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如何“取消关注”?

  一、“坏男友法”——不再打电话,不再联系

  JerylBrunner是曼哈顿的一名作家,二十几岁的时候,她认识一个朋友,正好属于人在年轻时初到一座新城市里开始奋斗时认识的那种,这样的熟人在人们的社交圈中比比皆是。她的这位朋友风趣、外向、时髦,不管是在Area(注:纽约著名夜店)里跳一整夜舞,还是郊游去新泽西的NeimanMarcus(注:美国著名商场品牌)折扣店血拼一整个周末,她都随时奉陪。

  但当Brunner女士年届四十之时,她们共度闲暇的理由却越来越不明确了。“我们几乎就像活在不同的电影里。”现年46岁的Brunner女士说道。“我们在什么是重要的这种基本问题上没有共同语言。我对物质方面不太。我是那种会花100美金看场戏的人,要么用来享受某种体验。她的愉悦感却来自拥有一只Gucci手袋。”

  她决定是时候离开她的朋友了。于是,Brunner女士采用了“坏男友法”,不再给她打电话。她的朋友前几次并没在意,有几次尴尬的谈话中,问起Brunner女士为什么总是太忙没时间碰头,那之后她朋友终于明白了她的弦外之音。但是几年过去了,这场绝交问题似乎还是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我希望当时能用不同的方式处理。”Brunner女士说,“我想,与其让她们继续胡乱猜想,还是要对人家负责任的。”

  JerylBrunner声称她对一个希望疏远的朋友采用了“坏男友法”——不再打电话,不再联系。

  二、取消关注怎么做?

  是否存在一种告诉朋友,是时候散伙的正确方法呢?

  多亏了Facebook,“取消关注”的概念已然成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鼠标轻轻一点,你就可以从你的好友花名册上除去某人,再也不必看一条烦人的状态更新,再不要看一张他的度假照片,让他从你生活中永远消失。

  在现实世界中可不是这么回事。即便有研究显示,人们成年以后要除去自己社交圈里的“杂草”是很自然的、或者说是不可避免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试图取消关注朋友的人发现,事情会发展得跟一场小型离婚纠纷一样——夹杂着尴尬的交流、胡诌的借口、受伤的感情,以及持久不散的恶意。

  三、朋友并非是多多益善

  就连最不挑食的社交好手都承认,有时候有必要把某些人的名字从他们的小黑本上划掉。

  RogerHorchow是百老汇的制作人,曾经因在MalcolmGladwel的《转折点》一剧中扮演一名出色的“联系者”而声名鹊起,意思是,他能玩转社交圈,其潜在才能就是维系社交圈内一帮朋友的关系。但即便是他,也得把某些人束之高阁。

  人们开始“甩掉‘初始老友’,也就是那些早期单身时认识的朋友,或是刚开始工作时认识的同事,或是早结婚的夫妻,他们的小孩长得还像你生的。”Horchow先生说,他和女儿Sally一起写了《友谊的艺术:70条简单规则帮你建立有意义的关系》(圣马丁出版社,2006)一书。

  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可避免的人生阶段,人们从某一时刻起变得成熟、自觉,从而意识到他们是谁、他们的余生想获得什么,而且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哪些朋友值得全力关注,而哪些只是在消耗精力。换言之,是时间筛掉了人们年轻时交上的朋友,而彼时人们还是为了“多多益善”而交友。

  四、学会筛选朋友

  这种筛选过程甚至还有个学名,叫“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这个术语由LauraL.Carstensen造出,她是名心理学教授,加利福尼亚斯坦福长寿中心的主任。Carstensen博士的数据显示,和熟人的交流次数在17岁以后开始减少(假设这是在社交异常活跃的高中时代以后),而后在30到40岁之间交流次数再次增多,一直到40到50岁期间才开始显著减少。

  “时间期限还很长的时候,典型情况下也就是人们还年轻时,我们收集朋友,探索友情,我们对各类新奇的事物感兴趣。”Carstensen博士说,“你可能会去你根本不想去的派对,但知道你该去——往往在那里你遇见了未来的另一半。”

  有人会想起JoanDidion(译注:美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的散文《向以往告别》(GoodbyetoAllThat)。文中,Didion女士会想起她在23岁乘出租车的经历,其间她试图说服一个年龄稍长的男性朋友陪她去派对,因为那里会有些“新面孔”。

  她写道:“他确实就笑得差点噎住。”她继续写道:“似乎这是最后一次他去一个别人保证有‘新面孔’出现的派对,房间里有15个人,女人中有5个跟他上过床,男人中只有2个他没欠过钱的。”

