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心理
十年口碑经营
下载APP
本人拒绝私聊
2021-05-17 08:09:10
抱抱TA
女,41岁,《设想心理援助最好的方法》 我觉得任何专业的知识,不管它有多专业,都是有局限性的。 我认可和佩服专家们的专业性和职业素养,但我也能感觉到他们的局限性。 我觉得不管多么阴暗变态的人,都需要被真正接纳,只有真正的用心的接纳,才能让那个附着在当事人身上的阴暗的不理智的保护者身份的人,感受到阳光明媚,境遇转好,愿意功臣身退,慢慢消失。而不是去纠正“他”,让“他”知道“他”不适合存在,却又不甘心退出。 而心理专家通常只能给到头脑层面的接纳。无论显得多么包容,都是头脑层面的,当事人是感觉得到的,所以接纳没有发生,还需要继续用另类身份保护自己。 在心理平台混,看大家都有证,我也想去考证,但我不急于行动,我总想等等看,等我再多摸索多探索一下,我害怕我一头扎进专业知识里就没心思来自悟和探索了。现在想来,其实不止是没心思的可能,而是可能会被拿证以后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身份所束缚,被专业素养所缚,以专业身份自居,迈不动脚,还不肯低头。 事实证明,我推迟考证是绝对正确的。 经过这一个多月的时间探索,我写了20多篇自悟,其中有不止一个的算得上论文级别的文章。 每一篇自悟都是我自我更新的奠基,我相信终将找到并成为更好的自己。 只有我成长了强大了,才能给予当事人真正的温暖和接纳。像冬天的太阳照耀着他,等他感到温暖了,就会脱下外套(“伪装的身份”。),展露更真实有爱的自己。我觉得这是最快速有效的疗愈,是用一座图书馆的理论和万千人的助力都难以实现的效果。 当然,这也是一种假设。但我相信效果是一定有,只是不知道能有多好。 然而最难的还是自我成长。如果自我成长到很好了,自然知道如何真正有效的帮助到别人。“帮助到别人”将不再是一种理想,而是当下的事实。
29
7
638
获得公益心:
王薇
你好
张瑞生
赞
王金波
您好
简爱情感
你写的真好,你是一个善于自我觉察,不断成长学习的一个人,是的,共情和接纳真的要的一种能力,也是需要终生不断的去学习精进的吧。
本人拒绝私聊
简爱情感。谢谢您!
余文老师
你这个跟精神分析的精髓不谋而合,咨询师通过自我成长,成为一个自我强大的人,并与来访者建立一种健康的合作关系,向来访者展示他成长过程所缺失的健康的关系模式,从而让他习得新的模式,走上治愈之路。感谢分享
简爱情感
但是有一点我觉得你可能考虑的有一些过于片面了,我觉得就是不管是你有没有考证?然后你是是初级还是做到高级资深的咨询师,你也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罢了,并不代表着权威,然后你永远和来访者都是平等的一种关系。
宋老师❤
用一句老话不知合不合适:实践出真知
余文老师
你也点出了心理咨询的成功有效的关键所在,是咨询师自身的修养和人格,强大到可以用无评判的立场去接纳任何类型的来访者,并与来访者一直保持健康的互动关系。这个对于咨询师来说,提示了成长的方向;对来访者来说,提示了选择咨询师的标准。
简爱情感
如此这般,不断的学习进步,就不会束手束脚了。
如歌老师
说得很好,被你圈粉了[玫瑰][玫瑰][玫瑰]
本人拒绝私聊
如歌老师。谢谢您!
王 宇
你好
龙凤
你好
心语❤️
你好
徐海燕
很多人都考过车票不见得能上道~很多人学的专业不见得对应的职业相同~在这个平台里面每一位老师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慢慢来~要坚信~万事万物总有适合你的~慢慢来~
燕妮姐
你好
余味【情感导师】
您好!有什么可以帮您?我是国家心理咨询师,情感婚恋专家!
为什么要用变态这个词?
女的天天去勾引人家,算不算变态?
你十五六岁怀孕的算不算变态?
你为了涨工资和人家睡觉算不算变态?
就是你们不理解的方式都统称为变态。神经病是不是?
