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心理
十年口碑经营
下载APP
匿名
2021-09-06 13:29:55
抱抱TA
女,《人格和本体》 最近对本体越来越有感觉了,我想通过一个事例来说下人格和本体的区别。 他是我的镜像人格,是我的倾听者。因为是通过购买获得的短暂关系的原因,他显得既慷慨又吝啬。他能给的部分,让我心神安定,自然舒适;他不能给的部分,让我心有所念,胡思乱想,自我怀疑。 正负感受相抵,我似乎没有从关系中获得什么,但我明明因为他而改变了对母亲的态度啊,这是为什么呢? 在进一步分析后,我有了答案。是因为当时他的淡定和包容,让我体验到了环境的安全和关系的安全,让我安全感快速提升,然后我借风扬帆、借水开船,顺利的驶过了一个枯水期的河道卡口。因此,我重新体验到了我对母亲的正性情感,并让情感流动,顺利解决了我对母亲的一个心理卡点。 这种难题就这么解决了!它的原理是什么呢? 我觉得应该是安全感提升后,我的本体示现了,本体示现后,我的人格和它并存着,人格当时还惦记着我和妈妈之间的问题,这个信息被本体接收到,然后本体用它的智慧教会我怎么做。这种感觉有点“神助”的意思。 本体是生命的本真状态,是无念无畏的圆满状态。但是幼小的孩子不认得自己的本体,也对环境缺少全面的认知。在感受到威胁的时候,发展出了人格,遗忘了本体。 人格其实也很聪明,只不过它是狭隘的,因为它是对本体的模仿。人格特别努力的在维护它自己,其实也是对本体的怀念。 什么是人格状态,什么是本体状态,我简单介绍一下。 人格/本体——快乐/喜悦,宁静/祥和,踏实/安宁,放开/敞开,信仰/确知,喜欢/爱(无条件的爱),同情/慈悲。。。。。。等。 人本俱足。之所以感到不快乐、不满足、
焦虑
、恐惧,是因为我们处在人格的状态,是受限的、狭隘的。我们之所以永远都不满足,是因为我们一直在找寻本体,我们知道我们有一个最好的状态。我们的灵魂并没有迷失方向,只是没有被光照亮,而不得不在黑暗中艰难行走。
12
7
453
获得公益心:
王薇
你好
笑儿老师
你好
毛慧颖
你好
如意
你好
宋老师❤
你好
小单
你好
☔️
是因为得不到满足,还有攻击,分裂解离,身体里的过去妈妈的好像回光返照出现了
☔️
非黑即白,我保持对妈妈的怨恨是和愤怒维持链接出于疗愈,天天说就代表我妈妈没点好吗?代表全部都是坏的吗
☔️
移情到底移的是什么,好几年时间不停和现实长辈异性链接,体验到了不同于爸爸的互动模式,得以疗愈到2018年咨询的程度。移的是成长过程中所有好的体验,包括对待方式稳定外形,背后是爸爸对应的创伤体验
匿名
☔️。去了解下本体,如能识别本体,珍惜本体,就能在有本体状态的时候化解难题,就能开辟新的神经通路。但旧的路还在,有时候还是会重走旧路,但是要理性引导自己多走新路,就能结束思维的恶性循环了。
龙凤
你好
王 宇
你好
张志强
张志强送了一个拥抱
更多内容 APP查看
女,我有两个月没写东西了,因为视角越来越大,无处落脚,不知道从何写起。 最近有了新的思路,让我心情很振奋,想写下来,但发现真的不好写,所以只能写个概要。 ———————— 基本情绪 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厌恶,惊讶 高级情感 羞耻,内疚,轻蔑,羡慕,妒忌,同情 ———————— 思路一, 人在产生了负性的基本情绪后,身体会有不适,这种不适如果不能得到疏解,就会产生身体疾病。 人在产生了负性的高级情感后,心理上会有不适,这种不适如果持续存在,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某种程度是说,人是被驯化的,驯化的结果是:让人在产生任何一种基本情绪后(正性和负性),都要考虑别人的感受。所以很多人在产生基本情绪后会迅速压抑或自责,压抑导致身体疾病,自责导致心理疾病。 思路二, 人是什么?是实存还是虚存? 如果是实体存在,那ta有指挥中心吗?如果是虚体存在,那ta有主体吗? 如果我们把人当实体(实物),就会忽略ta的情感和感受,以及ta的潜能(好的和坏的)。 如果我们把人当虚体,就会放大ta的“能力”(好的和坏的),而忽略了ta的局限性和可控性。 