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心理
十年口碑经营
下载APP
心乐土咨询
2018-01-10 17:09:45
抱抱TA
男,回应,就是光。 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精神分析有一句名言: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西班牙则有诗歌说:死亡,即是无回应之地。 也就是说,如果缺乏情感回应,人就等于处于绝境,甚至是死亡之地。 所以,不管是被关小黑屋的罪犯也罢,还是住在完美房间里的富豪也罢,都是处于绝境中。 观察你自己和身边人,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 你会看到,那些拥有丰盛饱满的人际关系的人,他们容易呈现鲜活的生命力,有热情,有感染力; 而人际关系匮乏干瘪的人,生命力也容易是匮乏干瘪的,哪怕他们是天才。 所以人性就是这么矛盾,如果一个人处于损耗性关系中,创造力会受损; 但如果缺乏人际关系的滋养,哪怕这个人身上有天才一般的创造力在闪耀,他仍然是不可能幸福的。 弗洛伊德在他的《性学三论》中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3岁的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回应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所以大家务必要重视回应这件事,回应,就是光。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复归于婴儿”,因为婴儿的世界,只有“一”。 而道家乃至各种修行所追求的境界,都会提到“合一”这个词。 精神分析学也的确认为,婴儿是活在原始的合一中,自己和世界完全合而为一。 这是心灵的原初状态。 只不过这种原初状态是混沌的、脆弱的、未分化的。 婴儿需要在和母亲等抚养者的互动中,逐渐发展出一个清晰的、坚韧的、复杂的心灵。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切记心理学家哈洛残酷的恒河猴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情感互动胜于饮食照料。 如果我们只关注后者,而疏于前者,那父母就和那个铁丝架子没什么两样。 这个结论可以不断延伸,任何关系都是如此: 如果只有物质满足,而缺乏情感互动,那这个关系的质量就没有什么好称道的。
7
0
1336
获得公益心:
心乐土咨询
王金波
您好!
李凤秋
您好
汪桂兰
你好
许文慧
你好!
魏学兰
你好,你的分享,很好,回应就是能量传递
张银玲
你好
…
有道理
更多内容 APP查看
女,42岁,《允许情感流动是恢复生命活力的关健》 每当事与愿违,我们都会寻找原因。习惯性的向内归因或向外归因。向内归因是自我贬低和自我攻击,即使是向外归因,最终也会挫伤自己。 我得不到我想要的,一定是我没有价值,不配得到。我做不到我想做到的,一定是我没有能力,才做不到。因为我们都有很多需求,但很难被满足,所以我们很容易感受到无价值感和无能感。 对任何负面感受都要归因,这是大脑带给我们最大的副作用之一。 我们的潜意识相信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交换,我们把自己的情感用来交换,如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不愿表达和付出情感。 (正性)情感是我们对万事万物的美好体验,我们否定或封锁了自己的情感,就感受不到美好,就没有生命活力。 之前我一直认为,要恢复生命活力,必须获得内在支撑力,必须在品质上完善自己,比如温暖,善良,热情,包容,勇敢等,我很努力的尝试过,效果都差强人意,因为潜意识里有太多阻滞能量。然后继续反思琢磨,认为只能用体验的方式,将身心打开后,才能活出自己,成为那些品质本身。 