在这里都是闲着没事干的人。有事干的人,谁在这里闲着扯淡。
你们根本就没有考虑到人家为什么会变态。那是受到你们的排挤,受到你们的虐待。很多想要的都得不到。困难重重,积压成虑
你们的除湿方法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
就像水塘里只能装那么多水,水满了就会有危险,你们的操作方法是快满了就往外出弄一点弄一点。这都是间接的。要想断根儿就给他开一个口子,自己流出去水。你们只知道心理咨询,却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心里有问题。就靠你嘴说,哎呀,没事这样解决那样解决有啥用?
陶莹
[强]
更多内容 APP查看
女,我发现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和现象。 我们从小到大,一直在期待的,努力的,挣扎的,反抗的,都是想要有人能看见自己。 父母,老师,各种权威,都没能看见我们,他们看不见那个独一无二的我们自己,有趣的自己,有价值的自己。。。。。因为他们自己就是“无趣的,无价值的”,所以无法发现别人的“存在”。 没有哪一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绩好,各方面表现好,为了实现这些“好”,他们不敢表现真实的自己,极力伪装成一个职业化的角色,去塑造“祖国的未来。这也就算了,因为他们的存在是这个社会流水线的需要,我们无力抵抗社会对我们的“塑造”。 但我觉得,心理咨询师是应该跳出所有权威的框架,用最人性化的视角和身份来对待求助者的。 可令人悲叹的是,他们不但没有跳出权威框架,甚至还发展出了比权威更隐蔽的功能,因为他们掌握的“道理”更全面更细微,对当事人的内在影响更大。 他们和所有权威一样,不敢表现真实的自己。不以真实相对,你能给予当事人什么?不还是和家长老师们一样的点评和说服吗?不还是和家长老师们一样的期望和塑造吗?不还是和家长老师们一样的软控制吗?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感受就是这样的,无论走到哪,遇见谁,我们永远都是有问题的。以为咨询师能让我感受好一点,觉得自己没那么差,但他们职业化的“欣赏和鼓励”来得太过短暂而虚假,根本无助于我摆脱问题,只会让我的内心更无助更灰暗。因为我认为我已经用了最好的办法(心理咨询)来解决问题。 没有人有能力让当事人真正的感觉好起来,而不是短暂的陪伴时的瞬间良好体验。这种体验就像吃药,药效过后更无助。 只知道拿书本知识去和当事人的问题打交道,从来没有人敢用真实的自己和当事人本人打交道,这就是我认为心理咨询效果差,甚至造成负面效果的原因。 是啊,那样当然太难了,因为你们面对自己的父母,伴侣,孩子,都会把真实的自己藏起来,用不同的面具和他们相处,又何况面对你的来访者呢。 自己不成长,如果真正的帮助到别人呢? 或许你们的方法能对少数依赖面具活着的人有效果,但对于我这种不喜欢面具,特别想要剥离面具,特别容易识别别人面具,想去摘别人面具的,处于自我成长不稳定时期的我来说,你们的方法完全无效,让我非常反感。 自欺的咨询师,有可能帮助到比他们自欺严重几倍的人,这个我是相信的。 沉睡着的自欺的人们啊,你们何时愿意醒过来看看这美丽的世界啊? 阿弥陀佛!
