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应树立健康的消费心理

一、学生消费心理误区的表现——矛盾与冲突相交织

1.猎奇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摆阔心理

学生在消费活动中常常有一种猎奇心理,他们往往会被一些新产品和新食品以及一些五光十色的玩具、小玩意、图片、图书、服饰所吸引,总会不知不觉地“掏口袋”,对以前没参加过的一些商业性的促销和娱乐性活动也总想去尝试一下。学生消费具有摆阔心理,跟着名牌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特别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跻身于“贵族学子”的行列。他们吃高级食品,喝高级饮料,穿名牌服装,戴昂贵首饰,逛精品商店,他们追逐的是豪华气派。他们中间普遍流行一套不成文的“四项基本原则”,即非名贵品基本不用、非畅销书基本不看、非高档店基本不进、非名牌衣基本不穿。名牌代表着身价,再说穿上名牌使人无论从外表还是心理,都感到特酷,年轻时不穿名牌酷一下,太对不起自己。当然,在校园里,像这样盲目追求酷的学生虽不占多数,但也并非凤毛麟角。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依赖于家庭,但他们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学生的消费思想没有完全成熟,如果缺乏适当的消费心理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

2.从众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攀比心理

学生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这样,相互攀比现象就有了产生的土壤。学生本是纯消费者,但令人困惑的是很多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和能力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而是盲目地讲攀比。别的同学喝饮料,自己当然不能喝白开水,别的同学穿“佐丹奴”,自己干脆来套“金利来”。别的同学庆贺生日,开“Party”,自己也逢“喜事”举办宴会。别的同学互赠礼品,表情达意,自己当然不甘落后,迎头赶上。学生消费具有从众心理,感觉和想法往往会受群体的影响而改变。一位学生曾无奈的告诉笔者,别的同学在买、在玩,如果我不去,显得太寒酸、太落伍了,显得太不合群了。盲目的从众心理导致学生互相攀比,炫耀消费,把高消费当做现实社会优越感和虚荣心理的手段。这些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受虚荣心的驱使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3.求异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炫耀心理

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学生中有许多以拥有各类名牌而不是用才华作为炫耀的现象,这实际上反映出他们心理上的一个症结: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这种现象的扩散,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重物质消费的风气。“人生在世,吃喝玩乐”虽不是大部分学生奉行的人生哲学,但拿着父母赚的钱为我吃点、玩点,用掉一些无所谓的思想大有人在。而且,在吃喝玩乐上,名目繁多,令人咋舌:评了奖学金要请客;选为班干部要请客;在某项比赛上获奖也要请客等等。学生消费的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使某种时尚满足了一时审美的心理需要之后,又必然会产生新的需要,渴望消费又有新要求,追求不切实际的奢侈、气派,追求一种脱离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承受能力的消费,把对消费品的占有、享乐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

二、学生合理消费心理的培养——调适与塑造

1.用理智的判断来支配自己的行动

一方面,学生对各种新鲜事物、各种刺激有着本能的敏感,先天的爱好与追求决定了他们对时尚的事物和新事物的流行有着独特的“天赋”,而校园生活在一般时间内又缺乏新鲜感和刺激,为此学生总试图打破这种沉闷的局面。另一方面,学生自我意识急剧发展,但自控力差,渴望独立,受人尊重、重视,强烈需求社会承认他们的“自我价值”,承认他们是“不同的新一代”。这种心理驱使学生竭力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和独特的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因此,学生应该学会以合乎原则性、逻辑性的思维去调节情绪与情感,化不良消费为合理消费。用理智的眼光去分析对待客观现象,并以理智的判断来支配自己的行动,从而控制不良消费情绪与情感的产生。首先要检查消费中是否掺杂攀比的因素,要作自我反省,选择消费目标既要有实用性,又要有灵活性。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建立合理的消费计划、消费方式。再次要注重消费生态意识的学习,认识到自己的消费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社会责任感。

(责任编辑:zxwq)

文章来源于相关推荐:揭秘少女“性心理”发展规律

  多项调查均表明,我国青少年性成熟比五六十年代出现提前的倾向。性成熟的前倾带来了性心理的提前出现。认知心理学认为,性的信息大量增加,人们的性观念发生很大变化,这一切,频繁刺激少女们的大脑和生殖腺体,提早催开了性生理的芽蕾,也必然催动了性心理的发展。然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