  五、自然地疏离

  然而,这还不是两鬓开始斑白后出现的唯一问题。人们年届30的时候——他们中许多人经历着结婚生子等生活变化,他们经常会觉得被责任压得喘不过气来,于是他们就对那些不那么重要的朋友越来越没耐心,CarolLandau博士说道,她是布朗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临床教授。

  但这个过程并不总得那么痛苦。波士顿27岁的儿童作家AnnieCardi最近在弗吉尼亚大学聚会时发现,一个大学老友和她不约而同跟对方切断联系,聚会时她们跟共同的好友交谈着,然后尴尬地发现她们两人谁都没有邀请对方参加自己即将到来的婚礼。

  “这并非针对个人;我们只是自然地疏远了。”Cardi女士说道,“事实上,交谈过后如释重负,误会完全解除,我们俩离开的时候都不难受。我知道如果看到她的婚礼照片在Facebook上贴出来的时候,我会为她高兴的。”

  六、自行拉远距离

  但当绝交冲动不是双向的时候,可得三思而行了。

  “在你结束一段友谊之前,第一步是,要非常认真、非常地考虑你是否想结束这段特殊的友谊,还是你只是想缓和一下。”JanYager说,他是一名友谊教练,也是《友情伤害感情时:如何处理背叛、抛弃或伤害你的朋友》(Simon&Schuster,2002)一书的作者。“一点点推开总是要比一下子不再共享隐私要更客气些。”

  被动的方法有时也能管用。46岁的MarniZarr是亚利桑那州平顶山地区的代课教师,她从父母的圈子里认识的一位朋友拖累了她,因为她总是纠缠不清还非常好胜,她决定绝交的时候就采用了被动方式。Zarr女士在交谈的时候尽量少说自己的事,不再谈论自己的感受,对未来的雄心壮志也含糊带过。

  “我采用了自行拉远距离的策略:不是立即回应话题。”她回想道,“我回答了重要的事情,但没有回应‘嗨,你好吗,今晚过得怎样?’这类问题。”

  被动方式挺管用,慢慢地,Zarr女士跟朋友不那么亲密了,而更像泛泛之交,但最终她为将前好友置于痛苦的自我怀疑境地而感到内疚。

  “她向我们的其他朋友打听:‘你知道怎么回事吗?Marni是不是对我有意见呢?’”Zarr女士回想道,“朋友们只是说,‘哦,不是的,她是真的很忙。’我是很忙。任何人都可能很忙。但你真想要跟朋友聚会,你还是会为他们腾出时间,即便只是几分钟。”

  七、善意谎言来帮忙

  83岁的Horchow先生自从弗兰克林·罗斯福任总统以来,就开始仔细地增加或减少朋友,他偏好绅士点的做法。

  “在任何年龄,甩掉一个朋友都是件非常微妙的事情,而且应该善意地处理。”他说道,“你不想宣告你们的友情在衰退,或者结束了;你不想非得说些什么。如果被人问到为什么你们很久不见对方了,你就得说得模糊些。‘我只是太忙了’或‘我最近经常出差。’”

  确实,诚实可能并不是最好的策略,布朗大学的Landau博士说道:“你得记得,为了不伤害别人的感情,善意的谎言是可取的。”

  八、被动是策略

  被动方式在双方关系疏远的友谊状况下是可行的,JeffNewelt说道,他是曼哈顿的一名社会媒体咨询师。在他那行里,他认为他的工作就是交友,但几年以前,他决定有必要清理掉一些多余的关系。

  他的解决办法就是把他的社交基础划分为两大类:“线性”(基于深厚的感情建立的持久交情)以及“非线性”朋友(仅仅基于过去共同的经历如旧工作的偶然交情)。

  “我有些同事朋友,原来下班后经常一起出去放松,为了培养团队默契,或者因为某人是我上司。”40岁的Newelt先生说道,“我走了以后,和这些人的交情仍然维系着。我不恨他们。我喜欢他们。因此我甩了他们。甩的时候不那么无情,因为我喜欢他们;我不想伤害他们的感情。他们请我出去玩时,我只说我有其他的计划了,每次这样,再来几次,如此往复,他们就明白了。不用任何交谈,不用咬牙切齿,也不用哭哭啼啼。”

文章来源于,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相关推荐:盲目网恋闹出一场笑话

   不久前,青岛某高校大二学生汪某在网上结识了一位济南女孩,并很快陷入网恋中。昨天,当他怀着兴奋的心情与心仪的“公主”见面时,不料见到的却是个刚上初中的小丫头,这不禁让他感叹网络太捉弄人。   11月2日时许,家住凤凰山路的一居民报警称,自家楼下有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