(匿名)
女,31岁,——【成长也是一种痛】 曾经,“权威”们无数次坚定的对我说:你必须改,你需要改,如果你能改......让我感觉到我被不同程度的坚决的否定了。 最近,我怀着求助与好奇的心态,在心理平台和不同的倾听者老师语音聊了一段时间,我体验到了另一种被否定的感觉。 咨询师职业的素养给了我头脑层面的包容接纳,并向我传达和灌输了不同的道理(道理我早就懂),即使在了解到我是多年心理爱好者,并有很多新领悟和体悟,且不断自我更新的前提下,依然把我当成一个“有问题的求助者”,并努力让我明白:我必须改,我需要改,如果我能改.......我感觉到我被不同程度的否定了,只是这种否定变得温柔和隐蔽了。 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那些语重心长、那些苦口婆心的“为你好”的人,不管显得多有耐心多有爱心,都是一种对当事人的否定,都有无法忽视的杀伤力。而这种以爱之名的否定和打击,很多咨询师本人都认可,并不会觉得这样会伤害人,所以无法理解求助者的内心,因而他们(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帮助”起不了任何作用,甚至是反作用。 人是心思细腻、情感丰富的高级生物,我们需要较好的存在感。不被认可是我们内心最沮丧的部分,无法改变自己去获得认可,是我们内心最无力的部分。 很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散发着“灵魂之光”的咨询师,让我有了追光的动力,让我从“我需要改”走到了“我想要改”,让我把关注点从“有问题的自己”变成了“美好的自己”。 曾经,我总想着给别人“看病吃药做手术”,在不断失望、受挫、被教训和被诅咒后,不得不给自己“看病吃药做手术”,拿起针给自己穿刺,拿起刀给自己剔肉刮骨.....曾经极力否认并逃避的问题,如今不得不坦诚面对,并撕开自己血淋淋的伤口,在挣扎和痛苦中坚强的努力的成长。 要给自己做“手术”了,这不是一种好的感觉,但却是最值得去做的事。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我愿意承受成长的痛。 我渴望早日看到自己更好的样子。加油! ———————————————— 补充 或许咨询师(温和的权威)眼里都有一个更好的“当事人”,这让当事人感到了不自信和压力,这种感觉无助于当事人展开行动让自己蜕变。如果咨询师能够“让我是我,让你是你”,而不是咨询师眼里的“我和你”,这样更有助于当事人听到内心的呼唤,成为更好的自己。 ——————————————
(匿名)
女,30岁,——【更好的自己】之咨询师版 最近,我怀着求助与好奇的心态,在心理平台和不同的倾听者老师语音聊了一段时间,我体验到了另一种被否定的感觉。 咨询师职业的素养给了我头脑层面的包容接纳,并向我传达和灌输了不同的道理(道理我早就懂),即使在了解到我是多年心理爱好者,并有很多新领悟和体悟,且不断自我更新的前提下,依然把我当成一个“有问题的求助者”,并努力让我明白:我必须改,我需要改,如果我能改.......我感觉到我被不同程度的否定了,只是这种否定变得温柔和隐蔽了。 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那些语重心长、那些苦口婆心的“为你好”的人,不管显得多有耐心多有爱心,都是一种对当事人的否定,都有无法忽视的杀伤力。而这种以爱之名的否定和打击,很多咨询师本人都认可,并不会觉得这样会伤害人,所以无法理解求助者的内心,因而他们(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帮助”起不了任何作用,甚至是反作用。 人是心思细腻、情感丰富的高级生物,我们需要较好的存在感。不被认可是我们内心最沮丧的部分,无法改变自己去获得认可,是我们内心最无力的部分。 很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散发着“灵魂之光”的咨询师,让我有了追光的动力,让我从“我需要改”走到了“我想要改”,让我把关注点从“有问题的自己”变成了“美好的自己”。 或许咨询师(温和的权威)眼里都有一个更好的“当事人”,这让当事人感到了不自信和压力,这种感觉无助于当事人展开行动让自己蜕变。如果咨询师能够“让我是我,让你是你”,而不是咨询师眼里的“我和你”,这样更有助于当事人听到内心的呼唤,成为更好的自己。
(匿名)
女,1岁,以自己为实践对象,寻找解决心理问题的直接有效快速的方法。 之前别人劝我考证,我说年底再看吧。现在我要说,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就不考证。 因为我明白,考证只是一个提升自我价值的“补洞”行为,真正的自我价值并不是通过获得什么来证明和体现的。——而且很可能会影响我的思维和心态,破坏我对心理的投入和研究。 以下书是我五年内阅读量的三分之一(网络较多)。 大家说我能考上证吗? 如果看好我,我就更不着急考了。?