在我连续性的对三位咨询师投入情感,却都不被真正的接受时,我更多的是向内归因,我觉得我太没价值了,当感到没有被第三位接纳时,我的价值感降到有生以来的最低谷,我感觉我快要死了(不是身体的消逝,是灵魂的失存),我将要变成一具真正的行尸走肉。 但庆幸,那只是阶段性的心理体验,我凭着我心灵成长方面较扎实的基本功挺了过来,我允许自己继续投入,去更多更深的感受自己的感受,我发现,当我不再逃避的时候,我居然真的稳住了自己,并在投入过后不久,从感受中跳了出来,恢复了心理上的平静。 潜意识认为情感是一种资源,是用来交换的,需求一旦不被满足,就否认自己的情感,情感是生命的一部分。否认自己的情感,就拒绝了那个真实有活力的自己。 当我认识到这一点时,我不再否定他(第三们咨询师)对我的情感,他对我有几分情感,我就接受几分,不再渴望更多。我也不再抗拒我对他的情感,我对他有几分情感,就表达几分,我允许我内心对他的情感自然流动。 我识别出自己的情感,并允许情感流动,这不是让别人得了“便宜”,而是让自己变得真实而稳定。之前因为恐惧心理,我不相信自己和他人,而将情感封锁,不让它流动,但又不希望完全没有情感的感觉,所以让头脑合成情感,给别人头脑式的情感。 我觉得真正的情感是一种“看见”的能力。。。。。。 未完部分请看截图
女,41岁,——《“存在感”能解决人所有的心理问题,“自如存在”能终止一切问题》—— 我和第二位咨询师聊过几次后,我体验到了一百分的父母的感觉,让我的大部分小我都得到了满足,但还有不满足的部分,让我感到失落无力,我仔细琢磨后发现,我是遇到了生命的终极问题——“我是谁”的哲学问题。然后我写了篇文章《心理问题的根源最终要追溯到“我是谁”的哲学问题》,让我的那位咨询大为惊讶。 我的第三位咨询师让我体验到了更加理想的父母,给了我很好的连接感,并给了我足够的耐心和包容,这让我缺爱的小我得到了很好的满足,我不再渴望被爱,但还是想要和他连接。 然后在他好兄弟突然离世,我与他深度共情后,产生了更深入的连接。我好想好好的爱他,我渴望付出爱,但又觉得自己无力去爱,越想爱,越无奈。。。想要给予爱的愿望受阻了,我变得虚弱无力,在无奈中挣扎。 我不想要这种感觉,于是决定抽出来,但抽出来难啊,于是寻找救援。庆幸遇到一位犀利威严的老师,将我从情绪中拔了出来。 拔出来之后,我以为我就真的出来了,但不是,第二天依然很想念他,想和他连接,并否定了自己之前的决定,和老师对症我问题的方法(治标不治本)。 我开始着重研究我想要和他连接的这种心理驱力。我发现,我想要和他连接是想要获得对自己的感知,即“我是否存在、如何存在”的感知。 然后我上网搜索相关词“渴望连接”,“存在”和“虚无”。发现真的能解释我心中的困惑,等我搜索完相关知识并把《存在与虚无》一书网购付款后,我发现,我不再渴望与他连接了,心里没有驿动了。 人的虚无感就像我们每天感受日出日落一样平常,虚无感藏在“孤独,失落,无聊,不满足”的情绪当中。 存在感缺失是生命动力不足的体现,价值感和意义感能帮助带来存在感,但这也只是存在感,而不是真正的存在。 所以心理问题是存在感的缺乏或低下,解决了存在感的问题,就解决了人的心理问题。 如果一切都将消失,那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 追寻“我是谁”,就是追寻意义感和价值感,也是为了解决存在感的问题,但还不是真正的存在,真正的存在是没有对存在的疑惑和追寻的。 之前我一直在追寻“我是谁”,或许我可以尝试放弃对“我是谁”的追求,只是如实的存在。 但这一定很难,只是明白了方向肯定是对的。 欢迎补充阅读下面这篇文章(看截图) 《物演通论》读书笔记之“孤独,存在”
我一直在反思一个问题。 我们每一个身体健康的人,自理能力和谋生能力完全没有问题,明明可以自给自足,为什么都想要被爱? 脑海里不断浮现四个字——存在孤独 搜了一下资料,孤独有三种。 1.人际孤独 因为与他人分离感受到的寂寞。 2.心理孤独 人把自己的内心分割成了不同的部分,弗洛伊德说的“隔离”,现代心理学暗指任何形式的自我分裂。只要你压制自己的欲望与情感,把“应该如此”或者“必须如此”作为自己的愿望,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埋没自己的能力,都可以导致心理孤独。 3.