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心理
十年口碑经营
下载APP
私聊倾诉不免费
2021-07-02 11:59:15
抱抱TA
女,41岁,《物演通论》读书笔记之“孤独、存在” “孤独”纯粹是人类文明缔造的复杂生活-导致利益纠葛过度复杂化-而带来的心理隔绝-而有的一种不良心理反应。(句子好长啊) 宇宙演化序列: 起始“奇点”→“基本”粒子→亚原子粒子及核子→原子→分子→生物 一切衍存者(如原子、分子、生物乃至人类)都不过是本原性始基存在(如某种基本粒子或量子)的寄居壳或临时寄存形式。 一切存在都不过是“存在的形式”或不同的“存在状态”。相同的原子(或基本粒子)组装出性质迥异的世间万物。 存在本身并不牢靠,因为绝对存在无须为存在本身发出疑问。 由于物质的运动性、不恒定性,让一切存在都是永远变化着、消逝着的,没法绝对稳定,只能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每一个演化出来的存在,都会经历一个从存在度高到存在度极低(近乎失存)的过程。 作个比喻:当一个人在做金鸡独立的时候,时间长了就无法稳定的单脚站立(开始变得不稳定),这时如果想要保持稳定状态,就要借助外力(如拐杖等其他支撑物)保持平衡稳定,这种让新元素(拐杖)参与以维持稳定的现象,叫递弱代偿。 人类的文明发展就是递弱代偿的结果,是为了维持相对稳定,而不得已的求存策略。 也就是说,“”文明“”不代表人类越来越强大,而是越来越弱小了,为了生存,需要依存(依赖)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以致于生活质量看上去越来越好,却活得越来越累。 所以现在的孩子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能自由玩耍、放飞自我的时间越来越少,成年人寻到合适配偶的难度越来越大,结婚的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也越来越高。 生活越来越便捷、丰富,人却越来越
焦虑
和孤独。
11
6
321
私聊倾诉不免费
此为下一篇文章作铺垫
王金波
您好
毛慧颖
你好
心灵疗愈小酒馆
分享的很棒很好,!!![强][强]
王 宇
你好
笨笨(男
谢谢分享
梓曌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灯,时间久了,便蒙上了灰尘,渐渐失去了光明;每个人心中都有个火把,只是在风雨交加时,就被熄灭了。光明和温暖依然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只是少了勇气去擦拭那盏灯,缺少动力去重新点亮即将熄灭的火把。暖心倾听,真诚陪伴,能让您找回面对的勇气,重拾光明和温暖!
龙凤
你好
李祥福
你好
张庆仪
您好
倾听时刻
你好
更多内容 APP查看
我一直在反思一个问题。 我们每一个身体健康的人,自理能力和谋生能力完全没有问题,明明可以自给自足,为什么都想要被爱? 脑海里不断浮现四个字——存在孤独 搜了一下资料,孤独有三种。 1.人际孤独 因为与他人分离感受到的寂寞。 2.心理孤独 人把自己的内心分割成了不同的部分,弗洛伊德说的“隔离”,现代心理学暗指任何形式的自我分裂。只要你压制自己的欲望与情感,把“应该如此”或者“必须如此”作为自己的愿望,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埋没自己的能力,都可以导致心理孤独。 3.存在孤独 存在孤独指的是,个体和其他生命体之间存在的无法跨越的鸿沟;个体和世界的分离。 二.我们什么时候要面对存在孤独? 1、死亡与存在孤独 死亡是最孤独的人类体验。没有人可以消除另一个人的死亡,我们需要一个人面向死亡。 2、自由与存在孤独 1)做自己生命主人的孤独 意识到自己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意味着相信不在有人可以创造和保护自己。自我创造的行为本身蕴含着深刻的孤独感。 2)“去熟悉”的孤独 我们不仅创造了自我,而且为了掩盖这个事实,我们用各自的方式创造了各自的世界。我们掩盖了极度空旷和孤独的原始世界。 那个我们熟悉的世界,熟悉的角色、价值观、原则、规则、伦理全都不存在时,那种面对“虚无”的孤独感。 3、成长与存在孤独 成长意味着分离,而分离和成长的代价是孤独。放弃与他人共生融合的状态,意味着面对存在孤独及其带来的恐惧和无助感。 人类基本的任务是“关联”的同时也能够“分离”。人际孤独和存在孤独是彼此的“停靠站”。脱离人际共生状态,把人推向存在孤独。 三.我们用什么来抵抗存在性孤独? 存在性孤独带来的不适感,我们对抗它的主要力量是“关系”,我们接纳一部分,剩下的部分我们放弃单一性,进入他人的关系中。 但是没有一种关系能消除存在性孤独。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存在着。但是孤单感可以被共享,成熟的无所求的爱能够弥补孤独感带来的痛苦。