(匿名)
女,1岁,除了帖标签,你们还会什么?还会什么? 除了帖标签,你们还会什么?还会什么? 除了帖标签,你们还会什么?还会什么? 除了帖标签,你们还会什么?还会什么? 这就是我不愿意考证的原因。我不愿意和你们一般模样,我耻于和你们一般模样,我害怕有了证会和你们一般模样。 请问有证的你们,看了多少书啊,又是否对自己进行过自我探索? 我五年内看过一百多本纸质书和电子书,阅读网络文章和百度百科等相关资料不计其数,总阅读量若按本来算的话,可能超过300本了。 我五年来你没停止过自我探索,吃饭,睡觉,工作,走路,坐车,甚至看书时,都在觉察自己。并写下了约40万字的觉悟,领悟和体悟。 好吧,我知道我叫不醒装睡的人,你们继续帖标签吧,我拦不住你们。 我说完了。
(匿名)
女,35岁,从2021年年底到现在,我断断续续做了三年线上咨询。我不敢做长程的,因为没钱,我怕我改变不了,我怕半途而废钱浪费了。头两年,我是觉得心理咨询没有多大作用的,毕竟我还是很痛苦,我没有被治愈。,但是从今年年中开始,我突然发生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再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我感觉我已经被疗愈的七七八八了。我再回首这一段心理疗愈的历程,我感觉原来至80?%的咨询它其实对我都是有用的。,从第一次咨询,不太了解,有些怀疑。体会到被共情时,我是不相信的,因为严重怀疑自己不好,咨询师却如此轻描淡写,还夸我,我觉得是她在讨好我。但换了第二个,第三个咨询师,他们都是如此的理解我,让我感觉到原来我没有那么糟糕,原来我经历的事很多人都会遇到。于是我卸下了一些防御,在接下来的咨询中,敢于敞开自己,暴露自己。这时我又了解到原来我现在这么多性格缺陷是童年经历引起的,不是我天生的,不是我不好,我也是可以改变的。我又卸下了一些防备。接下来我在讲述自己种种痛苦经历后,几个咨询师都说在听到我那些痛苦经历后感到特别窒息,我真是太不容易了,觉得我太善良,太了不起了。我开始意识到,哦,原来我是真的受到了伤害,我是真的受了委屈。我总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原来是我一直在为别人而活,我我开始接纳我自己,我看到了那个内在的我,原来我对她如此苛刻。原来我从未关注过她的感受,我是如此不爱她。我已经没有了任何防备。我开始以自己的感受为主,我看到我的需求,不断的满足自己,当我的本我得到了一次一次的满足,我突然感觉到自己充满了力量,我有了内驱力。我变得自信。我相信我是有价值的,有优点的,有一天我也能有一番作为。,我不会再被负面情绪困扰,不再过得纠结,偶尔有情绪,也很轻不会影响到我,我可以去觉察,去释放。
女,40岁,《人到无求品自高》 我相信这个人性的规律永远正确。怎样让人不患身心疾病,还有较高的品行?我觉得关健在于求的是什么。 如果只求衣食住行,在当下社会,这个绝大部分人都可以非常满足了。 如果求永生,这个没有人能够得到满足,所以人们会理智的放弃这个目标。 如果求存在感,这个绝大部分人也都能够得到满足。 如果求价值感,这个就较少有人能够得到满足。因为有竞争啊,你觉得任何一个能带来价值的点,都有人比你强啊,永远有人比你强啊! 在这个物资充裕、科技发达、文化多元的现代社会,给人的自我(曾经压抑的自我)提供了很多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但机会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竞争无形中给了人们难以化解的压力。 压力产生焦虑,焦虑强化了性格模式,强化的性格模式容易与其他人产生矛盾冲突,外在冲突引起内在冲突,内外冲突不断,导致心理疾病。 心病还得心来医,只有让“心”舒服了,病才会好。我认为,教导或引导别人改正自己去适应别人,以减少冲突,这是让当事人“委曲求全”,这是最差劲的心理咨询,还不如没有,因为生活中有太多人在教导他们,正是因为过度的教导,才导致他们生病的。 引导当事人改正自己去适应自己的梦想和理想(对象可以是某个人),这是可以的,因为理想是他们的一部分,为理想而改变自己,是爱自己的表现。但这也不是一个好办法。 更好的办法是,让当事人在达成理想之前就能够自己认可自己,提升自我价值感。我觉得这可以代表优秀咨询师的水准,也是普通咨询师的提升目标。 当然,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有不同的对治办法。