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游戏成瘾”到底是不是病? 上瘾背后有隐情

  上瘾背后有隐情

  “上瘾的关键问题不是网络游戏,而是玩这些游戏所带来的快感和满足。几个月前我曾接收一个来自广西的网络成瘾男孩,他今年上高二,不爱学习,感觉父母给他的压力大,于是通过上网玩游戏逃避现实,游戏中不断的闯关成功也给他带来了现实所没有的成就感。”许明智介绍说。

  网络过度使用或成瘾是一种复杂的现象,非单一的生理、心理和行为障碍所致。许明智表示,目前其成因尚不明确,网络成瘾可能与个体的某些人格特质如抑郁倾向、低自尊、内向性、寂寞、孤独、人际关系障碍等有关系。而这些个人性格特征的形成和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有着各种联系。最明显多见的现象是,网络成瘾患者中,不少是缺少家庭关爱的男性青少年。家庭和学校不能吸引和温暖他们,才让他们对网络寄予希望从而网络成瘾。一些青少年犯罪中是网络成瘾患者,但深入了解,可以发现:家庭教育缺陷,使家庭教育功能不健全或丧失,才是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因素。

  遏制网瘾家长责任重

  很多父母由于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发现孩子爱上网玩游戏的苗头后,往往把家里的电脑拔掉网线,或者干脆将电脑封起来,结果是孩子开始偷偷到网吧打游戏,甚至离家出走。

  许明智建议说,对于上网玩游戏过度或是上瘾的孩子,家长要多进行正确指导给予关心,因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获取知识的第一课堂。家庭结构、教育对子女的成长得失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帮孩子解决现实中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戒掉孩子的网瘾。”

  另外,专家表示,即使我们现在有了《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难以避免还是会有人因上网、玩游戏而成瘾,且成瘾后因为各种原因不去治疗。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部门发挥公共管理职能,不应只限于制定各种标准,而更应在网吧经营、游戏产业发展各个环节采取措施,净化网络、开设“绿色”网吧等,从源头抓起,以预防青少年过度沉迷其中。与此同时,网络游戏的开发生产企业也应强化社会责任感,提出类似“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的告诫语,起到警示防范作用。

  -名词解释

  何为“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障碍(Internetad-ditiondisorder,IAD)也称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InternetUse,PIU),已成为国际临床心理学界公认的一种心理障碍,但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为其诊断、治疗和预防带来了诸多困难。

  “网络成瘾”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纽约精神科医师IvanGoldberg(1995)提出,随后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的KimberlyYoung通过研究证实了“网络成瘾”的存在。他认为网络成瘾具有强迫性、戒断性、耐受性、沉迷困扰的后果这5种行为特征,然后在1998年对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进行修正,提出了网络成瘾障碍的诊断标准。研究发现,低自尊者有较高的网络成瘾倾向,其推测网络成瘾可能与自卑、社交技能差有关,将上网作为逃避的手段。

  -背景新闻

  京华时报11月9日报道昨天,我国首部《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玩游戏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将由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报批国家卫生部后,在全国各大医院精神科推广使用。届时,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出台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国家。

  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科主任陶然介绍说,我国从1994年开始重视成瘾医学的研究和预防。除了网络成瘾,赌博成瘾、工作成瘾、购物成瘾、性成瘾、烟酒成瘾等都是成瘾疾病。网络成瘾的患者数量最多,很多患者到了难以与真实世界区分的程度。北京公安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中76%的人都是网络成瘾患者。

  网络成瘾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使用网络产生强烈欲望,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

  陶然认为,《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确立,不仅为临床医学增加了新病种,还明确了网络成瘾患者应该由具有精神科的医疗单位收治,为这些患者得到科学有效的治疗提供了途径。”

文章来源于相关推荐:降低变成秃头的几率

  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一个秃头?答案是不能。再少一根怎么样?答案还是不能。这个问题一直重复下去,到后来,回答却是已成为秃头了。茂密的头发脱落了几根,没人会过多在意。但谁也不能断定到底哪根头发的脱落是秃顶的开始,这就是欧布里德著名的“秃头论证”。突变是在人们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