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创伤导致 “取悦他人 “的行为

Source: hfangs/unsplash

心理创伤会对一个人的应对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并影响其辨别实际危险威胁与重新体验先前创伤影响(包括过度警惕症状)的能力。 现实情况是,全世界约有 70% 的人一生中会经历创伤事件。 然而,其中约有 5.6% 的人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1 的症状。 平均而言,有 3.9% 的人在其一生中会被诊断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 据报道,在这些统计数字中,高达 43% 的儿童会在童年时期经历创伤事件,其中女孩比男孩更容易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

过度警觉被定义为一种高度唤醒状态,即一个人过度扫描周围环境,警惕所感知到的危险,以此来主动保护自己。 对许多人来说,这可以泛化为扫描其他人的情绪变化或面部表情,以寻找危险的第一个迹象。 对于经历过长期亲情创伤的孩子来说,过度警惕可能是为了生存。 有些孩子可能会学会观察照顾者情绪变化的细微之处,如声调、眼神或眉头的变化。

在难以预测的环境中成长也许是形成过度警惕行为和陷入逃避创伤反应的最大预测因素之一。 在不可预测的环境中,孩子每天都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或照顾者是哪一个 “版本”。 照顾者的行为可能会因为精神健康问题而反复无常,或者他们的情绪可能会因为使用药物而起伏不定。 孩子可能会过度注意到照顾者的细微差别,包括照顾者行为的细微变化或情绪变化。

取悦他人的行为

此外,不可预知的环境还可能成为 “取悦他人 “行为或产生 “媚俗 “创伤反应的先兆。 例如,如果一个孩子由于照顾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躁郁症或重度抑郁症)而长期遭受情感忽视,那么这个孩子最初可能会变得高度警觉,寻找照顾者情绪变化或心理健康恶化的最初迹象。

他们可能会留意父母是否忽视了自我照顾、饮食不当或情绪失调。 从本质上讲,孩子可能正在学习将照顾者不可预知的行为与可能期望解决的情况配对起来。 久而久之,他们可能会学会做出媚俗 的反应,或 “取悦他人 “的行为,如向照顾者提供食物、帮助他们做自我护理,或打开父母最喜欢的节目,试图让他们感觉更舒服。

这种行为一旦形成模式,就会导致 “取悦他人 “的行为,孩子会觉得自己有责任照顾照顾者的需求,而把自己的需求推到一边。 这样做是为了让他们更有安全感,尤其是在家庭环境不安全和不可预测的情况下。 然而,这种取悦他人的既定行为模式往往会延续到他们的成年生活中,对他们的恋爱关系和自主性造成负面影响。

例如,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与自恋或情感缺失的伴侣建立了一种单方面的恋爱关系,他们会越来越努力地试图建立一种不存在的联系。 或者,他们可能会挣扎于不稳定的界限,自己的基本需求被超越或忽视。 最终,他们会变得更加不了解自己是谁,试图被伴侣视为完美(和被爱)。

打破取悦他人的模式

探索创伤是否(或如何)影响你的行为

在研究悦纳他人的行为模式时,重要的是要探究可能影响你处理情境或人际关系的创伤经历。 许多人都有深刻的创伤史(尤其是早期的关系创伤),他们学会了取悦他人的行为作为一种生存机制。

认识到你可能有哪些需求未得到满足

大多数有取悦他人行为模式的人都曾经历过不可预知的环境,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安全感。 重要的是,要解决你可能缺乏安全感的问题,并学习新的技能来提高自主性和安全感。

建立并维护个人界限

有取悦他人行为史的人往往界限不清,他们忽视或淡化自己的需求,把他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 这就强化了取悦他人的行为模式。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自己取悦他人的动机,并学会如何建立自己的身体、情感和心理界限。

相关推荐: A Simple Protocol to Stop People-Pleasing Behaviour

Behaviour of any sort needs a motivator. Freud established the pain-pleasure principle as the subconscious motivation to seek plea…