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心理
十年口碑经营
下载APP
匿名
2020-04-12 13:40:27
抱抱TA
男 咨询理念治愈不了人,恰好是对人性深刻的体会,真实恰当的态度构成了治愈的全部。咨询师是镜子,是容器,和真实的人性。
9
1
421
获得公益心:
谢军
您好
姜玲玲
您好,您所言极是啊。作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我深以为然。
任海涛
说的挺好的,点赞!
王晓光
您好,感悟好深,佩服!
枫叶
你也是一名咨询师吗?
曹椿艳
你好,说的很准确。
吴华丽
理念和技术都是在探索人性的过程中发展出的副产品。个体咨询是来访者和咨询师两个人之间,人格碰撞的化学反应过程。这面镜子不好当,要保持中立节制和觉察,不容易。某种意义上,来访者也是咨询师的镜子,可以让咨询师看到自身成长中的困境,助人自助,咨询另起一种因果循环,它尝试打破以前的轮回,帮助来访者重塑一个更为适应性的认知人格系统。这对双方,都是挑战。共勉!
我的天呐,太真实了,我还那么相信咨询可以治好我,结果你这么说我该难过了,但有什么办法呢,这就是现实啊
王 宇
你好
张志强
张志强送了一个拥抱
更多内容 APP查看
其实我觉得咨询治愈不了自己,最终还不是得靠自己,咨询只是暂时的,我们要面对的是现实和人性
(匿名)
女,40岁,《人到无求品自高》 我相信这个人性的规律永远正确。怎样让人不患身心疾病,还有较高的品行?我觉得关健在于求的是什么。 如果只求衣食住行,在当下社会,这个绝大部分人都可以非常满足了。 如果求永生,这个没有人能够得到满足,所以人们会理智的放弃这个目标。 如果求存在感,这个绝大部分人也都能够得到满足。 如果求价值感,这个就较少有人能够得到满足。因为有竞争啊,你觉得任何一个能带来价值的点,都有人比你强啊,永远有人比你强啊! 在这个物资充裕、科技发达、文化多元的现代社会,给人的自我(曾经压抑的自我)提供了很多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但机会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竞争无形中给了人们难以化解的压力。 压力产生焦虑,焦虑强化了性格模式,强化的性格模式容易与其他人产生矛盾冲突,外在冲突引起内在冲突,内外冲突不断,导致心理疾病。 心病还得心来医,只有让“心”舒服了,病才会好。我认为,教导或引导别人改正自己去适应别人,以减少冲突,这是让当事人“委曲求全”,这是最差劲的心理咨询,还不如没有,因为生活中有太多人在教导他们,正是因为过度的教导,才导致他们生病的。 引导当事人改正自己去适应自己的梦想和理想(对象可以是某个人),这是可以的,因为理想是他们的一部分,为理想而改变自己,是爱自己的表现。但这也不是一个好办法。 更好的办法是,让当事人在达成理想之前就能够自己认可自己,提升自我价值感。我觉得这可以代表优秀咨询师的水准,也是普通咨询师的提升目标。 当然,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有不同的对治办法。我想说的是,对于没达到中重度心理疾病的人,咨询师也一味采取“引导当事人改正自己”的方法,去帮助当事人提升自己,我觉得这是完全无效的,甚至反作用非常明显。觉察能力好的人能自己保护自己,觉察能力不好的人很可能就被带到阴沟里去了,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而且事实上,越是重度的心理疾病,越需要包容接纳,所以可以总结的说,不论哪个程度的心理问题,都不能用“教导别人改正自己”的方法来恢复自信和健康。他们就是因为从来没得到过认可,没有价值感,没有安全感,无法信任别人,才生病的,然后来到咨询师那又是一次“问题检测”和对纠正的建议和教导。 让当事人无力和绝望的是,无论去到什么地方,“我”从来没有被真正的看见过。 这就是我对擅长讲道理,擅长搬运知识进行头脑灌输的陈明咨询师特别愤慨的原因。
男,22岁,感谢倾听师“临近幸福”的启发,作为一名来访者,越来越有一种感觉,当咨询师将来访的困扰都理解为来访者的“问题”,去剖析,去共情,去追溯,有没有可能出发点就存在问题,在一个原本就带着不被接纳的有色眼镜下,很多来访者只有选择躲藏并且玩起了藏猫猫的游戏,这种时候,究竟是谁在给谁做咨询呢?