(匿名)
男 这世上本来就没有我,当然也就无所谓孤独了。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有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这就意味着他与世界是分裂的,他在世界面前非常弱小。因此,“自我”一定要扩大自己的地盘,因为它与世界越同构,力量越强。而这种同构就是通过认同来完成。 我在上面已经讲过,“自我-世界”这一方向性结构是人存在的基本结构,无论是取消“自我”还是“世界”,人的存在秩序都会崩溃,精神混沌一片,人将找不着北,焦虑将吞没他,他将无法在心理上生存。 以上是罗素书中的节选。 —————— 人都有权力欲和爱欲,也许根源就是孤独。 “我”那么小,“世界”那么大,这让我感到害怕。 抵抗孤独的方法——要么世界属于我,要么我与世界合一。 世界属于我——这是自恋狂的幻想, 让世界属于我——这是拥有绝对权力的人抵抗孤独的方式。 让你只属于我——这是亲密关系中占有欲的根源。 爱情关系中容易边界不清,你我不分,失去自我,是想要融合的表现,但无法真的失去自我,无法真正融合,导致日后的矛盾突显、激化,甚至关系破裂。 。
(匿名)
女 有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存在的还是一场梦 以前觉得没有朋友内心会很忧困 而又经历了一段孤独时光 现在反倒是不再去寻求与外界的联系了 觉得不知生死何别 从前会去思考的 寻找的 感觉都没有意义了 我会活下去 可是犹如一个空心的木头了 除了学习以外 再没有生活或是生活的外延了 内心总是很焦虑 也曾不切实际 也拼命找寻 但现在自己就是一个个体了 无法改变的个体和糟糕的性格沉默的性格 从初中到高一这四年 好像人生就这么停滞着 一点都没有过一样的
有没有那种非常害怕捕捉一种瞬间,这种瞬间就是永恒,在形态上没有连续,而是固定,在这个点上,万物没有了区分,失去了现实的检验。生物性的本我与社会性的需要之间,当社会性的需要多了,生物性置换为社会性的。特殊的,神圣的,暴君式的白日梦,与饥饿的自己,白日梦尽。我越走越远,越来越个人化,而我思恋社会的规定的一切,因为眷恋所以和解。
(匿名)
女,41岁,——《“存在感”能解决人所有的心理问题,“自如存在”能终止一切问题》—— 我和第二位咨询师聊过几次后,我体验到了一百分的父母的感觉,让我的大部分小我都得到了满足,但还有不满足的部分,让我感到失落无力,我仔细琢磨后发现,我是遇到了生命的终极问题——“我是谁”的哲学问题。然后我写了篇文章《心理问题的根源最终要追溯到“我是谁”的哲学问题》,让我的那位咨询大为惊讶。 我的第三位咨询师让我体验到了更加理想的父母,给了我很好的连接感,并给了我足够的耐心和包容,这让我缺爱的小我得到了很好的满足,我不再渴望被爱,但还是想要和他连接。 然后在他好兄弟突然离世,我与他深度共情后,产生了更深入的连接。我好想好好的爱他,我渴望付出爱,但又觉得自己无力去爱,越想爱,越无奈。。。想要给予爱的愿望受阻了,我变得虚弱无力,在无奈中挣扎。 我不想要这种感觉,于是决定抽出来,但抽出来难啊,于是寻找救援。庆幸遇到一位犀利威严的老师,将我从情绪中拔了出来。 拔出来之后,我以为我就真的出来了,但不是,第二天依然很想念他,想和他连接,并否定了自己之前的决定,和老师对症我问题的方法(治标不治本)。 我开始着重研究我想要和他连接的这种心理驱力。我发现,我想要和他连接是想要获得对自己的感知,即“我是否存在、如何存在”的感知。 然后我上网搜索相关词“渴望连接”,“存在”和“虚无”。发现真的能解释我心中的困惑,等我搜索完相关知识并把《存在与虚无》一书网购付款后,我发现,我不再渴望与他连接了,心里没有驿动了。 人的虚无感就像我们每天感受日出日落一样平常,虚无感藏在“孤独,失落,无聊,不满足”的情绪当中。 存在感缺失是生命动力不足的体现,价值感和意义感能帮助带来存在感,但这也只是存在感,而不是真正的存在。 所以心理问题是存在感的缺乏或低下,解决了存在感的问题,就解决了人的心理问题。 如果一切都将消失,那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 追寻“我是谁”,就是追寻意义感和价值感,也是为了解决存在感的问题,但还不是真正的存在,真正的存在是没有对存在的疑惑和追寻的。 之前我一直在追寻“我是谁”,或许我可以尝试放弃对“我是谁”的追求,只是如实的存在。 但这一定很难,只是明白了方向肯定是对的。 欢迎补充阅读下面这篇文章(看截图) 《物演通论》读书笔记之“孤独,存在”
