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01/01/2022

元芳为什么会那么火?

  早前网络盛行的“甄嬛体”“加油吧学弟体”“我的前任是极品”“元芳体”等已经成为浮云,最近走红的是高晓松的“流氓体”。”看到网友的热烈回复之后,高晓松也继续“创作”“流氓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耍流氓”高晓松用简单的“耍流氓”调侃了古诗词。

  某大学心理老师表示:”从心理学上说,这类微博内容具有心理消遣功能。现在人工作压力都比较大,看看微博,娱乐一下是可以的。但是,这类微博并不具有教育性、评价性,不可当真。”

  某心理咨询师表示:”我觉得这些微博会那么火,原因是,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都活得比较压抑,需要一定的释放途径,这种吐槽的微博也算是一种释放,通过这种微博大家或得到了安慰,或释放了情绪。”

  没那么简单,微博走红是有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心理学家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可以解释微博风靡的原因。

  ”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理论

  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

  库利的镜中我概念有三个阶段或三重含义构成:

  ① 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

  ② 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

  ③ 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这是自我反映的阶段。

  库利提出“镜中我”的概念,用以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的和稳定的联系。他认为问题不在与承认个人或社会哪一个处在优势,而是要考虑个人如何存在于群体之中,以及群体如何存在于个人之中。与他的群体论相一致,他假定:“一个单独的个体是未曾经验过的抽象;同样,一个社会,当被视为与个体分离的事物时也是如此。真实的是,人的生活可以从个人方面去考察,也可以从社会的,即总的方面去考察。”他的这种认识与极端原子论的个人主义相对立,而以相互作用或相互渗透作为社会学研究的特征。

  微博风靡与“镜中我”的内在关联

  何了解你自己?不是反省而是通过他人。人脑具有某种社会统计功能,在发表意见时“权衡多寡”,先入为主的舆论便成“优势意见”。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因为害怕孤立,他便不太愿意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德国传播学家冯-诺依曼)。

  如何打破沉默的螺旋?现在简单了,自己拿不准,就放到微博上测试一下,以此代替以往的“权衡多寡”。某人看完一部大片后觉得很弱智可又不敢说,因为舆论早有溢美之词。等他到网络上一搜才发现持批评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于是才斗胆说出。这个过程现在全由微博代替了。微博不但能测试观感,还能测试情感,测试人格,具有心理学上所谓自我调整功能。

  像所有社会统计一样,测试的前提是你需要一定有价值的样本量,就是你的微博粉丝数目。此前,网络的匿名性被认为更接近他的“本我”,发帖者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任何责任,不存在“自己的意见”与“公开的意见”矛盾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上述沉默的螺旋现象,但网民测试不出自己认知的偏差。现在微博解决了这个问题,它比偏执型板砖帖子更温和更负责,更具有社会统计学意义。

  微博加V与不加V区别很大。新浪微博推出实名认证,为了保护名人,避免身份混淆、引起公众误解。如果发现某个名人账户是假冒的,还可以向新浪举报。虽然加V者没有什么特权,但却给名人们一个测试自己的机会。据笔者观察,加V与不加V微博的回帖质量差别很大,对加V者的回帖更具有针对性,如果回帖者也加V,则回帖更郑重其事,因为彼此底细你知我知。在微博上很少见在论坛或博客上的谩骂或抢沙发一类无聊之举,回帖质量大幅提高。据不完全观察,微博用户更多回访回帖者,以了解持这样那样观点者究竟是何许人也,全赖微博的测试和社会统计功能。

  这种测试和社会统计是对等的,普通人也可通过名人微博看出他是怎么一个人。例如某名人100个关注、100000个粉丝,当浏览完他关注过的微博后你会叹一口气:“哦,原来他也跟我一样追星和八卦呀!”或者,某名人积累有十万粉丝却只有30个关注,说明他是个极自我的人,亦或者他是在炒作微博,有枪手替他推人气而已。

  对新生代们而言,微博虽不一定加V,但也有利于形成他们所缺失的社会人格。按社会学有关社会化理论,80后以降,新生代形成人格的社会化是不完整的,即缺乏同龄人群之间的互动,也就没有人生挚友,没有了“发小”,街坊邻里等初级群体也同样缺失。因而,新生代们不知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由此形成人格。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借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他人即我,我即他人,人格的一部分由他人组成。对旧世代而言,熟人构成他人最重要的部分。对于出生就衔着鼠标的新生代而言,熟人屈指可数,陌生人对我的评价就上升为重要了,虚拟空间成为结交陌生人、将之转化成熟人的通道。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做出行为后,设想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这三个阶段今天均可在微博上实现。不同的是,“他人”过去是熟人,现在可以是“完美陌生人”。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

相关推荐: 网上征婚 我做了第三者!

  投入真情后,她很舍得为他付出,却觉得他对自己颇为小气,而且总是回避让她”见光”。   种种”神秘”事件令她怀疑他另有爱人,却始终不忍心去对质。终于,她不愿再痛苦下去……   琉琉对报社大楼的茶室不陌生,她说半年前曾陪同她的朋友来倾诉,而最近自己感情上也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