(匿名)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独立的性格特点,和清晰直接的表达能力,还有针对自己擅长的心理问题去开导相应的患者。 当一个患者站在这个空白的平台上,看到很多老师愿意拉他一把,但是,有些老师的功利心态比较明显,脆弱的患者,敏感的心灵很容易察觉,那么你们想帮他一把的举动,有可能打上狼外婆的标签,反而不容易达到你们收获患者的目的。 其实人人都是患者,只是抵抗能力有强弱之分,我也是一名长期心理抑郁的患者了,我刚了解到这个平台,加入进来,是真心希望发现能够拉我一把的人。 人类都有有独立的性格特点,我观察有些老师的风格让我很有安全感,但是有些老师的措辞,让我不敢信任。我真心希望发现那个能真心帮我的人。 希望这的老师,多一些表演天赋,针对不同的患者,真心希望帮助他们,并用心开导,隐藏自己的功利欲望。你们不会跟他一样痛,但是请装出一样痛过的感觉。 我是一条渴望上钩的鱼,但是希望你给我一个上钩的理由。
男 咨询师到底在患者心中留下了什么。一份指南,一份可借用的资源。应该是留下了人格构造,借以改造自己的人格。以心传心。
(匿名)
女,30岁,——【更好的自己】之咨询师版 最近,我怀着求助与好奇的心态,在心理平台和不同的倾听者老师语音聊了一段时间,我体验到了另一种被否定的感觉。 咨询师职业的素养给了我头脑层面的包容接纳,并向我传达和灌输了不同的道理(道理我早就懂),即使在了解到我是多年心理爱好者,并有很多新领悟和体悟,且不断自我更新的前提下,依然把我当成一个“有问题的求助者”,并努力让我明白:我必须改,我需要改,如果我能改.......我感觉到我被不同程度的否定了,只是这种否定变得温柔和隐蔽了。 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那些语重心长、那些苦口婆心的“为你好”的人,不管显得多有耐心多有爱心,都是一种对当事人的否定,都有无法忽视的杀伤力。而这种以爱之名的否定和打击,很多咨询师本人都认可,并不会觉得这样会伤害人,所以无法理解求助者的内心,因而他们(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帮助”起不了任何作用,甚至是反作用。 人是心思细腻、情感丰富的高级生物,我们需要较好的存在感。不被认可是我们内心最沮丧的部分,无法改变自己去获得认可,是我们内心最无力的部分。 很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散发着“灵魂之光”的咨询师,让我有了追光的动力,让我从“我需要改”走到了“我想要改”,让我把关注点从“有问题的自己”变成了“美好的自己”。 或许咨询师(温和的权威)眼里都有一个更好的“当事人”,这让当事人感到了不自信和压力,这种感觉无助于当事人展开行动让自己蜕变。如果咨询师能够“让我是我,让你是你”,而不是咨询师眼里的“我和你”,这样更有助于当事人听到内心的呼唤,成为更好的自己。
(匿名)
男 这是一个痊愈者的宝贵建议,有很多的病友在治疗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不信任自己,当对于自己的症状有了一个好想法时,不敢相信自己,总是去不停地问咨询师这样可以吗这样对吗。其实你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情况的人,而且咨询师和医生甚至是科学家他们的理论和方法也都是在实践中一步步总结出来的,这点和你没什么不同。你只相信权威崇尚权威这是在追求绝对程度上的正确,这其实也是在过分追求完美,其实当你已经通过实践确认自己的方法是有效的,行得通的那它就是正确的,当你心中已经清楚它是正确的时就不必再去询问咨询师了,永远记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相信自己内心的判断,最值得信任的人不是咨询师不是医生也不是权威而是你自己。这是一个痊愈者的宝贵建议,欢迎大家评论
(匿名)
男 最后一篇 痊愈的体验。咨询师在内部提供了疗愈性空间,包含理想化客体,夸大自体,挫折处理方式。它将过去的创伤性的挫折转换为可接受的。过去还是过去,却变成了养料和动力。!
(匿名)
女 自己的朋友变成了同事,一起进的公司,之前她业绩比我好的时候,没人想起我的低迷,有一天我达成了一笔生意,她最近生意不太好,老板就把她自己的工作手机(内含客户)给了她,现在她有两个工作手机(内含客户),我真的觉得很嫉妒,觉得不公平,感觉这样的心态不利于我工作,我该怎么办。。。
(匿名)
我是早产的,看月经中医说我子宫发育不全,以后怀不了孕,找不到对象怎么办,我好怕,要哭了
(匿名)
首页
心理咨询
倾诉热线
论坛
心理测试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问题索引
|
文章索引
|
微博索引
|
资讯文章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问题列表
/
2020
/
0412
问
男 咨询理念治愈不了人,恰好是对人性深刻的体会,真实恰当的态度构成了治愈的全部。咨询师是镜子,是容器,和真实的人性。
给力心理APP
免费公益心理咨询平台
长沙给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证:湘ICP备14006375号-3
×
举报
涉黄举报
涉政举报
涉恐举报
扫码下载APP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