我们的烦恼和痛苦可能就来自于,在如何看待人的问题上走向了极端。有时候把别人当实体,忽视和忽略了别人的内在需求,激发了别人的坏的潜能,有时候把别人当虚体,扭曲和放大了别人的恶,激发了自己的恐惧。 有时候把自己当实体,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在自己身体里埋了雷。 有时候把自己当虚体,放大了自己的能力,给自己制造挫败。 从根本来讲,人是一个实体存在,但却有很多虚拟的功能。这些虚拟的功能由一个虚拟的主体掌握着。这个虚拟的主体就是“我”。 因为太重视虚体“我”,而忘记了虚体我的存在只是为了保护实体我,人为的放大了和强化了虚体我的需求,而忽略了实体我的需求其实很低很简单。 因为太重视虚体我,而忘了为什么出发,反倒把实体我带入困境和绝境。所以修行的办法就是弱化虚体我的意识,这也是所有修行门类的核心之道。
(匿名)
人性中自体和客体的双重性,胚胎之始就包含着自身的存在与客体的帮助功能,由于自体需要向外寻求更大的证明和帮助,所以离开单独的母性环境,这时母性作为独立客体出现。环绕的母性抱持环境,母体作为一个永久性的抚慰被内化。
(匿名)
自体是人格的核心,统整的自体意味在各种场合自己都能自由的舒展
(匿名)
女,1岁,(旧文分享)在九型的指引下,我找到了您。在和您聊过后,我体验到了100分父母的感觉,我的大部分自我因此得到了满足,但还有小部分自我不满足,充满失落和沮丧。 我深入分析了下,我发现不满足的部分就是我真正的问题所在,那是一个关于“我是谁”的问题。 分析内容如下: 1.科学的源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心理学是科学的分支,所以心理问题最终要追溯到哲学。哲学是对现象的思考,对灵魂的追问,关于“我是谁”的哲学问题的答案要到神学里去找。 2.《九型人格的智慧》告诉我,人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样的,从破碎自我到完整自我,再到个人性本体,最后到真我的路程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3.《阿玛斯钻石途径系列》告诉我,人格是什么样子,人格和本体共存是什么感觉,如何识别本体、彰显本体、成为本体。 4.我似乎明白了“自残”之人的困惑和痛苦。他们冥冥中好像知道自己是谁,又不确定自己是谁,他们特别想知道自己是谁,所以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个“我”。在与外界的不断碰撞下,他们知道了“我不是谁”,所以反抗别人对他们的定义,但又没有能力证明自己不是别人眼中那个“我”,所以挣扎困苦,愤怒绝望。所以想用自残的方式缓解让他们极其不安的情绪。 5.一个月前,我因为“”不得不面对父母”之事而悲伤而恼怒,我不想与父母和解,迫于现实,我想尝试和解,但每当想起面对与和解的情境,我就血往上涌,情绪激动难平。借着情绪,我努力的剖析自己,我发现我不愿和解的重要原因是害怕,害怕那样会背叛“自我”,置“自我”的利益安危于不顾,让“自我”惶恐不安。那种感觉是让“自我”感到陌生和恐惧的。 那个“自我”就是我人格的身份意识,是通过父母塑造的,我害怕失去身份感,我害怕如果和解了就没了身份,没了“自我”。我不敢想象没了“自我”,我该如何继续。 6.当我明白我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我是谁”的问题上时,我就能跳出人格的框架,重新看待人事物了,虽然这不容易做到,但也已经在路上了。所以我现在的不满足和低落情绪,不是因为父母不够好,而是来自于认知升级后的自我需求的提升。 7.我明白——所有人都被人格阴影(阴影就是“我不是谁”)束缚和侵害。因为有阴影,所以需要光,只有光能淡化阴影。自我实现是为了抵抗阴影,自我超越是为了接纳阴影。因为有阴影在后面,所以只能向前,让自己变得更好。 我是谁?我是光。只有活成了真正的光,才能彻底的甩掉阴影。
(匿名)