我想说的是,对于没达到中重度心理疾病的人,咨询师也一味采取“引导当事人改正自己”的方法,去帮助当事人提升自己,我觉得这是完全无效的,甚至反作用非常明显。觉察能力好的人能自己保护自己,觉察能力不好的人很可能就被带到阴沟里去了,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而且事实上,越是重度的心理疾病,越需要包容接纳,所以可以总结的说,不论哪个程度的心理问题,都不能用“教导别人改正自己”的方法来恢复自信和健康。他们就是因为从来没得到过认可,没有价值感,没有安全感,无法信任别人,才生病的,然后来到咨询师那又是一次“问题检测”和对纠正的建议和教导。 让当事人无力和绝望的是,无论去到什么地方,“我”从来没有被真正的看见过。 这就是我对擅长讲道理,擅长搬运知识进行头脑灌输的陈明咨询师特别愤慨的原因。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独立的性格特点,和清晰直接的表达能力,还有针对自己擅长的心理问题去开导相应的患者。 当一个患者站在这个空白的平台上,看到很多老师愿意拉他一把,但是,有些老师的功利心态比较明显,脆弱的患者,敏感的心灵很容易察觉,那么你们想帮他一把的举动,有可能打上狼外婆的标签,反而不容易达到你们收获患者的目的。 其实人人都是患者,只是抵抗能力有强弱之分,我也是一名长期心理抑郁的患者了,我刚了解到这个平台,加入进来,是真心希望发现能够拉我一把的人。 人类都有有独立的性格特点,我观察有些老师的风格让我很有安全感,但是有些老师的措辞,让我不敢信任。我真心希望发现那个能真心帮我的人。 希望这的老师,多一些表演天赋,针对不同的患者,真心希望帮助他们,并用心开导,隐藏自己的功利欲望。你们不会跟他一样痛,但是请装出一样痛过的感觉。 我是一条渴望上钩的鱼,但是希望你给我一个上钩的理由。
双向情感障碍,躯体化明显,加上其他的压力整个人都不好了,很久没有那种轻松的情绪了,昨天莫名其妙的开心我就知道要不好了~
(匿名)
社交不成熟该如何让自己成熟起来。。。。。。。。。。。。。。。。。。。。。
(匿名)
首页
心理咨询
倾诉热线
论坛
心理测试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问题索引
|
文章索引
|
微博索引
|
资讯文章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问题列表
/
2021
/
0517
问
女,41岁,《设想心理援助最好的方法》 我觉得任何专业的知识,不管它有多专业,都是有局限性的。 我认可和佩服专家们的专业性和职业素养,但我也能感觉到他们的局限性。 我觉得不管多么阴暗变态的人,都需要被真正接纳,只有真正的用心的接纳,才能让那个附着在当事人身上的阴暗的不理智的保护者身份的人,感受到阳光明媚,境遇转好,愿意功臣身退,慢慢消失。而不是去纠正“他”,让“他”知道“他”不适合存在,却又不甘心退出。 而心理专家通常只能给到头脑层面的接纳。无论显得多么包容,都是头脑层面的,当事人是感觉得到的,所以接纳没有发生,还需要继续用另类身份保护自己。 在心理平台混,看大家都有证,我也想去考证,但我不急于行动,我总想等等看,等我再多摸索多探索一下,我害怕我一头扎进专业知识里就没心思来自悟和探索了。现在想来,其实不止是没心思的可能,而是可能会被拿证以后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身份所束缚,被专业素养所缚,以专业身份自居,迈不动脚,还不肯低头。 事实证明,我推迟考证是绝对正确的。 经过这一个多月的时间探索,我写了20多篇自悟,其中有不止一个的算得上论文级别的文章。 每一篇自悟都是我自我更新的奠基,我相信终将找到并成为更好的自己。 只有我成长了强大了,才能给予当事人真正的温暖和接纳。像冬天的太阳照耀着他,等他感到温暖了,就会脱下外套(“伪装的身份”。),展露更真实有爱的自己。我觉得这是最快速有效的疗愈,是用一座图书馆的理论和万千人的助力都难以实现的效果。 当然,这也是一种假设。但我相信效果是一定有,只是不知道能有多好。 然而最难的还是自我成长。如果自我成长到很好了,自然知道如何真正有效的帮助到别人。“帮助到别人”将不再是一种理想,而是当下的事实。
给力心理APP
免费公益心理咨询平台
长沙给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证:湘ICP备14006375号-3
×
举报
涉黄举报
涉政举报
涉恐举报
扫码下载APP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