存在孤独 存在孤独指的是,个体和其他生命体之间存在的无法跨越的鸿沟;个体和世界的分离。 二.我们什么时候要面对存在孤独? 1、死亡与存在孤独 死亡是最孤独的人类体验。没有人可以消除另一个人的死亡,我们需要一个人面向死亡。 2、自由与存在孤独 1)做自己生命主人的孤独 意识到自己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意味着相信不在有人可以创造和保护自己。自我创造的行为本身蕴含着深刻的孤独感。 2)“去熟悉”的孤独 我们不仅创造了自我,而且为了掩盖这个事实,我们用各自的方式创造了各自的世界。我们掩盖了极度空旷和孤独的原始世界。 那个我们熟悉的世界,熟悉的角色、价值观、原则、规则、伦理全都不存在时,那种面对“虚无”的孤独感。 3、成长与存在孤独 成长意味着分离,而分离和成长的代价是孤独。放弃与他人共生融合的状态,意味着面对存在孤独及其带来的恐惧和无助感。 人类基本的任务是“关联”的同时也能够“分离”。人际孤独和存在孤独是彼此的“停靠站”。脱离人际共生状态,把人推向存在孤独。 三.我们用什么来抵抗存在性孤独? 存在性孤独带来的不适感,我们对抗它的主要力量是“关系”,我们接纳一部分,剩下的部分我们放弃单一性,进入他人的关系中。 但是没有一种关系能消除存在性孤独。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存在着。但是孤单感可以被共享,成熟的无所求的爱能够弥补孤独感带来的痛苦。
(匿名)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有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这就意味着他与世界是分裂的,他在世界面前非常弱小。因此,“自我”一定要扩大自己的地盘,因为它与世界越同构,力量越强。而这种同构就是通过认同来完成。 我在上面已经讲过,“自我-世界”这一方向性结构是人存在的基本结构,无论是取消“自我”还是“世界”,人的存在秩序都会崩溃,精神混沌一片,人将找不着北,焦虑将吞没他,他将无法在心理上生存。 以上是罗素书中的节选。 —————— 人都有权力欲和爱欲,也许根源就是孤独。 “我”那么小,“世界”那么大,这让我感到害怕。 抵抗孤独的方法——要么世界属于我,要么我与世界合一。 世界属于我——这是自恋狂的幻想, 让世界属于我——这是拥有绝对权力的人抵抗孤独的方式。 让你只属于我——这是亲密关系中占有欲的根源。 爱情关系中容易边界不清,你我不分,失去自我,是想要融合的表现,但无法真的失去自我,无法真正融合,导致日后的矛盾突显、激化,甚至关系破裂。 。
(匿名)
。。。。。。 认知的力量有多大,不必多说,这世间的苦楚都是源于认知的局限,但是我们较少会用到认知,尤其在对自己的内在世界。是懒惰还是麻木,我不清楚,但能保持最初的灵性和感受这是很难的,所以,我们大多数时间都在外部世界里生存,这样可以保障外界资源的争夺,也可以回避内在的困惑。但是很多冲突是无法回避的,比如自责、愧疚、不甘、愤怒……所以情绪会生病,身体会受伤。 我,这个世界是亏欠我的,它未经我的同意带我来,让我受苦,没人保护我,没人告诉我我应该怎么保护自己,只有人告诉我我应该做些什么。而当我做错事,我要接受惩罚,我只能靠着直觉碰撞,一路前行,跌跌撞撞有时头破血流,却被责怪为什么没有做好,为什么不懂善待他人,一无是处… 是的,这个世界是亏欠你的,很抱歉,我多想创造一个世界,它不需要无所不知,充满力量,但是一定要保护好我们的孩子,让他们没有悲伤,没有绝望;悲伤时有人安抚,绝望时有人守护,试错时有人指点,兴奋时有人鼓舞,而不是孤单叛逆,到处受伤完成自我的救赎和成长。 。。。。。。 ———— 胡在姗老师的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
(匿名)
我们在想一个人性的问题,或者是一种生存状态的智慧问题。因为我们参考的是父母,他们如何对待自己身上的部分。我们对人性的呈现的绝对分裂,充满恐惧。比如过度对自身的理想化,所有这种绝对都是对自身人性完整性的牺牲换来的,这种生存状态让人不安。他们放弃了与自身其他部分保持链接的关系,我们人性对这种分裂充满不安,我们潜在会产生一种修复他人完整性的愿望。我们从他人身上学到的这种对待方式会产生一种恐惧,这种无法完整身上所有人性的恐惧。这是我们的自体客体本身处于一种分裂的状态,我们对这种牺牲自身完整性的模仿和认同充满敌意。我对绝对权威或者善良或者合群对充满厌倦。他们只是无法和自身其他相对应的部分处于亲密链接的状态中,而是离心化的状态。