女,50岁,《心理问题最终要追溯到“我是谁”的哲学问题》 1.科学的源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心理学是科学的分支,所以心理问题最终要追溯到哲学。哲学是对现象的思考,对灵魂的追问,关于“我是谁”的哲学问题的答案要到神学里去找。 2.《九型人格的智慧》告诉我,人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样的,从破碎自我到完整自我,再到个人性本体,最后到真我的路程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3.《阿玛斯钻石途径系列》告诉我,人格是什么样子,人格和本体共存是什么感觉,如何识别本体、彰显本体、成为本体。 4.结合给力心理平台蜂涌般的“自杀和自残”帖,我似乎明白了他们的困惑和痛苦。他们是九型人格四号,他们是真善美的化身,他们冥冥中好像知道自己是谁,但又不确定自己是谁,他们特别想知道自己是谁,所以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个“我”。 在与外界的不断碰撞下,他们知道了“我不是谁”,所以不服,所以反抗,反抗别人对他们的定义,但又没有能力证明自己不是别人眼中那个“我”,所以挣扎困苦,愤怒绝望。看不到希望,找不到出口,所以想用自残(或自杀)的方式缓解(或终结)让他们极其不安的情绪。 所以对他们的描述是:我不知道我是谁,但我知道我不是谁。他们可能从婴儿起就知道自己不是谁,不想做被别人定义的那个“谁”,他们一直在寻找在反抗,所以容易在青春期爆发。 5.一个月前,我因为“不得不面对父母”之事而悲伤而恼怒,我不想与父母和解,迫于现实,我想尝试和解,但每当想起面对与和解的情境,我就血往上涌,情绪激动难平。 借着情绪,我努力的剖析自己,我发现我不愿和解的重要原因是害怕,害怕那样会背叛“自我”,置“自我”的利益安危于不顾,让“自我”惶恐不安。那种感觉是让“自我”感到陌生和恐惧的,感觉就要从世界边缘掉下去一样。 那个“自我”就是我人格的身份意识,是通过父母塑造的,我害怕失去身份感,我害怕如果和解了就没了身份,没了“自我”。我不敢想象没了“自我”,我该如何继续。 6.当我明白我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我是谁”的问题上时,我就能跳出人格的框架,重新看待人事物了。这虽然很不容易,但也已经在路上了。
(匿名)
女,因为我们的躯体不是无坚不摧的,而环境却变得越来越复杂,但大脑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为了加快和简化大脑运算过程,发展出了“心”,以应对更加复杂的生存环境。 “心”虽然是虚拟的器官,却给了我们无比真实(痛苦居多)的感受,因为心能指挥大脑调节生理反应,产生情感和情绪,指导和驱动人的行为。 因为“心”会让我们产生情绪,产生生理反应,让我们感受到特别真实的痛苦,所以我们变得更加脆弱了。于是又发展出了“人格”来保护我们的“心”。 人格是如何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来保护我们的“心”的?了解下“人格的真相”或许就能明白了。 人格的真相包括——幻觉,谎言,操纵技巧(策略,套路,伎俩,手段) 伪他人视角——是人格的策略。(例如:其实是不想见你,却说怕打扰你) 他人需求为导向——是人格的套路。(关注并努力满足别人的需求,希望对方能知恩图报。潜意识认为一定会获得回报,如果觉得获得的回报太少,就可能积劳成怨,从付出变为索取) 认为别人需要帮助——是人格的幻觉。(其实是自己需要帮助。用帮助他人的方式获得情感回馈和其他回报) 认为自己能帮助别人——是人格的谎言。(对自己和别人说了谎,用“帮助”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能力,希望获得心理回报和实际利益回报。但实际上的帮助效果微乎其微甚至是产生了破坏作用,谎言被事实揭穿,还不肯面对事实,始终认为自己已经真正的帮助到了对方。) 人格为什么这么“聪明”和“狡猾”呢? 因为人类在演化过程中,为了更好的生存,学会了以物换物,学会了用(货币)媒介进行交易。