如去打羽毛球,并不一定要打得多好。可以正好趁这个机会去喝喝奶茶,或者逛逛,也可以去观赏别人打。尽量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能打多少是多少,打不了就休息。
我们回到运动本身。一提到运动,很多人就会想到”坚持”、”累”、”自律”、”辛苦”、”痛苦”,这是运动原本的涵义与定义吗?
运动是一个肢体的各种运动,它本身并不包涵这些东西。所以你谈的根本就不是运动的客观涵义,因为你一成不变喜欢待在舒适区,你的大脑给运动加上了这些颓义。
运动对于我们而言,小学开始普及的是:运动是作为一种体育劳动。这种理解并不是从个体出发,更多是从社会出发,只是为了增加你的体力,暂时缓解你精神压力。
也就是说,从小我们接受的运动就有着偏义。你不是对运动没有乐趣,你只是在抗拒外界关于“运动”的意识固义,以至于丧失了运动的真实与美丽。
希望从这一刻起,你可以脱离对于运动的刻板印象。比如,提到运动时,尽量不要急着想它是什么样子,那你就不会感觉到太多的精神负担和疲惫,你就可以慢慢去接触运动了。
对于刚开始运动的人,我觉得“动”比“运”更重要。不需要“运”得多好,只需要尽可能“动”一下,增加积极性。
你可以把运动剖析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把它化为你的日程,像吃饭、洗澡一样,归列为日常需要做的东西,一点点去完成。只要每次完成小的规划,你的执行力就慢慢积累了,这时候坚持才开始有一点意义。
真正的坚持,不需要你提前用定义它。不要过早就给自己判死刑,认为自己不能继续下去。不要提到运动,就把它和“坚持”连接到一起,这会令他人和自己感到恐惧与迷茫。
老是想到坚持这个,就把很多人,提前阻止在运动的大门之外。运动也是一样,不需要想太远,先做,做!just do it!
不要给运动设限
“动”本身就在我们的原始基因序列中,你要从活动开始才能慢慢运动。不要觉得不按照别人的强度来运动,就是垃圾,就是失败的。每个人都是慢慢开始的,更何况对于从未开始运动的人。
有很多人,一提到运动就把它和跑步连接在一起,然后说没有体力跑步。这是大众很刻板的观念。对于抑郁状态或者心境障碍的人群来说,本身体能就不好,还给自己设定过高的目标,拉高目标期望值,肯定会感到沮丧与低落。开始过高的要求,是你过早失败的重要因素。
那么怎么做?举个例子,比如跑步不行,那就快走;实在快走不了,最起码能够移动吧?所以,不管是什么状态,你都可以去运动。不要找太多借口,也不要提前定义很多刻板的印象。
对运动方式不要提前限制,对运动时间不要放大要求。可以从10分钟起步,10分钟不行,就从1秒、1分起步。10~15分钟慢走,第一个星期3~4次,然后慢慢增加时间。
如果30分钟累,那就减少1分钟;如果30分钟轻松,但是加1分钟又累,那就加1秒,这样你还会觉得累吗?哪怕几分钟、几秒钟的运动,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只是一小步,但是对于一个从未系统规划运动的人来说,已经是一大步了。
不管别人怎么运动,运动多久。如果你现在只是能活动,而不是运动,那就从动起来开始就可以了。把目标简单化,逐渐递增难度,做一个容易执行的方案。
一些基础性建议
最后,给一些基础建议吧:
早晨6点之前尽量多喝水,先空腹喝一杯白开水,然后每隔一会儿就小口均匀补充一些水分,不要渴了再喝。
为什么要多喝水呢?因为水是生命体所有的生物化学反应的基础原料,没有它,大脑的各种思维活动、运转,身体器官的各种代谢与合成,就没有办法顺利进行,身体内某些机制或者激素可能就会紊乱。
所以,你需要保持水分,让水分及时、按时进入身体,保持身体基本的运行,包括大脑、肌肉、骨骼。不要问一天到底应该喝多少水,你只需要养成一个喝水的好习惯就可以了。
如果你对运动一点兴趣都没有,而且从来没有运动过,我建议从慢走开始;如果体力很差,就从一分钟开始,每天递增一分钟。
正常情况下,可以从15分钟开始,一个星期坚持2~3次,慢慢过渡到3~4次。可以慢慢延长时间,第二个星期再去延长到20~35分钟,每周3~4次。
慢走时可以听一听音乐,边走边深呼吸,放松心情。可以看看花花草草,品味一下空气的味道,可以在无人的地方大喊。
慢走最好下午或者晚上,不建议早上。这时身体还没有唤醒太多,体力还比较差。
慢走坚持两个星期,就可以快走。如果你体力差,或者很久没运动,先不要跑,按照阶段慢慢递增,才会感受到运动的乐趣。
如果坚持从慢走到快走一个月,就可以尝试慢跑了。但是不要太快,慢慢来,不求跑多久,慢慢增加时间和强度就可以,哪怕是一秒钟、一分钟。
建议室外加健身房交替运动。室外可以放松心情,室内可以减缓膝盖的压力。健身房的跑带有很大的缓冲作用,对于腿部力量或者身体素质比较差的人,跑步机可以减低对身体的伤害。
有抑郁情绪的人,如果没有运动的规划,可以先慢慢进入运动状态,再去调整运动种类,不要太杂。
饮食方面,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好了。如果体力不好,运动前一个小时吃一根香蕉,运动后也可以吃。运动中要适当补充盐水。
运动可以让我们不再沉溺在那个痛苦的密闭空间,体验着每一次出汗的痛快淋漓,享受着运动带来的多巴胺分泌的短暂快感,回味着运动的乐趣。
我们生命中“动”这个元素,一直不可或缺的,但是很少有人教我们真正地用它。一本健身书籍中有这样一句话,”泵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和性爱媲美的感觉。” 泵感是健身过程中肌肉充血涨大,更多血液流进肌肉中,触发多巴胺分泌的感觉,科学训练就能拥有它。
只要你开始动起来,慢慢你就能寻找到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对于心理疾病患者来说,家庭的温暖、亲人的关爱和理解是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缓解精神痛苦,重拾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因而家庭心理治疗被很多心理医生应用于正规的心理治疗方案中。那么家庭心理治疗的内容是什么,又是怎样帮助“心病”患者治疗的呢? 什么是家庭心理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