(匿名)
潜意识意识化,客体关系与哀伤。一切都在寻求表达,未被语言化的只能以非语言来表达。根据自体理论,一切障碍来源于差的客体关系。自体需要未得到适当的回应。无人赞赏喜爱,没有指引,无人理解。客体要么不在场,要么受伤,要么愤怒,要么不让你得到,要么输不起。这些挫折必须通过悲伤来化解。
(匿名)
男 每个人都需要回应,但过于幼稚的需要回应肯定是种幻想,所以反复体验这种幻想,向现实层面更近一步。
男 爱上了结婚的女人,他离不了婚,我好爱她,我该怎么办?
男 小学期末考试没有考好,怎么跟家长说啊?我该怎么说?
(匿名)
首页
心理咨询
倾诉热线
论坛
心理测试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问题索引
|
文章索引
|
微博索引
|
资讯文章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问题列表
/
2018
/
0110
问
男,回应,就是光。 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精神分析有一句名言: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西班牙则有诗歌说:死亡,即是无回应之地。 也就是说,如果缺乏情感回应,人就等于处于绝境,甚至是死亡之地。 所以,不管是被关小黑屋的罪犯也罢,还是住在完美房间里的富豪也罢,都是处于绝境中。 观察你自己和身边人,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 你会看到,那些拥有丰盛饱满的人际关系的人,他们容易呈现鲜活的生命力,有热情,有感染力; 而人际关系匮乏干瘪的人,生命力也容易是匮乏干瘪的,哪怕他们是天才。 所以人性就是这么矛盾,如果一个人处于损耗性关系中,创造力会受损; 但如果缺乏人际关系的滋养,哪怕这个人身上有天才一般的创造力在闪耀,他仍然是不可能幸福的。 弗洛伊德在他的《性学三论》中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3岁的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回应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所以大家务必要重视回应这件事,回应,就是光。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复归于婴儿”,因为婴儿的世界,只有“一”。 而道家乃至各种修行所追求的境界,都会提到“合一”这个词。 精神分析学也的确认为,婴儿是活在原始的合一中,自己和世界完全合而为一。 这是心灵的原初状态。 只不过这种原初状态是混沌的、脆弱的、未分化的。 婴儿需要在和母亲等抚养者的互动中,逐渐发展出一个清晰的、坚韧的、复杂的心灵。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切记心理学家哈洛残酷的恒河猴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情感互动胜于饮食照料。 如果我们只关注后者,而疏于前者,那父母就和那个铁丝架子没什么两样。 这个结论可以不断延伸,任何关系都是如此: 如果只有物质满足,而缺乏情感互动,那这个关系的质量就没有什么好称道的。
给力心理APP
免费公益心理咨询平台
长沙给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证:湘ICP备14006375号-3
×
举报
涉黄举报
涉政举报
涉恐举报
扫码下载APP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