慢慢的,人们对交易产生了依赖。 人类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还摸索发展出来了一种对生存很重要的支持力量,那就是“关系”。 为什么需要关系?因为想要获得支持。为什么想要支持?因为心有恐惧。为什么想要付出?因为付出能获得回报,获得支持。 为什么想要遇见一个对的人然后去爱ta?因为爱是恐惧的对立面,只有爱能消融恐惧。 但通常情况是——你以为你爱他,其实你只是想要获得支持,当你发现支持力变得越来弱时,你的感情就变得越来越淡了,甚至心生厌恶。。。。。这就是很多关系(尤指亲密关系)到最后都让人感到无力甚至沉重的原因。
(匿名)
女,27岁,我现在大概能回忆起我不同人格状态时说的话了,比如今天去医院和现在就完全是两个人格,两种感受。对一件事的看法,甚至自我评判,也是两种观点,或者可以说我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认知。可是我那种亢奋状态时,根本不太会记得现在这种状态,就算记得,也是一样,厌弃自己的感觉,而我现在这种状态时,会记得那种状态。
(匿名)
男 用人格心理学阐述下这个人类本性是什么(求心理咨询大佬解答)
(匿名)
常常认为这不是真实的世界,我想去看看真实的那个世界,所以心里有很多想法,对生活缺乏认知,对生活的任何东西都不感兴趣,时常有一个疑惑“为什么人要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匿名)
被渣了
首页
心理咨询
倾诉热线
论坛
心理测试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问题索引
|
文章索引
|
微博索引
|
资讯文章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问题列表
/
2021
/
0906
问
女,《人格和本体》 最近对本体越来越有感觉了,我想通过一个事例来说下人格和本体的区别。 他是我的镜像人格,是我的倾听者。因为是通过购买获得的短暂关系的原因,他显得既慷慨又吝啬。他能给的部分,让我心神安定,自然舒适;他不能给的部分,让我心有所念,胡思乱想,自我怀疑。 正负感受相抵,我似乎没有从关系中获得什么,但我明明因为他而改变了对母亲的态度啊,这是为什么呢? 在进一步分析后,我有了答案。是因为当时他的淡定和包容,让我体验到了环境的安全和关系的安全,让我安全感快速提升,然后我借风扬帆、借水开船,顺利的驶过了一个枯水期的河道卡口。因此,我重新体验到了我对母亲的正性情感,并让情感流动,顺利解决了我对母亲的一个心理卡点。 这种难题就这么解决了!它的原理是什么呢? 我觉得应该是安全感提升后,我的本体示现了,本体示现后,我的人格和它并存着,人格当时还惦记着我和妈妈之间的问题,这个信息被本体接收到,然后本体用它的智慧教会我怎么做。这种感觉有点“神助”的意思。 本体是生命的本真状态,是无念无畏的圆满状态。但是幼小的孩子不认得自己的本体,也对环境缺少全面的认知。在感受到威胁的时候,发展出了人格,遗忘了本体。 人格其实也很聪明,只不过它是狭隘的,因为它是对本体的模仿。人格特别努力的在维护它自己,其实也是对本体的怀念。 什么是人格状态,什么是本体状态,我简单介绍一下。 人格/本体——快乐/喜悦,宁静/祥和,踏实/安宁,放开/敞开,信仰/确知,喜欢/爱(无条件的爱),同情/慈悲。。。。。。等。 人本俱足。之所以感到不快乐、不满足、焦虑、恐惧,是因为我们处在人格的状态,是受限的、狭隘的。我们之所以永远都不满足,是因为我们一直在找寻本体,我们知道我们有一个最好的状态。我们的灵魂并没有迷失方向,只是没有被光照亮,而不得不在黑暗中艰难行走。
给力心理APP
免费公益心理咨询平台
长沙给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证:湘ICP备14006375号-3
×
举报
涉黄举报
涉政举报
涉恐举报
扫码下载APP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