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性取向为何如此多样?

人类的多样性丰富多彩,尤其是在性方面。只要看一眼不断扩大的缩写词 LGBTQIA2S+,就会发现它包含了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变性人、同性恋者、双性人、无性人和双灵人。调查显示,我们当中有 2%到 10%的人倾向于同性吸引,不受文化界限的限制。但是,为什么这种性少数群体的马赛克现象会在全球文明中持续存在呢?

简而言之:这是进化的杰作。同性行为并不是人类独有的,它横跨脊椎动物甚至昆虫。在我们的物种中,性偏好的多样性很可能是为了适应目的,尤其是在某些历史背景下。最近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项突破性研究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支持(1)。

来自密歇根大学的作者宋思亮(Siliang Song)和张建智(Jianzhi Zhang)深入研究了英国生物库(UK Biobank)的宝库,发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现象。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异性恋男性相比,双性恋男性和同性恋男性通常都会选择生育较少子女的道路,用进化论的行话来说就是达尔文适应性(Darwinian fitness)。不过,双性恋男性在这方面的损失较小。

 

但是,正如你们所说,损失就是损失。双性恋男性如何才能弥补他们与异性恋男性之间的健康缺陷呢?

这让我们想到了早前的一项研究,该研究显示,携带同性恋基因的异性恋者往往有更多的性伴侣(2)。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古代传统社会并不是一夫一妻制;因此,有多个性伴侣的男性会留下更多的后代,将他们的基因遗产传播得更远更广。

想想像嗜血的穆莱-伊斯梅尔(Moulay Ismael the Bloodthirsty)这样的历史人物吧,据说他有 888 个孩子,或者像成吉思汗或西班牙征服者这样的人物,他们的基因也会广泛传播。但是,除了这些极端的情况之外,男人喜欢冒险往往与更多的性接触有关,因此也与更多的后代有关。

那么,这与双性恋基因有什么联系呢?看来,这些基因不仅可能使人倾向于双性恋行为,还可能使人倾向于冒险。这种关联非常关键,尤其是在前现代社会,在那里,喜欢冒险的男性更有可能将他们的野燕麦播撒得更远更广(3)。因此,与男性双性恋有关的大胆基因不仅与性偏好有关,它们还赋予了一种健康优势,研究人员将其恰当地描述为 “生殖优势”。

性取向
Spanish conquistadors left a lot of genes in today’s Latin America
Source: AlextronB, License CC BY-SA 4.0

宋和张的发现还描绘了一个严酷的现实:现代同性女性可以选择人工受孕,这并不令人震惊,但那些只渴望拥有自己性别的男同性恋者却面临着生殖健康最严重的打击–他们的摇篮空空如也。但我们如何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解释他们的存在呢?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异性恋个体中潜藏着一些携带与同性恋相关基因的人,他们开始了大胆的探索,通过冒险播下了他们血统的种子。因此,如果我们思考历史上一些伟大的征服者可能携带着同性恋基因的火炬,这并不牵强。

但还有另一种可能性值得探讨。

考虑一下由社会性蜜蜂、黄蜂、蚂蚁和它们的哺乳动物对应物裸鼹鼠组成的社会。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勤劳的工人和无畏的卫士。尽管它们在维护蚁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们并不直接进行繁殖。相反,它们将这一任务交给了蚁后。这一策略取决于蚁群成员之间共享的基因。蚁后繁殖后代时,不仅会遗传自己的基因,还会遗传与它共享基因的人的基因。因此,每个人都会受益。

通过近亲传递基因被称为亲属选择。把它想象成参加多项目的体育盛会,如铁人三项、七项全能或十项全能。胜利并不取决于在每个单项比赛中都取得胜利;而是要积累最高的总分,即使你在任何单项比赛中都不是第一名。

在这场基因传承的游戏中,人类长期以来也一直依靠亲缘选择来传承我们 DNA 中的共同基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本能地对我们的基因亲属给予仁慈和支持,为了我们的孩子、孙子、侄子、侄女和表兄弟姐妹的利益而随时牺牲我们的时间和资源。

我们的传统社会结构通常表现为和谐共处的大家庭或宗族,这种结构一直是,而且将继续是亲属选择的天堂。在这些关系密切的圈子里,我们有很多机会在不直接参与繁衍的情况下提高我们的基因适应性。这种风气根深蒂固,以至于在东南亚的某些传统农业社会中,如果第一个新生儿是儿子,年轻的母亲可能会选择杀死他,因为她相信女儿能更好地抚养她以后要生的孩子。有鉴于此,即使是那些完全赞成同性伴侣关系的人,也能为自己的基因找到一个发扬光大的立足点。

相关推荐: 欢迎有心理健康问题的邻居吗?

前天晚上,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篇讨论我所在地区集体之家的帖子,后面是一连串的评论。许多人和我一样表示支持。有些人则留下反对意见,转达了对潜在的患有精神疾病的新邻居会给儿童和整个社区带来风险的担忧。   在我居住的地方,这也许是我第一次感到不受欢迎。 …

 

Views: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