孤独的起源。在早期人我分化不明显的状态下,第一任务就是共生,共生就是通过他人对自己有所反应来确立自己的存在。我吞下你,但你却毫无反应或者容易破碎,我要把你吐出来,吐出由你引起的失去自己的焦虑。第二就是个体化,我要和你划清界限,远离你。三是我需要链接你来寻求安慰,和成为独立的自己被对待,和引起的孤独感。发展是新角色对旧角色的放弃,取决于放弃旧角色的痛苦程度和新角色的困难和任务被承认!
(匿名)
女,最近几天突然对于自己的存在很好奇,作为一个人的形式而不是其他形式的存在,我周围的陌生人,朋友家人只不过是承载着不同灵魂的躯体,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归属和牵连,在世不过数十年,那些名啊利啊还有物质都没那么重要了,虽然要继续努力给自己更好的生活,但是内心好像变的越来越平静,甚至有种顿悟的感觉,每次想到数十年以后自己也会消失在这世界上,就觉得还是做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对很多事太过执着,我自己之所以会保持体型,让自己更健康,也只不过是对这个躯体好一点,能更长久一些的存在在世上,陪伴在我的至亲至爱身边,我不知道这样的想法是正常还是不正常,非常谢谢专家为我答疑解惑
(匿名)
有喜欢或者擅长画画的小哥哥小姐姐吗?
女,因为曾经的虚荣心,让我觉得我很对不起他们。
(匿名)
首页
心理咨询
倾诉热线
论坛
心理测试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问题索引
|
文章索引
|
微博索引
|
资讯文章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问题列表
/
2021
/
0702
问
女,41岁,《物演通论》读书笔记之“孤独、存在” “孤独”纯粹是人类文明缔造的复杂生活-导致利益纠葛过度复杂化-而带来的心理隔绝-而有的一种不良心理反应。(句子好长啊) 宇宙演化序列: 起始“奇点”→“基本”粒子→亚原子粒子及核子→原子→分子→生物 一切衍存者(如原子、分子、生物乃至人类)都不过是本原性始基存在(如某种基本粒子或量子)的寄居壳或临时寄存形式。 一切存在都不过是“存在的形式”或不同的“存在状态”。相同的原子(或基本粒子)组装出性质迥异的世间万物。 存在本身并不牢靠,因为绝对存在无须为存在本身发出疑问。 由于物质的运动性、不恒定性,让一切存在都是永远变化着、消逝着的,没法绝对稳定,只能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每一个演化出来的存在,都会经历一个从存在度高到存在度极低(近乎失存)的过程。 作个比喻:当一个人在做金鸡独立的时候,时间长了就无法稳定的单脚站立(开始变得不稳定),这时如果想要保持稳定状态,就要借助外力(如拐杖等其他支撑物)保持平衡稳定,这种让新元素(拐杖)参与以维持稳定的现象,叫递弱代偿。 人类的文明发展就是递弱代偿的结果,是为了维持相对稳定,而不得已的求存策略。 也就是说,“”文明“”不代表人类越来越强大,而是越来越弱小了,为了生存,需要依存(依赖)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以致于生活质量看上去越来越好,却活得越来越累。 所以现在的孩子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能自由玩耍、放飞自我的时间越来越少,成年人寻到合适配偶的难度越来越大,结婚的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也越来越高。 生活越来越便捷、丰富,人却越来越焦虑和孤独。
给力心理APP
免费公益心理咨询平台
长沙给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证:湘ICP备14006375号-3
×
举报
涉黄举报
涉政举报
涉恐举报
扫码下载APP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